第二次起飛:中國經濟為什麼能01(2 / 2)

本書筆者雖然不能苟同羅傑斯所說的“中國將經曆一次嚴重的經濟蕭條”的論斷,更不能認同克魯格曼咒語式的輕率假設,但卻認為,從某種程度上講,中國經濟自羅傑斯2006年提出的“中國將經曆一次嚴重的經濟蕭條”論斷時,已到了它迄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的一個階段性巔峰,而2008年的世界金融大危機更是順理成章地促成了這種拐點向下的趨勢。在30多年的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後各類矛盾和衝突已日積月累到了一個不得不正視的臨界點時,中國來到了一個新十字路口。如果不適時進行深層次調整和變革,未來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將難以為繼。

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的一項研究表明,人類曆史相繼共出現過21種不同的文明,其中14個已經消亡,6個也正在衰落。(注 [英]阿諾德?湯因比,《曆史研究》(修訂插圖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消亡與衰落的比例如此之高,從一個側麵論證了一個真理,即曆史沒有直通車。這一結論對當今中國的發展也同樣有用,雖然苦口,卻是有益的警世恒言。

今天,中國麵對鮮花與陷阱並存、掌聲與噪聲共鳴的現實,已有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建言中國未來發展之路必須呀有第二次起飛。本書論述就是著力圍繞著“中國經濟第二次起飛”這個命題的,但寫本書的最初動力源則來自:一,上述克魯格曼“中國是下一個即將崩塌的神話?”的那句設問給我造成的神經刺激。書稿非正麵地回應了克魯格曼,雖然作者認為,中國在其發展進程中有其不可趨避的困境。二則來自和克魯格曼同為美國經濟學家的史蒂芬?羅奇給我的重要啟示。他在耶魯大學開設了一門全新的中國課程——未來的中國。“我對未來的中國的前景極其樂觀,這也是我持續向我的學生灌輸的信息。”(注 “我對未來的中國的前景極其樂觀”,中國新聞網,2010年12月14日)羅奇的創新性課程讓我決定要寫現在這本書稿。一個外國學者尚且要開設一門“未來的中國學”,然而在偌大的中國,有好幾千家的大學裏,恐怕還沒有任何一家教授類似相關課程。顯然,我的書稿是寫給國人,也是寫給世界的,因為在他們那裏,對中國有太多無知,以及由無知而引發的錯判和誤判。

在這本頗有新意的書稿裏,我試圖告訴我的讀者:一,隨著中國的強大崛起,中國及其經濟研究已成為一個世界性顯學,而且隨著時間的遷移,這一趨勢將越益顯現。了解中國已是所有國人和世人無法回避並忽視的。二,對中國及其經濟在過去乃至未來都有很多錯誤認識,或者說誤解。增進對中國經濟的了解,將有助對中國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三,現在和未來中國經濟是個什麼模樣,連生長在中國的很多中國人可能都渾然不知。就像羅奇在美國要告訴美國人未來的中國一樣,本書旨在試圖告訴我的讀者如何來正確理解一個真正的中國經濟。

本書從一個求實中國學者的視角,以翔實的數據,縝密的鋪排,剖析21世紀中國在達到階段性顛峰後有可能實現第二次起飛的種種天時、地利、人和的合理內核,特別是對中國經濟的新製度再創新、新農村運動、城市化進程、新消費群、新生活方式觀、新經濟增長點、新主導產業群等,都作了精辟的分析。

本書還對21世紀中國經濟何時趕上並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後的地位的問題做出了創見性預測論證。

本書在大篇幅分析中國經濟的中長期走勢的同時,指出中國在未來第二次經濟起飛進程中種種題中應有之議的潛在隱憂、困境和危機,特別對龐大人口、貧富差距、社會非穩態以及國際大環境等一些長期影響中國經濟走勢的所謂成長煩惱問題做了詳盡的描述和論證。

最後,作者又以無可爭辯的事實駁斥西方炮製的“中國威脅”這一無稽之談,論證中國經濟發展非但不是世界之禍,而是世界之福;中國崛起非但不會對世界構成威脅,而且還是貢獻。同時作者呼籲西方正確認識中國。

本書為關心中國及其經濟未來的廣大讀者,特別是投資中國的國內外讀者提供了一麵認識21世紀中國社會經濟鏡像的不可多得的機會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