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世界最大一次股市大泡泡
2008年全球金融大危機的發軔國——美國的股市到2010年年底已經完全收複失地,股指回升到了危機前的水平,而同期,中國經濟在全球是最好的,它的股市卻成為全球最差的資本市場。股市作為經濟的晴雨表,難道在中國失靈了?本書的作者認為,這是中國下一波投資榮景到來前最重要的一次戰略性洗盤,市場主力正借助這次調整營造蕭條氣氛,一方麵進一步清洗2007年大牛年以來的獲利籌碼,另一方麵則為了獲取綿延下跌中帶血的大量廉價籌碼。而這一次重要調整,也將是下一波大牛市到來前不可多得的一次戰略性建倉。更重要的是,站在2008年大危機後世界經濟的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新起點,站在中國改革開放30年和股市全流通元年的曆史節點上,特別是站在中國股市大牛市的新拐點上,中國資本市場的未來充滿了樂觀。未來中國在走向經濟第一強國之路的進程中,中國股市必將要給它一個溢價估值,這個過程就是我們認定的而且終將逐漸演變而成的中國股市史上時空跨度最長的超級大牛市。
站在投資榮景長周期的起點上
世界著名投行——美林著有《投資時鍾》的研究報告。該報告給我們大致勾勒了世界和中國的經濟周期。投資時鍾理論將資產輪動和產業策略與經濟周期聯係起來,將經濟周期分成四個階段,即衰退、複蘇、過熱和滯漲階段。在完整的經濟“繁榮——衰退”周期中,按照投資時鍾模型順時針轉動,債券、股票、商品和現金依次獲取超額收益。投資時鍾,就是研究經濟周期波動中的行業輪動規律,為策略資產配置提供自上而下的分析框架:
在衰退階段,經濟增長停滯,超額的生產能力和下跌的大宗商品價格驅使通脹率更低,企業贏利微弱並且實際收益率下降。中央銀行削減短期利率以刺激經濟,導致收益率曲線急劇下行。此時,債券是最佳選擇。
在複蘇階段,舒緩的政策起了作用,GDP增長率加速,並處於潛能之上。然而,通脹率繼續下降,因為空置的生產能力還未耗盡,周期性的生產能力擴充也變得強勁。企業盈利大幅上升、債券的收益率仍處於低位,但中央銀行仍保持寬鬆政策。這個階段是股權投資者的“黃金時期”,股票是最佳選擇。
在過熱階段,企業生產能力增長減慢,開始麵臨產能約束,通脹抬頭。中央銀行加息以求將經濟拉回到可持續的增長道路上來。此時的GDP增長率仍堅定地處於潛能之上。收益率曲線上行並變得平緩,債券的表現非常糟糕,股票的投資回報率取決於強勁的利潤增長與估值評級不斷下降的權衡比較。此時,大宗商品是最佳選擇。
在滯脹階段,GDP的增長率降到潛能之下,但通漲卻繼續上升,通常這種情況部分原因歸於石油危機。產量下滑,企業為保持盈利而提高產品價格,導致工資—價格螺旋式上漲。隻有等通脹過了頂峰,中央銀行才能放鬆貨幣,這就限製了債券市場的回暖步伐。此時,企業盈利惡化,股票表現非常糟糕,現金是最佳選擇。
和美林的“投資時鍾”相似表述的有經濟周期理論。周期理論是研究經濟不斷的重複衰退、緊縮、恢複和擴張的內在規律、成因、影響以及相關策略的學問。實際上,很久以來,人們就發現幾乎所有的經濟都會不同程度地持續出現波動。經濟學家們對許多國家宏觀經濟變量進行時間序列分析發現,宏觀經濟運行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存在著相對膨脹和衰退,許多宏觀經濟變量,例如價格、產出、消費、投資和貨幣存量等,在時間序列上顯示出圍繞其長期趨勢上下波動的特征,且對長期趨勢的偏離存在持續性。另外各種經濟活動還表現出類似的波動性、易變性以及同總動態之間的共動性。
經濟周期的特征:(1)經濟周期不可避免。(2)經濟周期是經濟活動總體性、全局性的波動。(3)一個周期由繁榮、衰退、蕭條、複蘇四個階段組成。(4)周期的長短由周期的具體性質所決定。繁榮,即經濟活動擴張或向上的階段(高漲); 衰退,即由繁榮轉向蕭條的過渡階段(危機);蕭條,即經濟活動收縮或向下的階段; 複蘇,即由蕭條轉向繁榮的過渡階段。
結合美林投資時鍾理論,2010年至2012年的世界經濟仍處於衰退和複蘇之交階段,表現為複蘇中的經濟走勢極為不穩定。2010年,歐洲出現的主權債務危機是2008-2009年金融危機救助政策“後遺症”的顯現,全球經濟也因歐洲五國(PIIGS)主權債務危機或減緩,進而陷入到“高負債、低增長“的階段。這一階段,市場需求有所減弱,全球走出危機的進程也相應延長,美聯儲Fed提升利率窗口延至2011年。
全球經濟“再平衡”的外部力量和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內在力量疊加,使得中國依靠“投資+出口”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麵臨“被動式”調整。在“地產調控+通脹預期管理+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等多種因素作用下,中國經濟下行小周期確立,國內經濟複蘇麵臨曲折性。但與西方經濟體“兩高一低”(高失業率、高負債率、低增長率)的經濟圖景不同,中國經濟的未來兩年的圖景將是:增長的高速時代已經過去,將從上一輪11%的高增長回歸到8-10%的中速增長,“適度經濟增長、溫和結構性膨脹和存在低水平產能過剩”多重迷局相伴生。
2010年乃至今後更長(至2012年)的時間裏,中國宏觀政策調控或陷“迷局”:中國經濟似乎走入最矛盾、最複雜的境況:一方麵是高增長的故事仍在期待,仍一方麵微觀運行矛盾凸顯。多種問題累積,幾乎無法調和,在多級目標導向的中國宏觀經濟決策或陷宏調“迷局”。
我們預估,中國經濟小周期將延續到2011年,但中國經濟轉型的艱難陣痛可能加劇這一經濟小周期的延長。和經濟小周期相對應的是中國股市的持久調整。但必須看到,從2009年8月開始的股市持續調整與2008年以全球金融大危機為背景的大熊市性質是完全不同的,調整是市場的自發行為,是對2009年上半年過熱資本市場的必要修正,因此應該被看成是健康的調整,包括政策的微調,都是為了市場長期、穩定、持續的增長。政策麵和資金麵在可預見的將來仍然寬鬆。股市總體估值和2008年時相比不便宜,但和未來長期走勢相比,隻是小巫見大巫。尤其考慮到國內外極為過剩的流動性,市場上升空間將會很大。隨著世界經濟的逐漸轉穩並走向複蘇,中國股市可能迎來一次世界曆史在時空跨度上最長的大牛市。
如果我們將未來世界經濟周期定為通常的8-10年,那麼,2010年僅是經濟長周期的一個發軔期,2010年隻是上述的美林投資時鍾的複蘇初期。我們預估,2010到2012年,股市將圍繞2200-4200點上下起落,這種股市的起落正好反映了市場對該時期世界和中國經濟的迷茫預期,但這一時期也正好給予市場投資者一次不可多的的重要逢低戰略建倉的機會。
2008年的世界金融大危機以及發生在2010年的小周期危機,大概需時3到4年才能逐漸徹底走出“投資時鍾”的衰退期,進入完全的複蘇期。2012年是一個重要時間之窗,屆時,中國經濟轉型將進入攻堅階段,經濟新增長點不斷增多,預示著金融大危機後一波真正的投資榮景期正在漸行漸近。而也在這是,世界曆史上在時空跨度上最長的一次的中國大牛市也將在這個年份產生。我們不排除在以後的大突破時日裏上證綜指將穿越6442點的曆史最高位,並出現發達國家在上升時期破萬點的榮景點位。
中國股市大概在2016-2017年達到顛峰狀態。牛市不言高,期時,上證綜指的高度可能是我們現在無法想象的。經濟長周期大概到2017年開始進入敏感期,預示著該周期的拐點向下可能再次到來。經濟榮景的長周進入到後期,投資就需要非常小心,投資者可能再一次需要須為重新到來的世界大泡沫的刺破作好思想上的準備。
四大市場預期的藕合和疊加
買股票就是買未來,買未來實際上也就是買預期。認識中國股市下一波投資榮景的宏觀動向,值得強調的還有幾條清晰可辨的主線條:其一是中國經濟多重新增長點的最終生成;其二是人民幣處在長期升值的通道裏;三是國際國內流動性泛濫,中國將處在流動大爆炸的旋渦中;其四也是最後,中國大國崛起的價值重估。在下一波增長和投資榮景的長周期中,這四條將逐一兌現的主線條現在尚處在朦朧階段,但唯其朦朧,才給中國投資市場以無比廣闊的想象空間。這四條主線中隻要任何一條得以兌現,都可能在中國股市裏激起投資衝擊波,更遑論四條主線將在未來同時交織、耦合,從而產生巨大當量的合力共振。
1、對中國經濟新增長點最終生成的預期。對於中國在持續高速增長了30多年後正在進入下軌的大概率事件下,中國亟待找到下一波增長榮景的新增長點。所幸的是,在經曆過經濟大危機後,一些新的經濟領域正在發生變化。預期的潛在增長減速凸顯有助於持續提高生產力的政策的重要性,包括推進勞動力再分配,提升人力資本,鼓勵創新等措施。此外,中國正在進一步改革以確保經濟增長在社會、能源、環境各方麵都具有可持續性,進一步開展社會保障和勞動力市場改革對於促進生產力提高和改善社會效益都很重要。中國經濟增速在2010-2020年期間趨向下降,但仍將保持在年均8%-9%的水平。
“十二五”規劃的重要任務包括擴內需、調結構、節能減排等,其中調結構是重中之重,所涉及的七大新興戰略產業,每一個都蘊含著巨大的投資機會。從產業和行業細分看,中國消費升級在一線城市已經基本完成,未來,隨著城鎮化及產業轉移的推進,一線城市與二線、三線城市生活差異收窄,這將帶來10億人口的消費升級,從而給中低端消費企業帶來巨大的發展空間。
新興產業的發展潛力不容小覷。1995年美國標普500指數裏,IT行業市值占比隻有8%,而到2000年時,這個數字就擴大到29%。中國經濟未來的走勢將複製美國趨勢,長遠看,在未來5到10年裏,新興產業的股票市值在整個A股市場上所占的比重會大幅提高,所以,在這些行業將有巨大的超額收益。
從新興產業細分看,能源、生物、信息和新材料、先進製造業等領域將成為新的增長點。能源方麵低碳能源已逐漸脫離了我們幾百年來依靠傳統化石能源的情況,包括發展風能、太陽能等一係列的清潔能源。
隨著人民對健康需求的增加,生物技術的發展應運而生。生物技術的發展、生物環保方麵的應用等,都將成為一個持久的新的增長領域。
對於信息的發展,更多地是在高通、海量、智能的軟件方麵。移動網絡、因特網和電視網的三網融合以及它們在各個領域中的廣泛應用,也將成為下一個經濟增長點中重要內容。
而由於新材料的發展,特別是納米技術的發展,將產生新的經濟增長點,新材料和先進製造技術的展,對中國未來發展前景超廣超好。
其實,中國政府從2000年就開始啟動了12個麵向未來的重大科技專項,比如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風能和生物質能的應用,生物製藥以及下一代無線通訊網等,所有這些都已經或將成為中國未來一二十年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要基礎。
隨著中央關於戰略新興產業政策的陸續出台,新興產業將在中國經濟成長和產業結構演變過程中帶動整個國民經濟上一個新台階。它們具有較大的市場需求和潛在的市場需求,成長性好、技術和資金密集度高,能夠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具有高技術附加值的新產品或服務。
未來中國的新經濟增長點,必然是產業關聯效應強的產業或行業,它具有回顧效應、前瞻效應和旁側效應,它的發展能帶動相關產業、行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作為新經濟增長點的產業或行業,必然有望產生新的強大的市場需求和發展潛力,成為主導的消費熱點,並由消費需求市場作為支撐,拉動生產建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上一個新台階。而更重要的是,全球經濟大危機後的中國經濟新增長點將和中國特有的人口因素相耦合,從而形成未來一二十年的中國大消費潮。
2、對通貨膨脹的中長期預期。2010年以來,全球各類食品價格上漲之聲不絕於耳,另外預示通脹的大宗商品價格也出現暴漲局麵。以色列的西紅柿、韓國的大白菜、中國的大蒜及巴基斯坦的麵包等產品價格都罕見走高。與此同時,美國通脹預期重燃、歐洲通脹率升至近兩年來的最高點。通脹也已成為中國經濟要麵臨的主要問題。
預示通脹的石油、黃金、棉花等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價格也出現了暴漲局麵。此外,鑽石、翡翠等規避貨幣貶值的稀罕物價格也瘋長,2010年翡翠批發價漲了一倍以上。
許多市場人士把糧食上漲歸因為極端天氣導致的投機因素,對此,肯尼亞、烏幹達、尼日利亞、印度尼西亞、巴西和菲律賓等國政府還發出警告:預計2011將出現極端天氣,而且交易商進行投機行為,2011年可能會出現糧食短缺的現象。而且,世界發展運動組織警告說,對衝基金、退休基金和投資銀行進行的糧食投機有可能推動糧價進一步上漲。
但筆者認為,全球通脹形成的直接原因應歸咎於美元的貶值。在美元貶值下,全球彙率幹預問題還在糾結之中,發達國家指責新興經濟體國家操縱本幣彙率,新興經濟體國家則反駁發達國家借助寬鬆貨幣政策誘導本幣貶值,貨幣戰爭在一幕幕地上演,國際熱錢洪流到處興風作浪,通脹之聲響徹全球。熱錢紛紛湧入新興經濟體資本市場,部分地造成輸入性通脹。
如果順藤摸瓜,我們不難發現,全球通脹的真正根源是金融大危機以來全球各國為救市長時間地實行寬鬆的貨幣政策,通脹是流動性泛濫的直接結果。
同樣,中國也麵臨了很大的通脹壓力。中國出現的這輪來勢凶猛的通脹,主要來自四個方麵:(1)國際輸入性通脹壓力;(2)農產品價格上漲壓力;(3)中東政治局勢的巨變引發的新一輪的石油價格暴漲;(4)寬鬆的貨幣政策所帶來的流動性壓力;以及(5)正在推進的資源價格改革所帶來的價格上漲壓力。”(注 “通脹已成中國經濟目前麵臨的主要問題”,經紀觀察網,2010年10月31日。)
2010年10月的A股上升行情(雖然是短暫行情),實質就是對不斷通脹預期的一種反映,這次反彈突破了長期受壓製的3000點瓶頸。在通脹不斷演化過程中,由於資源的稀缺性,大量資金尋求保值增值性類股。此外,中遊部分製造業以及下遊的消費品(如食品釀酒、零售)類股也從通脹預期中直接受益,一再被市場投資者挖掘、跟蹤和炒高。在股市以外,字畫、瓷器、郵票等一些防通脹類的藏品,作為投資品而被普遍看好。
3、對人民幣升值的長期預期。2005年7月人民幣彙改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彙率連續跌破1:8、1:7大關。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至今,人民幣彙率開始走平,維持在1:6.8的水平。2010年,隨著全球經濟步入複蘇關鍵時期,歐美與中國之間圍繞人民幣彙率問題的摩擦日漸加劇,美國總統奧巴馬呼籲中國推動人民幣彙率以市場為主導,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指出中國應提高人民幣幣值。近期很多在國際市場上與中國競爭的新興市場國家,也紛紛加入到美歐的陣營中,這些新興市場國家將在諸如G20會議等多邊框架內聯合發達國家對人民幣施壓。
麵對國際市場對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中國陷入了兩難困境:一方麵,如果在外界壓力下讓人民幣升值,難免落下屈從歐美的口舌;另一方麵,如果不升值,可能會損害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究竟人民幣是否該升,以何種方式升,對市場又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我們預計人民幣升值隻是時間的問題。主要理由如下:
理由一: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中國在世界舞台上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未來中國要成為世界強國,必須擴大人民幣在國際貿易和投融資中的使用範圍,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發展,吸引更多的外國企業來中國進行投資,推動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一體化發展。
理由二:隨著中國經濟的強勁複蘇,中國需要實施獨立的貨幣政策,這就需要在彙率問題上進行改革。如果人民幣彙率還是實施緊盯美元的話,中國政府就不得不被迫引入美國的貨幣政策,即實施長期寬鬆的貨幣政策,這無疑會加劇未來通貨膨脹與資產價格泡沫化的風險。
理由三:中國要進行經濟結構轉型,擴大內需的經濟目標在客觀上也要求人民幣升值,這樣會使得中國消費者手中的錢比以往更加值錢,能夠在市場上買到更多的東西。而且人民幣升值會使得國外進口的商品變得更加便宜,有利於改善中國與世界其它國家之間的貿易狀況,對緩和國際貿易爭端具有一定的作用。
理由四:人民幣升值是大勢所趨。我們都知道,在市場經濟中,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進行調控,兩國之間的彙率變動也有“一隻手”在調控,這就是兩國經濟相對基本麵。目前中美經濟已經今非昔比,此次金融大危機不僅沒有摧垮中國經濟,反而催生了中國經濟的新的傳略轉型,中國正以一個大國的姿態傲立於世界群雄之中。而遭受危機重創的美國至今沒有走出危機的陰影,失業率和財政赤字高企。因此,讓一個相對實力不斷增強的貨幣去緊盯一個相對實力不斷衰減的貨幣,這本身不利於彙率機製的合理化和國際化,未來人民幣對美元升值是大勢所趨。
我們預估,人民幣正在進入長期的升值趨勢。一般估計,經濟的長期快速增長決定了人民幣升值的時間和空間。與日、德相比,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和國際收支順差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人民幣升值的空間將會很大,人民幣升值的時間也同樣會很長,保守估計也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隻是在吸取了日元快速升值產生泡沫經濟的教訓,再考慮到人民幣升值對中國經濟增長、就業的不利影響,人民幣升值過程必然是緩慢地爬升,並呈現出先慢後快的特征。在緩慢升值期(約5年時間),預計人民幣將每年升值4-5%左右,升值幅度為20-30%。隨著國內外條件逐步具備,人民幣將進入加速升值期,保守估計也要5年左右,升值幅度在50%以上(注 “時間長,空間大”,中國證券報,2009年12月11日)。其實,即便人民幣不升值,升值預期也將一直相伴存在,而隻要人民幣升值預期一直存在,且不斷被強化而不是減弱,熱錢押注人民幣升值的趨勢就不會改變,而且勢將越演越烈。
就股市來說,隻要人民幣升值預期一直強化而不是減弱,中國股市就一直會有利多的預期存在。即便人民幣不升值,但人們的升值預期也會助推中國股市。未來,伴隨著人民幣升值預期、國際遊資持續不斷的進入,中國證券市場醞釀著新一波出人預料的大行情將是大概率事件。
當年日元升值早期,也隻有少量國際資本進入日本。1979年,國外淨購入日本股票僅1.92億美元,到1980年已猛增到61.5億美元。到1986年,日本東京證券交易所股票市值已超過280萬億日元,交易額高達160萬億日元,僅次於紐約證券交易所。1987年4月,東京證券交易所股票市值猛增至26600億美元,第一次超過紐約證券交易所26520億美元市值。1985年12月,日經平均股價僅為13113日元,此後便一路狂奔攀升不斷,到1987年9月,已為26000日元,並於1989年12月29日達到曆史最高點——38915日元。
同樣的曆史在中國台灣地區得到複製。1988年10月後,台灣“中央銀行”受到壓力,對台幣采取了緩慢升值的政策。盡管如此,還是吸引了大批海外熱錢彙入套利。受台幣升值預期影響,台灣股市加權股價指數從1985年7月起的600點開始逐漸上升到1986年9月的2505點,從此便越發不可收拾,股指如脫韁的野馬一路狂奔不止,在嗣後短短的一年裏(至1987年10月1日),指數便升至了令人歎為觀止的4600點高位。就在那時,受全球股市突發風暴的衝擊,台灣股市加權股價指數又一度回跌到2298點的低點,但在稍作整理後就又再度進入了飆升軌道,並在1988年9月26日達到了曆史頂峰——8870點。
從海外經曆看,當某種貨幣存在升值預期,彙率與股市存在這樣一種關係:預期本國貨幣升值——熱錢流入——股市上漲——吸引更多熱錢流入——加大升值壓力——彙率升值——熱錢流出——股市大幅下挫。在熱錢大量湧入後,股市自然會走出一輪非常淩厲的上漲行情,但是當熱錢從股市撤離時,處於高位的股價將轟然倒下也是不爭的事實。這種股市大起大落的係統風險無疑不利於股市融資、資產配置、定價等功能的發揮,減弱其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4、對國際流動性泛濫的長期預期。未來中國生產率提升空間有多大?答案是:無限大。其中,轉型經濟中表現為產業轉移的實效已經開始體現。對中國經濟未來的長期看好,將使得大量國際資本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流入中國的國際資本除了投入實體產業外,大量的是看到了中國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存在著的價值低估,尤其是前者。而如上述,對人民幣長期升值,美元長期貶值的強烈預期,強化了這種國際資本向中國流入的趨勢。
在歐美,金融危機正在平息,歐美金融機構也將重新開始活躍。貨幣創生機製和信用有關,一旦信心好轉,你會看到國際流動性又將逐步寬鬆。這說明,新一輪貨幣供給浪潮將在不久的未來開始。
世界金融大危機後,經濟放緩,為了恢複經濟增長,美歐一直保持了低利率的寬鬆的貨幣政策,這使美元的流動性大大增加,加上全球化的資本流動,歐洲美元、亞洲美元甚至石油美元越來越多。日本經濟也是采取低利率政策甚至零利率政策十多年不變的國家,這使日元的流動性空前增長。未來,全球三大經濟體可能長時間采取寬鬆的貨幣政策,寬鬆的貨幣政策在加大全球經濟失衡的同時,也將使全球流動性過剩,通貨膨脹、貨幣貶值的預期越來越大。
由於人口剛性需求,中國房地產還將在原來暴漲的基礎上長期上漲。中國股指自2008年慘跌73%。雖然2009年已有部分價值回歸,但8月起一直到本書撰寫的2011年1月,一直處在大調整中,從而使這個股市成為全球表現最差的。但沒有長期下跌不漲的股市,如我們即將分析的那樣,中國股市正在醞釀一波在世界曆史上最大也是最長一次的牛市。
一旦出現大爆發,全球流動性泛濫無疑將源源不斷地湧入中國這個資產“窪地”。屆時,國際投資人將以直接投資、間接投資和戰略投資的方式,以各種身份(房地產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基金、風險投資基金,還有改頭換麵的對衝基金)湧進中國,進入房地產市場、收購兼並市場和股市。這些全球流動的資本一旦流進中國,在使外彙積累不斷上升的同時,也通過結彙把全球過剩的流動性輸入進了中國,M2或者M1增長,甚至兩者同時增長,完成了國際流動性與中國流動性的接軌。
流動性泛濫也將來自中國國內。2010年以來,中國高層對房地產調控雷霆出擊,新“國八條”和房產稅組合拳凶猛,讓房地產商和投機者措手不及。如果執行到位,實際已經通過行政限製和利率稅收價格基本封殺了樓市的投資(投機)需求,雖然這種封殺要持續多長時間不得知。與此同時,“進一步落實地方政府”和“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則試圖通過增加廉租房的供給,對樓市進一步釜底抽薪。隨著一係列嚴厲的組合拳出手,樓市成交量將大降,隨著CPI可能繼續上漲推動進一步加息,房產持有成本將不斷增大,那些擁有多套投資房的人將承受不住壓力,要拋售減壓,一旦出現恐慌性拋售,保守估計,房價將出現30%左右的回調也未可知。
未來房價究竟會跌多少,主要並不是由中國人控製,房價會跌多少,關鍵看CPI(決定加息的重要因素);而CPI主要由農產品價格決定;而農產品價格主要由美國或美國農產品期貨市場和華爾街的金融寡頭決定。盡管農產品在2011年已經漲勢瘋狂,但是國際投行最近仍然唱高農產品,同時大力推高石油價格——化肥等主要農資品都是從石油中生產的。即未來我們很可能看到農產品價格繼續噴發的場景。其邏輯於是變成:異常氣候和自然災害(比如現在中國北方大旱)——國際投行推高石油價格——化肥等農資價格上漲——中國農產品出現剛性缺口——國際遊資瘋狂炒作——農產品價格繼續飆升——中國CPI上漲到10%以上,房貸利率提高到12%以上——更多中國炒樓套牢者支付不起利息——由開始少量不得不拋售房價下跌,但很難賣掉——大量恐慌性拋售,房價大跌。由此得出結論,中國房價下跌的幅度,是由石油和農產品價格上漲的幅度所決定的。
新一輪調控對房地產及相關板塊形成衝擊,大大擠壓房地產市場的投資空間,並迫使大批資金流入股市。曆史經驗表明,資金麵狀況是主導A股市場走勢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樓市交易不像股市可以隨時兌現,房地產的交易需要一個過程,因此熱錢並不會很快流入股市。但這卻和我們以下要判斷的下一波股市投資榮景將在2012年發生卻多少是一個吻合。
最後,國內持續高企的龐大居民儲蓄對未來大牛市的流動性泛濫不可小視。近些年來,高居不下的人民幣儲蓄存款規模一直被人們形象地比喻為“籠中老虎”。通常在股市不漲或處在熊市的時候,這些儲蓄是不會進入股市,但一旦股市行情持續高漲,並出現暴漲行情,將引虎出籠,對推高股市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
中國崛起的價值重估
在未來20年內外,正像美國在20世紀初時崛起成為世界強國一樣,中國正在或將要經曆的巨變將持續影響到中國的每一個層麵,中國將成為世界一個全新型態的政治與經濟實體,在政治領域及市場上將極具競爭力,善於創新及能夠承受動蕩,將成為僅次於,並最終超越美國成為經濟總量最大的國際經濟體。關於這一點,我們將在第四章裏詳盡分析。
大國崛起的重要內涵之一是中國確立真正的世界製造業中心地位,產業的垂直延伸不僅能培育出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業,也將使得中端製造業、上中遊資源資本品行業麵臨巨大的內外需求拉動力。伴隨著城市化和重工業化大背景,高級服務業在信息技術的武裝下將獲得了長期生機。隨著中國大國的崛起,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的引擎力將逐步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