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起飛:中國經濟為什麼能07(2 / 3)

近幾年的進口結構變化趨勢表明,中國產業邁向垂直一體化,製成品、機械與交運設備等出口規模加速擴大,表明包括中端和終端在內的產業鏈群在中國已經形成。由此我們看好為未來國內經濟的邏輯在於,內外因素驅動下的技術進步和勞動生產率提高不僅增強了中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也使得企業投資回報率快速回升,企業成長的質量提高,估值水平得以提升。

中國在產業鏈延伸、產業升級和確立世界製造業中心地位的過程中,其經濟增長獲得了內需和外需的雙拉動,其增長速度和潛力必然提高,同時中國等“金磚四國”(注 通常把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這四個國家稱為金磚四國。“金磚四國”是指巴西(Brazil)、俄羅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國(China),將它們的英文起首字母組合起來為BRICs(發音類似英文磚塊)。最早提出“金磚四國”這一概念的是高盛證券公司。2003年10月1日,高盛公司發表了一份題為“與BRICs一起夢想”的全球經濟報告,高盛估計,巴西將於2025年取代意大利經濟位置,並於2031年超越法國;俄羅斯的經濟狀況將於2027年超過英國,並於2028年超越德國。到2050年,世界經濟格局將會劇烈洗牌,全球新的六大經濟體將變成中國、美國、印度、日本、巴西、俄羅斯。屆時,現有的六大工業國將隻剩下美國與日本)的崛起本身帶有城市化、重工業化的特征,所以一定是“資源消耗型”的,並且在很大程度上減弱了上遊資源和原材料以及資本品行業的周期性,也提升了這些行業的估值水平。

全球投資機構看好中國市場,證實了我的“大國崛起的價值重估”的觀點。

2009年8月4日至5日在北京舉行的“第二屆中國金融市場投資分析年會”上,多家國際知名金融機構專家稱,國際投資者現在對亞洲和中國市場仍然非常看好,他們正準備增加對亞洲和中國的投資。本次年會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指導,中國注冊金融分析師培養計劃執行辦公室和本報上證研究院聯合主辦,吸引了400百多位來自商業銀行、投資基金與券商等專業機構的證券、金融注冊分析師。

摩根士丹利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王慶表示,在與國際機構投資者進行了廣泛接觸後他發現,國際投資者對亞洲和中國市場非常看好,尤其是一些規模較大、以美國市場為中心的投資機構,正準備增加對亞洲和中國的投資。

高盛集團執行董事、中國區首席策略分析師鄧體順過去3個月也在全球走了一圈,他表示,就債券與股票而言,高盛更看好股票。現在全球投資者最喜歡的兩個市場,第一個是巴西,第二個是中國,而最謹慎的則是美國市場。高盛對中國股票市場長期趨勢非常樂觀,估計未來20年中國股票市場占全球比重有可能由2%提高到20%左右,其中蘊含著巨大的投資機會。

近些年來,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速度驚人。我們預計,穿越時空隧道,中國資本市場將在未來十年內外甚至更長時間裏見證超越美國證券交易總市值的一刻。

美國東部時間2020年4月1日下午3點30分。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一個消息在悄悄傳開,根據最新收盤數據,加上納斯達克的股票總市值,美國上市公司的股票總市值為33.8萬億美元,這與已經收盤的中國兩岸三地的上市公司總市值相比已經少了2000萬美元。這樣的消息讓場內的紅馬甲頗為震驚,第二天《華爾街日報》推出頭版頭條"中國雄獅挑戰美國牛"。

這隻是一個美麗的夢,一個中國人向往已久的夢!中國證監會研究中心主任祁斌大膽預測,到2020年,中國的資本市場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本市場之一。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說:“如果能夠滿足我們設定的條件,2020年,中國內地資本市場的總市值可能達到我們預測的上限80萬億元。”(注,“股票總市值首超GDP”,揚子晚報,2007年08月10日 07:21)

吳曉求預計,2020年以滬深市場為軸心形成的中國資本市場將是全球最重要、規模最大、流動性最好的資產交易所之一,其市值將達到60萬億-80萬億元人民幣。

“這個預測是有依據的,也是比較保守的。"(同上注)吳曉求笑稱。以我們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來看,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在2020年將達到80萬億元人民幣,按照中等發達國家100%的證券化率標準計算,我們股市的總市值也正好是這個數字。

不管哪一個數字,都表明了中國資本市場正在追擊全球老大美國。據計算,2010年8月3日,中國兩岸三地股市的市值加起來已達5.3萬億美元,超越倫敦股市的3.74萬億美元,也已超越市值4.8萬億美元排名第二的日本股市。

中國是新興國家,股市表現出了蓬勃的活力。過去的15年,美國股市總市值沒有太大的變化,前10年基本維持在13萬億美元到15萬億美元之間,隻是在最近5年的牛市中出現了接近5%的增長速度。如果按照最近5年平均5%的增長速度,那麼經過計算,2020年美國的總市值大約是33-34萬億美元。

一旦2020年滬深股市總市值達到80萬億元人民幣的話,加上中國香港和中國台灣股市,同時考慮人民幣升值因素,中國股市的總市值有可能超過34萬億美元,中國神話挑戰美國牛並不是夢!

就在吳曉求求證中國神話挑戰美國牛的次日下午,券商人士透露,中國證監會研究中心也正在製定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白皮書,不少專家建議在白皮書中明確規劃到2020年滬深兩市的總市值,而讚助這項研究的世界銀行專家更是相信,2020年中國股市的市值將超過美國。

也幾乎在同一時段,國際投資大師羅傑斯說,自從1999年他首次買入中國股票起,從來沒有賣出,隻有買進。羅傑斯解釋道:“中國將是下一個強國,我對此毫無疑問,在今後的幾十年內投資中國將獲得巨大的財富,即使中國股市再下跌50%,我也不願意賣出中國股票。”(注“中國有些股票已經漲得很瘋了”,人民網,2009年7月31日)

不僅羅傑斯,還有購買中國石油股和比亞迪汽車股的巴菲特,購買工商銀行股票的沙特王子,以及購買中國股票的國外投資者和中國的億萬股民,在中國成為全球最大資本市場的過程中,都在成為“大國崛起的價值重估”的看好者。

就在2009年初的伯克希爾股東大會上,所有人都想知道投資大師巴菲特對中國究竟如何看未來的中國經濟和股市,巴菲特給出了上述明確無誤的回答。

每一年巴菲特在致股東的信的最後都會寫道:“我們實在是萬分幸運,我們出生在美國。”(注“我們實在是萬分幸運,我們出生在美國”,天津網-城市快報,2009年5月30日。)很多人喜歡把巴菲特神化,但巴菲特卻非常冷靜地認識到,他之所以如此成功,其實就像中了六合彩,正好生在美國這樣一個強大的國家,趕上當年美國迅速發展這樣一個偉大時代。如果是其它時間出生在其它國家,他再聰明,再努力,也不會取得這樣巨大的成功。

而到了現在,他轉而認為,中國投資者同樣非常幸運,生在一個日益強大的國家,趕上一個日益發展時代。巴菲特說:“中國有一個很棒的未來,中國的發展,就像一個人的成長和釋放出潛能,中國正在成長,還會不斷更加成長,它隻是剛剛開始。我會告訴所有中國人,你們都很幸運,活在現在這個時代裏,比100年或者200年前好多了,有很多很好的機會,經濟會不停發展,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會不停上升,中國在世界舞台上會越來越重要,去年(2008年—作者按)在北京舉辦的奧運會,真是難以置信的好,沒有人會比它更好。世界正在發現中國,中國也在發現世界。”(注 “巴菲特:未來十年中國股市必將是世界之最”,巴菲特雜誌,2009年5月30日。)

股東大會上,當有人問巴菲特對投資中國公司的看法,巴菲特說,他在前幾年還不會想到投資中國的自主企業——比亞迪汽車公司,也不會關注中國石油,但現在一切都在改變。雖有一些政策上的限製,但伯克希爾公司將加大在中國的投入,因為中國正逐步成為整個世界的一個巨大市場,沒有人可以忽略。

其實,除了投資比亞迪和中石油,巴菲特還有一個投資中國的舉動被大家忽略了,那就是可口可樂收購彙源。如果說投資中國石油是巴菲特控股的伯克希爾直接出手,投資比亞迪是伯克希爾控股的中美能源出手,那麼投資彙源則是巴菲特作為第一大股東的可口可樂出手。盡管全麵收購後來被中國商務部最後否決,但據報道雙方其它合作仍在緊鑼密鼓地商談中,從中我們可以窺視出巴菲特對投資中國的非凡興趣。

巴菲特對中國的信心來自於曆史,也來自於未來。過去20年,中國GDP從1990年的1.87萬億元增長到了2009年的33萬億元(以人民幣計),增長了15倍,上證指數從1990年的99點上漲到了現在的2800點,最高時漲到過6421點以上。

一個饒有趣味的問題是,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中國股市有一天也會上漲百倍嗎?2008年12月,當有中國記者見到巴菲特介紹了中國股市的巨大跌幅,並問巴菲特對中國市場的未來怎麼看,巴菲特說:“我看好中國市場,不要計較短時期的情況,未來十年中國股市必將是世界之最。”(注 “巴菲特:未來十年中國股市必將是世界之最”, 中國經濟報告雜誌,2008年12月3日。)

“中國很有潛力,我希望把潛力變成事實。在下一個一百年裏,中國將成為一個更加繁榮昌盛的國家,我希望中國總是一路成功,發展得越來越快。”(注“巴菲特:未來十年中國股市必將是世界之最”, 中國經濟報告雜誌,2008年12月3日。)

巴菲特看好中國,我們國人能不看好嗎?

股市終將回應中國崛起

對利好的漠視與對利空的過度反應,似乎成了2009-2010年中國股市的常態。2008年世界金融大危機後,中國經濟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上市公司業績增幅也領先全球,但股市市值卻是跌落最慘的,中國股市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反向指標或反向“晴雨表”。宏觀經濟基本麵的積極表現為何沒有體現在股市運行上,市場又在擔憂些什麼?筆者認為:

1、中國股市的沉淪,最先源於近年來地產調控政策的密集出台導致地產板塊跳水。2010年4月17日,國務院發出《關於堅決遏製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的通知》,提出十條舉措,被業內稱為措施最嚴、力度最大、針對性最強的“新國十條”。4月19日,A股出現了“黑色星期一”,短短一天內,滬指連失3100、3000兩大關口,全日下跌150點,跌幅高達4.79%,創下近8個月來的最大單日跌幅。

接二連三的房地產調控政策出台,讓地產板塊成為持續下跌的“重災區”。有分析認為,這些政策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將是中長期的,與以往“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政策有較大區別,更重要的是,現在多數投資者不清楚未來是否有更嚴厲的政策出台,使得對房地產板塊的短期恐慌氛圍進一步加劇。

樓市的下跌也影響到銀行股的走勢,因為銀行是地產的主要貸款方。流動性的收緊已不再是新聞了,2010年初以來至2011年2月,收回流動性的預期不斷加強。從2010年5月2日央行又決定,從5月10日起上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自那次起,存款準備金率上調已經不下3次,由此收緊流動性貸款約3000億元—4000億元。如此大力度的調控使得A股短期難以走出陰影。

2、股市下跌也是市場投資人對起於2010年宏觀經濟緊縮的一種擔憂,尤其是對加息的擔憂。鑒於2010年下半年開始國內通貨膨脹較高,中國將不可避免地出現密集加息,甚至貨幣政策的收緊還很可能貫穿2010-2011年度。至此,已經實行了多年的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便讓位於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由積極轉為適度,貨幣政策由適度寬鬆轉為適度從緊,已經成為眾多投資者觀察央行貨幣政策轉向的一個重要風向標。正是因為這些擔憂,對市場造成重大衝擊。

3、中國股市從誕生至今,從中央到地方政府的觀念還是企業本位,認為股市的主要功能是融資。中國股市過度擴容,使股市資金大規模分流,大規模“內出血”、場內資金不足以及上市公司重融資輕分紅的現象,都對中國股市成為經濟反向“晴雨表”產生重要影響。

4、中國投資者投資心理素質較差。中國投資者投資領域類別較單一,僅局限於股票、基金、房產,其他領域也有,但不夠發達成熟,參與者少,期限較短,以短線投資較多,投資心態是急功近利的。另外,我們不難發現,中國人除了高儲蓄還有高投機,走兩極。從大部分基金表現上看,基金機構的投機心態非常濃厚,總希望可以在暴漲暴跌的中國股市裏撈一把,追漲殺跌也是中國基金業目前的一個病態,比散戶更投機。

而這種現象在國外,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卻很少見,在那裏,很少有人直接炒股票。國外投資者主要投資於全球基金、共同基金,投資範圍廣,成熟度高,參與者多,長期投資者居多,看中長期收益,是真正的投資。

5、中國股市的問題最需要的是在中國經濟上找原因。我以為:

(1)2008年全球金融大危機不會這麼快修複,歐洲債務危機也一直處在不斷的餘震中。對未來全球經濟的憂慮,不可能不審慎地反映到中國股市裏來。2008年世界金融大危機,全球性猛藥救市,這也導致了世界性的通貨膨脹,加息等調控策先後出來。

(2)中國在連續30多年持續高速發展後正處在階段性高峰,擴張性投資給中國經濟帶來的困境和挑戰不言而喻。2008年金融危機加劇了中國經濟的困境。如我們將要在第二章分析的那樣,在審時度勢後,中國經濟正處在了艱難而華麗的結構性轉身,而轉身是有陣痛,也是需要代價的。在中國經濟新增長點沒有最終生成前,反映經濟的中國股市必然是綿延不斷的調整市。

盡管如此,我對未來中國經濟和中國股市充滿了憧憬,宏觀經濟形勢的不斷向好必然最終要反映到股市上,換句話說,決定股市走勢的最終力量必定是宏觀經濟走勢。

此外,人民幣升值預期強烈,這將導致大量國際資本湧入內地市場;如果中國早於歐美等主要市場加息,這也將會導致國際熱錢的流入,這些因素都有可能在未來推動股指上揚。

其實,不光中國的股市,即使歐美的股市也很難說是經濟的晴雨表。很多時候,股市走勢都是和經濟背離的。當然,站在5年、10年以上的周期看,股市將反映經濟走勢,但反映並不等於股市能預測經濟。中國的股市由於很多特殊原因,對經濟的反映差,但長期看,終將反映經濟走勢。比如,2002年之後,世界經濟就進入了上升周期,中國股市在三年時間裏卻是大熊市,好象沒反映經濟。但是,如果把時間延長,延長到2007年,股市出現了一波特大牛市。

2010年年底,滬深股市上市公司已達2000多家,和全球主要股市相比不可謂不大。總市值已位居全球前三位,這個規模與中國經濟在世界上的地位基本一致。由於中國的大部分大型公司已上市,因而上市公司的經營已經逐漸反映中國經濟狀況,占GDP的比重越來越大。股市作為經濟晴雨表的功能會逐漸體現。

就在中國股市因2008年世界金融大危機跌跌不休時,中國股市價值回歸與國際接軌正漸行漸近。經過幾年的深幅調整,滬深股市的估值水平已與成熟市場比較接近。剛結束的上市公司2010年年報體現了這一點。滬深兩市上市公司年報顯示,全年實現營業收入總額15.27萬億元,相當於同期中國GDP總量的45.66%,可比公司營業收入同比增長37.35%;全年實現歸屬母公司股東淨利潤總額1.2萬億元,同比增長35.25%;加權平均每股收益0.375元。

令人欣喜的是,這個業績是史上最好的。從淨利潤總額看,曆史最高的是2007年,那年上市公司淨利潤總額不到1萬億元。2009年打破了這個紀錄,上市公司實現的淨利潤總額首次突破1萬億元,達1.085萬億元。2010年,上市公司實現的淨利潤總額再超2009年,創出曆史新高。

由於業績創新高,使得滬深股市目前估值水平處於曆史低位。預計2010年滬深上市公司全年淨利潤總額將達1.6萬億元,12月底滬深股市總市值33萬億元,以此計算滬深股市整體市盈率僅16.87倍,處於曆史低位,與全球成熟市場基本一致,甚至還要低。市場人士統計得出的一組數據顯示,1999至2008年這一完整的10年經濟景氣周期,A股PE(市淨率)中樞在27倍;而截止2010年底的PE僅為17倍不到,相比曆史估值,其偏離度為17%,數據上也確實已經存在明顯超跌。

中國股市正倚在小周期重要的熊牛轉折的分界線上。大凡類似的過程,常會被市場人士逐漸而不是一步到位地認同。隨著對下一波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經濟增長浪潮周期的預期,投資市場中總有那麼一批先知先覺的投資機構和投資個人率先翻身入市,他們的投資行為又逐漸為社會投資大眾後知後覺地認識,形成社會共識,從而影響股市產生共振。

先知先覺的投資機構和投資個人在2010年股市的漫漫調整時在想什麼?顯然,他們的視野已越過了當下、現階段,他們想得更遠。由於全球各國政府前所未有的一致行動,這一始自2008年年底的刺激經濟的巨大努力,終將在今後幾年甚至更長時間裏產生效應,從而使世界經濟得以從大蕭條的黑暗隧道慢慢爬升出來,並在不斷量的漸變中最終對世界經濟產生極其深遠且巨大的革命性裂變的影響。

隨著經濟大趨勢在太平洋兩岸兩個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中國和美國,乃至在全球都逐漸明朗樂觀起來,我們慢慢發現,從2010年股市最低迷開始,股市已暗流湧動,出現了一些微妙且積極的變化:在大盤指數不斷下沉的熊市格局中,卻不斷有一些類股(醫藥、信息、科技、消費等)持續走紅,它們走紅的背後是各類投資主題的複蘇到振興再到景氣,各路資金也從試探性入場到躁動,最後到跑步進場的變化過程。

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的統計也出現了變化。變化顯示,兩市新開賬戶數不斷增多,每周動輒有上十億元新資金流入股市,而這還不包括市場中可能正在被大盤的“牛市期待”重新啟動的“睡眠賬戶”。在經曆了長期熊市後,越來越多包括QFII、公募基金在內的主流機構以及大部分散戶,都開始對長線堅決看好的認同。無論是公募基金,還是私募基金,已不再像大熊市最壞時期那樣大規模減倉;他們非但不減倉,而且都在不露聲色地建倉、增倉或調倉。他們同時了解到,包括保險資金、新發基金的增量資金也和他們的想的一樣,進入這個暗流湧動的股市。

在對未來中長期中國經濟普遍看好的預期下,對人民幣將長期升值和美元將長期貶值的預期,形成了海內外對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廣泛認同。在這種情況下,人民幣變得越來越有吸引力,包括那些早年在大熊市大規模撤退的國際遊資又開始大規模集結,悄沒聲息地返回中國資本市場上來。純粹從貨幣供應角度看,最佳的情況是人民幣實際升值的幅度總是小於預期幅度,而且這種情況持續時間越長,因升值預期無法滿足而導致的貨幣供應量增量就會越多,對於國內股市的上漲就越為有利。

保險、社保、彙金三大主力的進場成為市場可能拐點向上的風向標。保險資金作為資本市場的超級主力之一,一貫以其先見之明為業內津津樂道。2010年5月,中國人壽(601628)就開始申購基金和買入股票,而且瘋狂地買入了銀行股,投入資金大約有200億元。雖然,200億元的規模與中國人壽(601628)上萬億元的資產總規模相比隻能算是九牛一毛,但對於當前滬市每日800億元左右的成交額來說,它的進場規模確實不容小覷。同時,據了解,中國平安(601318)、中國人保和中國太保(601601)等其它保險公司也都有試探性的買入。

與此同時,監管層麵也傳遞出一些信息給保險公司帶來了一些鼓勵,其中最受關注的一點是,對於股票和基金的投資比例限製的上調。按照保監會此前的規定,股票和基金投資合計不超過公司總資產的20%,現擬上調為25%;股票與股票型基金投資餘額調整為20%,合計考慮,不再單獨針對股票及股票型基金設限;單一股票的投資比例上限為上市公司總股本的10%,不超過保險公司上季末總資產的1%;超過上市公司總股本10%和保險公司上季末總資產1%的,需另外報批;投資鎖定期超過3個月的餘額,不超過可投資股票資產的30%。對此,有分析人士計算,理論上至少將有4000億元的險資直接或間接地投資股市。

的確,隨著保險公司保費收入的激增,保險資金的投資壓力也在不斷的加大。保監會主席吳定富在2010年保險業情況通報會上還指出,目前“預計有超過1.5萬億元保險資金需重新配置”。那麼,監管部門此次在如今股市低迷的情況下放寬了險資投資股票的閘門,不僅有利於放緩險資的投資壓力,也為有些“疲軟”的股市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企業年金投資股票比例也在發生可觀的變化。2011年1月23日,人保部、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聯合公布了新修訂的《企業年金基金管理辦法》,5月1日正式實施。與2004年版的《企業年金基金管理試行辦法》相比,新《辦法》未對股票等權益類產品及股票基金、混合基金等的投資比例上限(30%)作調整,但是取消了對股票投資比例上限為20%的限製。這就意味著,未來股票投資比例上限最高可放寬到投資組合的30%。

數據顯示,2000年底,中國還隻有1.6萬多家企業建立企業年金,基金積累191億元。到2009年底,中國已有3.35萬家企業建立了企業年金,基金規模達2533億元,9年時間基金積累額增長了1226.18%,年均增長率達到33.27%,大大高於中國GDP的增長率。按照年均33%的增速計算,2010年底企業年金規模已達3368億元,按照30%的股票投資上限計算,2011年可入市企業年金將超過1000億元。今後每年則按照企業年金規模以此類推。

在考慮未來流動性,溫州民間資本的未來去向不容小視。早在2010年樓市新政出台前,不少溫州資金就提前套現,加上從煤炭、礦山等領域退出的巨資,龐大的民間資本快速在溫州“老家”聚集,同時強烈的對外投資衝動也在積聚。現在溫州地區的銀行存款已經突破5800億元了,是2010年以來的新高。預計目前溫州民間閑置資本已經高達8000億元左右。

8000億元是什麼概念?相當於天津市2009年全年GDP生產總值,相當於全國央企2009年的利潤總和,相當於廣東省2010年全年新增信貸總額。與如此龐大資金形成強烈反差的是,溫州本地實體投資的持續低迷。統計數據顯示,過去十年,溫州的投資率一直徘徊在35%左右,遠遠低於浙江省的47%和全國的67%。2010年上半年,溫州投資增速全省並列倒數第二,總量僅是杭州的25.7%、紹興的49%。雖然傳統製造行業是溫州人發家之本,但資本逐利的特點讓越來越多的溫州人把資金從實業中抽離,溫州傳統製造業正麵臨著越來越嚴重的空心化現象。

從中國人民銀行溫州中心支行獲得的一組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10月底,溫州區域內銀行各項人民幣存款餘額約為6000億,比年初增加800.09億。與此同時,貸款餘額為5200多億,比年初新增882億。大量民間資本正處在徘徊、觀望、等待的狀態。溫州民間資本現在是到了沉默後的爆發期,這些巨量資本是否會在未來成為中國股市力量的重要一支?如果是的話,它進入的資金又將是多少呢?顯然溫州板塊給我們留下了巨大的懸念。

與金融資本進行趨勢投資相比,產業資本一直以來被外界看作價值投資的典範。回看2004年和2008年資本市場低迷之際,正是在產業資本大舉入市“抄底”,二級市場即展開了一輪波瀾壯闊的上漲。而近期,以上市公司大股東為代表的產業資本,又掀起了新一輪“增持熱潮”,雖然這種增持還是試探性的。

2010年歲末至2011年初,大股東增持公告頻頻披露。2011年1月26日,又有三家公司發布控股股東增持公告,包括時代出版(600551)、友阿股份(002277)及迪馬股份(600565)。對於孱弱不定的市場而言,大股東的增持行為雖然不能改變指數的運行方向,但至少是對市場低估值的一種認可。

數據統計,1月1日起至1月26日,兩市共計有15家公司發布增持公告,發生增持行為25次,其中,健康元(600380)、禦銀股份(002177)、津勸業(600821)等多位控股股東都先後不同程度增持或回購公司股票。津勸業兩家股東買入2951.28萬股,增持市值超過2億元,居於兩市增持之首。

一邊是大股東的頻頻增持,一邊是久久淡定的市場。大股東增持是否能夠成為一種趨勢,現在似乎還很難講,對於指數的穩定與推動力似乎就更難評估。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表示,目前的增持現象雖然尚未成為一波趨勢,但可以看到,公布增持公告的上市公司,股價已處於底部,而大股東的增持更能說明“被低估”的事實。

如我們將要分析的那樣,在股價處於底部,估值被低估的中國股市裏,中國股市正處在“於無聲中聽驚雷”的大突破前夜,一場“碎步走向超級長牛市”的大格局最終將悄沒聲息地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