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起飛:中國經濟為什麼能10(3 / 3)

我不知道12月31日我家的抵製行動正式結束的時候,我們會怎麼做。沒有中國產品的生活一團糟。我發現,中國並沒有控製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每個地方,但如果你看看百貨公司玩具部的盒子下麵,我保證你還是會大吃一驚的。

經過一年沒有中國的日子後,我可以告訴你:沒有中國你也可以活下去,但是生活會越來越麻煩,而且代價會越來越大。以後10年我可能都沒有勇氣再嚐試這種日子。“

今天,中國經濟正在持續、穩定、快速地發展。胡錦濤主席、溫家寶總理一再向世界宣示,中國要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走和平發展的道路是什麼意思?就是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來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的發展來促進世界和平。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就意味著中國繼續與世界分享自己的發展成果,為構建持久和平和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作貢獻。

正視“中國崛起”已在世界發酵,引起越來越大的國際關注。它的發軔是2005年9月20-21日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在華盛頓舉辦“中國和平崛起?”國際研討會。以往,美國主流討論的中國問題不外乎都是有關中美關係的議題,但是這次卻不同,題目為“中國和平崛起” ,議題分為:國內基礎、國際背景、世界效應、挑戰、機遇與前景等。這是華盛頓圈首次專門討論中國崛起問題。

所謂華盛頓圈(Washington DC Circle),一般是指來自美國重要思想庫、學術界、NGO組織和政界等,其中政界包括行政當局、國會和軍方等重要部門,以華盛頓思想庫為平台,邀請來自美國各地(當然也邀請世界著名人士參加)最具權威的學者和政要參與討論或辯論。如果懂得美國決策政治學的話,就不難知道,凡美國政府的重大決策從來都不是突然做出的,一般政策決斷源來自華盛頓圈,首先由他們提出政策的議題並開展激烈辯論,不久之後,人們便會看到美國政府所做出的決策其中在很大程度上都反映出華盛頓圈的影子。

華盛頓圈會議關於“中國和平崛起”的主題,再一次告訴世人,中國的強大已經到了不能令世界忽視的地步。

華盛頓凱悅飯店會議室厘,講演席兩旁擺放著兩塊巨大的屏幕,屏幕上用中文書寫著“中國和平崛起?”6個耀眼奪目的字。當新老朋友見麵時他們有兩個重要發現:一是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漢語水平都在過去幾年裏提高了,經常有人主動和你用漢語對話。另外,他們在見麵時遞給你的都是雙語名片,名片上印他們的中國名字。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尼古拉斯?拉迪的漢語聽力很好,1999年在上海《財富論壇》上,他可以不借助翻譯就參加了有關中國金融問題的討論會。但他的口語卻頗為一般,很少開口講話。可到了這次華盛頓圈會議時,他見到人的第一句話就是用中文說的,“見到你很高興”,流利的程度著實讓人吃驚。接著是一個拉迪式的靦腆微笑。拉迪名片上的中國名字用的是“羅迪”。

曾幾何時,中國一些學者為了便於交流使用英文名字,現在隨著中國問題在全球成為熱點,越來越多美國人開始學漢語、起中國名字,這一變化是在近10年之內發生的新鮮事。

1992年,美國一位記者出版《中國崛起》一書,以深邃的眼力和精辟分析首次提出了中國將崛起的真知灼見。當時沒有人相信他的話,特別是對那些陶醉於西方優越感的人來說,他對中國的論斷幾近振聾發聵,或者說是天籟之聲。

1996年,中國的老朋友、美國未來學家奈斯比特在其《亞洲大趨勢》一書中預言,中國必將成為一個世界強國。奈斯比特表示,這不是會不會發的問題,而是什麼時候發生的問題。他預測,中國無論在經濟、政治或文化方麵都將躍居前列,重塑世界麵貌,而且世界遊戲規則不再由西方國家單獨主導。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的主要推動者。中國不僅在其所屬的地區經濟舞台上迅速崛起,而且也同時在世界舞台上迅速崛起,中國正在成為國際事務的積極參與者。近些年來,中國加強了各類雙邊和多邊關係,參與並倡導諸多安全和貿易協議,並逐漸成為多邊製度的堅定維護者。分析家也普遍認為,中國經濟和軍事同時以兩位數增長,反映了中國作為一個世界大國崛起的事實。

2005年,《紐約時報》以“橫跨亞洲,北京之星高高升起”為題,指出中國正在利用它對亞洲太平洋地區的經濟磁力,為自己拓展國際政治和外交空間。文章指出,盡管目前對許多亞洲國家來說,中國崛起的存在意味著利潤與開放的市場,但是中國正日益以經濟實力為杠杆,為其政治和外交的目的服務,中國在亞洲政治和外交舞台上的崛起是其經濟影響力不斷壯大的必然結果。

顯然,2005年9月的那次非同尋常的華盛頓圈會議,是華盛頓少有的“大聚會”。 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裴敏欣介紹說,原來設想開一個小範圍會議,不料竟有300人參加,除了25名主講演人之外,參會者分別來自美國國務院、白宮、國會、財政部、能源部、商務部、國防部、環境署等,還有美國參眾兩院的政策委員會代表,美國40個主要思想庫,包括中國周邊國家在內的近20多個國家的大使館代表,另外還有包括波音、英特爾、摩托羅拉等大公司的代表。此外,從代表廣泛這一側麵也反映了華盛頓會議對“中國崛起”的高度重視。

會議的一個基本共識是:中國崛起是一個基本的不可否認的事實。這是經濟學家給與會者的一個最主要信息,也被會議主持人稱之為經濟學新自由派的觀點。經濟學家用數據表明,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外商投資額全球第二,貿易額第三。經濟強大的中國正在崛起,正在為世界作出前所未有的貢獻。經濟學家的統計數據也顯示,韓中貿易額在2005年達到630多億元,是兩國建交之初時的10倍;日本、韓國的工業品,越南、印度的農產品,新西蘭、澳大利亞的畜牧業產品,中亞的石油,南亞的礦藏,東盟各國的原材料,各種產品都能夠在中國找到市場,從而帶動了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出口和就業。

就在華盛頓圈會議召開之際,美國《新聞周刊》以“中國世紀”(china's century)為總題,用了21個版麵對中國進行密集報道,從政治、經濟、商業、教育、電影等多個角度解讀當今中國,其中,封麵文章——“新力量崛起於東方”是這樣正視“中國崛起”這一事實的:

“美國人讚賞美麗,但他們更癡迷於巨大。想想大峽穀、加州紅杉、迪斯尼樂園、SUV、美軍、通用電氣、雙層吉士漢堡和大杯拿鐵咖啡。如今,每個商人都能看到了炫目得讓人暈倒的中國統計數據: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鋼鐵和水泥生產國,第二大能源消費國。過去15年,中國向美國的出口增長了1600%,而美國向中國的出口增長了415%。

最驚人的增長樣板是上海。15年前,上海浦東還是未開發鄉間;如今這裏已成為上海的金融區,有8個倫敦金融區大,實際上隻比整個芝加哥市略小一點。星巴克的CEO舒爾茲說,3年後,在中國的星巴克咖啡廳的數量可能將超過美國。

在工業革命最高峰,英國被稱為“世界工場”;如今,這一稱號無疑事屬於中國的。中國生產全世界2/3的複印機、微波爐、DVD機和鞋子,還有幾乎全部的玩具。

要了解中國是如何控製低成本製造,隻要看一看沃爾瑪。這家美國、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公司以傳奇性效率為消費者提供了世界上價格最低的商品。沃爾瑪使用技術、管理創新模式來實現其目標,但它成功的最一個重要原因還是在中國製造。如今,沃爾瑪從中國采購了180億美元的產品,在沃爾瑪6000個供應商中,5000個都來自於同一個國家——中國。

過去400年裏全球曾經發生過兩次力量大轉移。17世紀的歐洲崛起是世界上最富強、最活躍和最有野心的一次。19世紀末美國的崛起取代了歐洲,成為全球經濟和政治的決定性力量。幾個世紀以來,世界一直是西方國家角力的舞台。而今,中國和印度的崛起,加上日本的砝碼,代表著全球力量的第三次轉移——亞洲崛起。

全球媒體紛紛就中國經濟發展對世界影響發表評論,認為中國崛起在改變著全球經濟政治秩序。它所帶來的變化,其程度將不亞於工業革命或隨後美國崛起所帶來的變化。如果沒有中國,已無法奢談今天世界經濟的繁榮。

摩根?士丹利公司的一份報告稱,在過去10年裏,來自中國的進口商品為美國消費者節省了6000億美元,而為生產商節省的開支則更多。

英國《經濟學家》稱:“2000—2001年美國股市泡沫破滅後,主要是來自中國的強勁增長將世界經濟拉出了衰退的泥潭。”(中國為何讓美國人如此震撼”,[英]《BBC視聽論壇》, 2005年12月10日。)

中國現今已成為世界上贏得外國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它擁有世界當之無愧的第一大規模的外彙儲備。美國貿易赤字總額中有1/4是來自對華貿易。中國還擁有對歐盟貿易順差。這種高度融入全球生產鏈的勢頭,將有助於消除貿易夥伴的不安。中國廉價供給給全球帶來的巨大利益是非常明顯的。

當亞洲開發銀行行長千野忠男披露該行對亞洲經濟的預測時,他將亞洲繁榮景象歸因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千野忠男對中國的評價是:亞洲地緣政治實力正在發生重大變革的又一證據。在幾年時間內,中國一躍成為該地區一個經濟強國和一支越來越強大的政治力量,而美國一度在該地區具有無與倫比的實力。中國的崛起,連同她對亞洲經濟一體化所起的促進作用,在這個地區喚醒了一種共命運的感覺。(“外報評論:中國崛起在改變全球經濟政治秩序”,《每日世界經濟文摘》,2008年12月10日,第147期,第1-2頁。)

圍堵中國決無可能

麵對新興經濟體的崛起,既有的經濟強國除了戰爭手段之外隻有兩種對策,要麼選擇接受和適應,要麼選擇圍堵和遏製。曆史證明,圍堵和遏製新興經濟體發展方向的企圖幾乎從未成功過,當年西方國家與德國、日本的關係就是一個最好證明。現在,美國國會議員中仍然不乏人主張對中國施行圍堵和遏製策略,但經驗表明,在經濟上圍堵中國是絕對不可能的,而如果選擇前一種對策,並善於兼顧現實與理想兩個目標,那麼,中國經濟崛起不但不會威脅美國,反而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因為對中國實行圍堵政策將被表明是一個大錯誤,原因仍然是中國崛起這樣一個強大事實。對此,國際上很多國家都有這樣的認同。

2005年,中國首次取代美國成為澳大利亞第二大貿易夥伴,大概也是從那時起我們觀察到澳大利亞的對華政策的微妙轉向。由於中國對礦物鈾,和穀物的強大需求,澳大利亞從中獲得巨大利益,因此,從戰略利益考量,澳大利亞采取了對中國十分務實的態度。如今,澳大利的商業公司更願意與中國實行自由貿易協定,而不是美國。以至美國高層認為,在未來中美可能的武力衝突,美國不能指望澳大利亞支持美國政策。(“中國‘軟力量’贏得朋友”,《鳳凰網》, 2006年5月17日。)

東南亞國家也不認同美國把中國崛起看作是威脅的做法,相反,他們普遍認為,中國崛起是東南亞各國的機遇。2001年7月20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實質性啟動就是一個鮮活的證明。因此,東南亞國家並不追隨美國試圖合圍中國野心,更不願成為美國圍堵中國的一個‘馬前卒’。

前述的《北京共識》作者雷默於寄語中國讀者,文中寫道:

“當我開始寫《北京共識》時,我的目標很簡單,就是要試圖用清楚明了的語言描述我在中國所看到的情況,並且思考如何為中國這樣一個以曆史上前所未有速度迅速發展變化的國家提供一個框架,具體說,我想駁斥當時存在的兩種思考中國問題的模式。一種是外國人思考模式,他們辯論的中心議題是:應該與中國‘接觸’還是‘孤立’中國。當時我就覺得這種討論非常可笑。直到今天我仍然這樣認為。中國崛起已是我們生活中一個毋庸否認的事實。要想孤立中國這樣一個國家的可能性,並不比要想孤立我們一生中的其它重大變化(例如互聯網)要大。”(《人民網》,2005年10月26日。)

韓國延世大學政治學係教授、前韓國總統辦公室國家安全委員會顧問文正仁認為:首先必須認識到,遏製、孤立中國的政策根本是行不通的。如果美國采取對華遏製和孤立政策,它隻會導致自我失敗,這也是戰略上愚蠢的自殺行為。中國現在持有數目龐大的美國國庫券,如果中國經濟崩潰,那麼美國經濟也將崩潰。就這一點就充分說明了中美之間在經濟上的相互依賴程度是如此的高。中國經濟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的一部分,如果中國經濟出現疲軟甚至陷入危機,全球經濟也會出現危機。遏止中國經濟不行,在軍事遏製中國也同樣行不通。美國能對中國進行北至渤海南到南沙群島的海上封鎖嗎?根本不可能,更何況中國自己有核武器和洲際彈道導彈,具有核威懾能力。所有關於遏製或圍堵中國的想法其實是非常誤導人的。我強烈反對遏製中國的政策。這根本就不現實:如果美國或日本真的遏製中國,就會導致世界經濟的崩潰和重大軍事衝突的發生。”(《環球時報》,2006年5月4日。)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刊登文章稱,美國不應圍堵正在崛起的中國,而應引導中國融入世界體係,使其成為全球體係的一個支柱,共同與美國應對核武、恐怖主義、傳染疾病、毒品,以及全球氣候變化等一係列威脅。

文章指出,反對圍堵的理由很簡單,即任何外人都基本無力控製一個國家的崛起或衰落,一個國家發展態勢在絕對程度上取決於該國的人口、文化、資源、教育體係、經濟政策、政治穩定以及外交政策。現在的問題不僅是美國有無可能阻止中國崛起,而是美國應不應該阻止中國崛起,答案是:“不”,因為任何阻止中國崛起的企圖隻會引發中國的憎惡,從而使中國對抗美國在全世界的利益。

在麵對全球化帶來的一係列挑戰時,比如核武,恐怖主義,傳染疾病,毒品,全球氣候變化,美國需要其他強大國家的積極配合。因此,最終美國政策的目的應是引導中國融入世界體係,使其在應對這些全球挑戰時發揮更大作用。

文章最後表示,目前中美之間的一係列摩擦固然反映出達成上述目標的難度,但是,中美如果發生新的“冷戰”,那麼這場“戰爭”的代價將是十分高昂的,後果是十分危險的,將使兩國的精力與資源從目前緊迫的國內與全球問題上轉移開來。因此,兩國都應負起責任,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中國,未被注意的重要情況”一文作者從另一層麵來解讀中國崛起:(法裏德?紮卡裏安,“大家都未注意到的重要情況”,[美]《新聞周刊》,2003年1月6日一期第14頁。)

“‘9.11’事件的發生,世界上出現了一個真正的敵人,關於中國是‘戰略競爭對手’的說法已成過去。事實是,中國在反恐戰爭中成了美國的盟友,華盛頓則以支持她加入世貿組織,支持她申辦奧運會作為回報,美國甚至接受中國政府關於新疆有恐怖分子的說法。

中國利用華盛頓的‘9.11’之後的新氣候繼續集中精力追求她經濟發展的首要目標。除了有關台灣問題以外,中國通常都支持美國的對外政策,因為她希望有充足的時間發展自身經濟。

中國在過去30多年裏取得了豐碩成果:中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業國家,亞洲的經濟地圖已被重新描繪,中國將成為亞洲的經濟中心。從長遠看,中國變得富強可能最終將證明是對地區有好處的。畢竟來說,中國既出口商品,同時也進口商品,比如,中國大陸是台灣地區商品的最大進口地,她進口是台灣總出口商品的1/4左右。這比十年前增長了整整一倍。同樣中國崛起也證明中日兩國之間的經濟互補性。

現在,華盛頓改變了對中國的態度,標誌著美國恢複了理智。美國無法製止中國崛起,也不應該那樣做。如果中國沒有表現出與美國為敵,而美國卻把自己樹立成中國的敵人,那就是製造世界頭號強國同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間的事端,從而成為世界戰爭的前奏。”

美首任情報總監認為,中國在經濟和政治上將越來越強大,美國必須接受這一現實,並且以此為基礎製定外交政策。如果誤判形勢,製定錯誤的外交政策,那將糟糕至極。美國應當對中國奉行接觸政策,在全球體係中作為夥伴和利益攸關者共同工作,共同受益,形成雙贏局麵。

西方如何應對中國崛起

在過去一百年中,世界最強盛的幾大經濟體在很大程度上一直就是那麼幾個國家:美國一直是老大,日本排名在20世紀80年代上升得很快,英國排名則在不斷下降,而俄羅斯從來都不是世界經濟中的一個重要角色。隨著中國的崛起,延續多少年的世界格局將被打破,全球經濟實力對比將產生革命性巨變,著一變動可以與美國在1860年至1910年之間的崛起相提並論。革命性巨變自然引伸出一個符合邏輯的問題:已有的經濟大國,尤其是美國,究竟應該如何應對中國的經濟崛起?

我們以為,美國應努力理解今日的中國就像一條從沉睡中忽然醒來的龍,盡管有國家不斷冒犯它,但它沒有怒氣,而是宣布要和平崛起。這種好脾性部分來自北京對自身國力現狀的清醒認識,同時也表明了中國支持美國自二戰以來一直頌揚的“國家的繁榮不必通過軍事征服獲得,經貿融合才是通往增長的穩妥之路”的觀點。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在作為當今世界秩序的主要設計者的美國,卻沒有一個人提出美中關係的全麵新戰略,更別說實踐了。美國現行對華政策缺乏一種連貫性,這給中國的決策者造成一種印象:美國熱衷於遏製中國崛起。

顯然,隨著中國崛起,中國正在發展成國際市場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麵對中國崛起,西方至今尚未做好充分準備。為此,西方將付出沉重代價。近30年來,西方事實上隻把中國視作一個市場,但誰隻要沒有及早前往中國,以確保自己從這個巨大蛋糕中分得盡可能大的一塊,那他就犯了嚴重錯誤。而就在西方國家死盯住中國市場令人意想不到的機遇,並為能在這個市場上立足而不斷作出讓步時,中國無論是政治家還是企業家,都懂得如何利用西方對手不理性、不清醒看待中國的弱點,在為自己謀取到了最大經濟利益。

鑒於此,我們建議,西方國家必須準備用長遠的眼光來考慮如何與中國打交道的問題,下決心在歐洲和跨大西洋夥伴中開展早該進行的“中國對話”,這也許才是真正有效應對中國對西方形成挑戰的前提。

中國是迄今為止全球化遠超過其它國家的最大受益者。西方國家應越來越接受以下認識,即(1)中國今天這個巨大市場在明天有可能變成西方強有力的競爭對手;(2)中國崛起的風險也在不斷積聚加大。可惜,西方國家未能充分認識這兩點,從而造成過往與中國交往政策上的雜亂無章。而且,在希望中國或者通過中國實現怎樣的共同利益問題上,西方國家也都缺乏政治和經濟層麵上的共識。而隻要西方國家不理性、不清醒看待中國,中國將會一直繼續利用西方改善其全球地位。

隨著時間的流逝,中國將從單純的利用和改進他國技術迅速轉變為發展自己的技術創新,這一趨勢終將表現出來,對世界造成革命性影響。我甚至非常相信,中國很快將擁有與美國相抗衡的兩大經濟平台:一是低工資但規模龐大的製造業;二是可以與西方水平媲美的高科技行業。在這一點上,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是否做好了準備?西方必須搞清楚國際社會如何才能與中國共同繁榮。西方特別是美國,是到了考慮與中國共處“雙贏”模式的時候了。由於外部競爭,美國在勞動密集型行業早已競爭力盡失,而在不會遙遠的未來,中國和印度將在高科技領域展開爭奪,從而迫使美國通過降低工資來保持競爭力。在這種貿易中,盡管美國人可以享受到便宜的中國產品,卻將表明最後是一個失敗者。

西方對中國崛起的短視來自於他們的政治體製。對華政策是需要足夠耐心的,但左右西方對華政策的那些政客卻沒有這份的耐性,他們關注下一屆選舉並且有自己的時間表,因此沒有耐心去等待演變的力量逐漸打造出一個全新的世界來。政客需要在短期內在本地國土取得成績,以抵擋來自同樣缺乏遠見的選民發出的抗議聲。所以他們現在做出的所有對華幹預,都來自於這種缺乏耐心的短視行為使然。可以這麼說,美國民主政體正在逐步喪失回應類似“中國崛起”的能力。隻要美國國會“雞一嘴、鴨一嘴”的爭吵場麵一直下去,就不難發現,美國在麵臨機遇到來時已難以形成統一的國家意誌,從而正在延誤美國國家對華政策的有效調整的時間。

西方應如何應對中國?回答是:準備迎接挑戰。對美國人來說,這意味著重新把重點放在迄今推動美國經濟發展的核心技術――科學技術上。《紐約時報》評論員湯姆森?弗雷德曼詼諧地描述樂美國人麵對中國崛起的變化:過去,美國人出門從不帶傘,因為他們總是在晴朗的天空下行走。如今,美國人開始看到“遠處地平線上有一片黑雲”,於是美國人開始備傘,因為他們無法預知哪塊烏雲將會突然變成瓢潑大雨把他們淋得像個落湯雞。是的,到了現在,中國強大崛起的當下,美國需要努力改變方向,避免受到風暴的襲擊。

弗雷德曾經講述了這樣一件事:小時候,父母經常對他說:“湯姆,趕緊吃完你的飯,中國人還在挨餓呢!”現在我卻經常告訴女兒:“孩子,趕緊完成作業,生活在中國和印度的人正在搶你的飯碗!”

是的,美國給世人的印象從來都是:隻顧往前走,不問成敗,一切隻問眼前。這不免流於驕傲與狂妄的自信。到了今天,美國人必須麵臨角色轉換的嚴峻挑戰。究竟是什麼改變了美國?為什麼美國開始前所未有的反思?美國又該如何適應當今乃至將來的中國崛起?該如何調整自己?該如何提高國際競爭力?如果美國不反思或者不進行勵精圖治的改革,在一定時期內美國對全球事務的支配能力必將明顯衰落。對國際社會而言,這場劇烈的結構調整過程不會平靜,中國崛起與美國捍衛衰落之戰實際已經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