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親有兩種:一種是血緣或婚姻關係較遠的親戚,如表弟的親戚的親戚,這是本來意義上的遠親;另一種本來血緣關係並不遠,如親姑舅,隻是因為居住距離太遠,走動不方便,平時很少來往,這種情況,人們有時也稱為“遠親”。兩種的共同點,是來往很少。我們這裏所說的遠親,主要指前一種。
遠親平素來往較少,所以,當遠親突然來訪時,應視為稀客臨門,熱情款待,隻有這樣,才會使來訪的遠親消除拘謹感、冷落感。讓我們看下麵這個事例:
解放前,小劉的父親從開源老家去哈爾濱謀生。他父親的堂兄,也就是小劉的堂伯父,也從開源老家去北京定居。從此,這對堂兄弟一個在哈爾濱,一個在北京,再沒有見過麵,隻有較少的書信往來。出生在哈爾濱的小劉,對這門親戚自然就很生疏了。幾十年過去了,小劉的父親已近古稀之年,由於年老體弱,力不從心,就是有走親訪友之心,也難以實現了。小劉要去石家莊軍校學習,正是代勞的好機會。奉父命,小劉帶了一些東北的土特產,路經北京去拜訪了從未見過麵的堂伯父。
對小劉的突然來訪,他那已經白發蒼蒼的堂伯父,顯得格外高興,立即讓他的孫子把在外交部工作的兒子叫了回來,讓孫女把在北京飯店工作的女兒叫回來,讓他們互相見見麵,認認親戚,並且備了一桌豐盛的晚餐招待小劉,為他洗塵。餐桌上,老人撫今追昔,向晚輩講述了開源老家的情景,以及當年他們堂兄弟怎樣迫於生計分別離家投奔他鄉。老一輩人雖然在饑寒交迫中掙紮過,但後輩人在黨的領導下從小就過上了幸福生活。老人喜悅的感情感染了大家,後輩人雖是初次見麵,都以老人為中介而頓時親熱起來。晚上,小劉的堂伯父還特意為小劉騰出一間房子,留他住宿。
又是多少年過去了,當年的小劉已變成了老劉,定居到了太原。老劉的妻子對鄰居說,每當老劉和她拉起這段家常時,總是顯得那麼親切和愉快。可見,他堂伯父家這次對他突然來訪的款待,給老劉留下多深的印象。
當然,生活中也有另外的情況。例如,在北京工作的老吳,姻親在雲南。有一天,有一個自稱是親戚的人突然來訪。開門一看,依稀認得是妻子的堂侄女婿。對方是到北京出差,順便來看望。老吳看這堂侄女婿其貌不揚,衣冠不整,先有幾分不快。又見禮品甚薄,更加不喜。隻是礙於妻子的麵子,勉強應酬。冷淡的態度,對方自然很快感覺出來了,趕快借故告辭。從此,雲南家鄉的親戚再不登門。由此可見,對來訪的遠親持冷漠態度,是有悖情理的,後果也是令人不快的。還有一點需要說明:對於平素來往少、情況不甚了解的遠親,應當在熱情接待的同時,通過攀談弄清對方的基本情況和來意,否則,也可能會被壞人鑽空子。如有位老李就吃過這樣一次虧。一次,老李在河北老家的一個遠房兄弟的大兒子突然來訪,一口一個大伯叫得很甜,家鄉的土特產帶了兩大提包。來客自稱是萬元戶,這次來一是看親戚,二是看行情。老李高興得很,留下不讓走了,一住就是半個月。小夥子告辭後,老李才發現活期存折不見了。寫信回家鄉詢問,才知道這小夥子是因偷竊案發,跑到這裏躲風的。
好客,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待來訪的客人,我們都應熱情相待,何況是親戚呢。然而,如果對遠親不了解,保持一定的警惕性還是應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