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清,1909年出生於湖北省黃安縣高橋鄉孫家灣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母親給本地大地主當女仆。為了擺脫窮苦,父母盼望兒子能成為寒門書生。全家人勤勞節儉,東貸西借,再加上族人解囊相助,使孫玉清讀了五六年私塾。饑寒貧病使孫玉清父母早亡,18歲的孫玉清自謀生路,去糧行當了學徒。他在學徒期間,苦學本領,練就了頭頂著算盤打的絕招,在當地廣為傳誦。
早在1923年冬,董必武就在黃安領導革命鬥爭。黃麻起義後,農民自衛軍開辟了陂安南縣紅色區,成立了縣蘇維埃政府,李先念任主席。革命烈火感召和教育了苦大仇深的孫玉清,他參加了激烈的反霸鬥爭,1929年參加紅軍,1931年升任營長。
孫玉清當紅軍後,愛學習苦鑽研的精神不變。部隊打河南光山,當時他是迫擊炮排的排長,由於他平時苦鑽炮兵技術,三炮就把敵人的碉堡摧毀。他當營長時,學會了各種槍械的裝配和修理,為這還鬧出過誤會。一次,他給陂安南縣保衛局的幹部講授如何使用和修理槍支、迫擊炮。保衛局有人懷疑他是壞人,把他捆綁起來送到縣蘇維埃政府。李先念主席見孫玉清被押來,說:“這是孫營長,怎麼把他抓了,他是好人!”
孫玉清1932年任三十二團團長,在向川陝轉移途中的棗陽、新集戰鬥前夕,他一身便衣,深入敵後偵察。戰鬥打響後,他舉起大刀,率領戰士衝向敵陣,身負重傷,鮮血流淌,但他一把推開要抬他下火線的擔架隊員,大聲嚷:“我的位置在火線!”由於他指揮的三十二團打得英勇漂亮,被川陝省第二次工農兵代表大會授予“以一勝百”獎旗一麵。孫玉清也榮膺“戰將”美名,被破格提升為紅三十一軍軍長,毛爾蓋會議後調任九軍軍長。
一陣清脆而急促的馬蹄聲打破了夜的沉寂,一匹戰馬汗淋淋地馳到孫玉清身邊。“報告軍長,前麵就是古浪城了。”
“命令前衛團做好戰鬥準備,部隊跑步前進!”孫玉清翻身上馬,雙腿一夾,衝了出去。
古浪城在古浪峽西口,漢時為蒼鬆縣址。“古浪”是藏語,意為“黃羊溝”。古浪峽是河西走廊東首,素有“馬不並騎,車不同軌”之說。因古浪峽過於凶險,紅軍便沿著崎嶇山路抵近古浪東山。古浪城三麵臨山,三山之間夾著三道川。從西麵的西山川可眺望祁連,西北稍開闊,直通涼州。
就在馬元海增援一條山的同時,青海湟中縣民團十二大營共1400餘人,由馬步芳第一□□師二九八旅五九五團團長馬華榮率領,星夜馳抵古浪布防。
孫玉清決定先向城內喊話,因為爭取甘青“二馬”聯合抗日,是西路軍的政治任務之一。馬華榮在紅軍的宣傳攻勢發動伊始便電告馬步青,馬步青明確指示:“應堅決守城,拚全力阻擊,決不能上當!”
紅軍的衝鋒號響了。鋼鐵音符組成的旋律,鏗鏘地飄向山野,在黎明的晴空中長久地回響。
“進城!”孫玉清獲悉守敵棄城而逃,便準備立即入城。“現在還危險!”警衛員上前阻擋。他知道,突然冒出的冷槍比戰場上貼身肉搏更危險。“你幹脆找塊布把我裹起來鎖到箱子裏吧!那樣最保險!”孫玉清躍上馬,猛拍馬臀,疾馳而去。
《青海日報》當年11月19日訊:一百師五百九十五團團長馬華榮及騎兵旅營長馬秉魁,前往古浪一帶,與匪作戰。該團營長,身先士卒,深入陣地,致馬團長左臂,重受匪彈四處,營長馬秉魁,右肩受彈傷一處,於日前均由前方乘汽車返省休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