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臨高一帶的蘇維埃政權(2 / 3)

紅西路軍在臨澤的時候,從北路來的紅軍在平川中心小學校駐紮了一個連,其中還有30多個女兵。

中心小學校有100多畝學田,出租耕種,收租放債,存有300多擔糧食。紅軍駐在這所學校裏有糧食吃,供給不發生困難。

紅軍駐紮以後,通過個別物色建立了農民革命新政權――八大委員。主席是楊其明,委員有穀福德、劉德龍、朱學貴、朱老大、高宗元、陳複興、朱老四的女人。這個機構建立以後,為紅軍籌備了軍需糧草,提供了地方情報。

紅軍和八大委員打開了平川小學的糧倉,取出糧食,救濟了窮苦老百姓。紅軍走後,國民黨縣政府追查散失的學田糧,三番五次敲詐勒索,分了糧食的老百姓都做了退賠。楊其明因當蘇維埃的主席,主持分糧,幾經敲詐,一份家財都已賠光。

平川小學大門口的照壁上,紅軍寫下了宣傳標語:“聯俄抗日”,“中國人不打中國人,聯合起來打日本”。

紅軍駐紮平川以後,平川城西的雷屯莊相距一裏,進駐了馬家隊,但兩軍未曾作戰。

紅軍在平川隻住了七八天,一天晚上悄悄撤離,第二日天亮完全走清了。臨走以前,安頓百姓在平川城的西南角菩薩樓上點起了通紅明亮的大火,可能是為撤軍做掩護的。

何若才、何若春、賈世禱、李興武、李興勝――

紅西路軍進駐臨澤縣境的時候,紅三十軍部分隊伍駐在沙河堡附近北部的何家莊、花園村一帶。幾個小村進駐那麼多的部隊。蘭家屯莊駐指揮部,何家屯莊是供給部,有五六十台縫紉機為紅軍加工軍裝。花園村張左儉的堂屋內設紅軍的總部,徐向前曾在這裏住過。與此同時,馬家軍進駐了沙河街以南東寨、西寨、西龍王廟、八岔廟等地。紅軍駐紮以後,在沙河往北的便道上擺滿了幹樹枝,用以阻攔敵人騎兵的進擊,但未發生過戰鬥。

在此期間,紅軍在何家莊、花園村範圍內組建了蘇維埃政權。主席顧青善,是個木匠,50多歲。沙河方圓一帶的老人都知道顧木匠,因其脖項下有個“嗉袋”(甲狀腺),人們都叫顧家的大嗉袋。他熱心為紅軍辦事,紅軍走後,被馬軍韓起功殺死在沙河鎮南麵的老爺廟牆根下。1949年解放軍一到沙河就打聽顧木匠,顧木匠在紅軍隊伍是有較深印象的。

蘇維埃政府成員、積極分子和進步人士為革命起了積極的作用。何生安組織車輛從鴨暖往沙河調運軍糧;李興國給紅軍帶路挖窖找給養;在沙河鎮上經商的賈永隆、劉進芳、任長水、丁居成、蕭老五等人為紅軍籌集了布匹、衣物和白洋,達2000元白洋的價值。紅軍收後,打了收條說:“等革命勝利了加倍償還!”蘇維埃政府的委員蔣懷雲、李興普受紅軍委托主持給農民分配庫存在何若存莊子裏的一堂屋糧食。何生詳在紅軍進駐沙河後的第四天就積極參加了紅軍,挖戰壕,掏槍眼,做工事,栽木樁,築紮木城。委員張永錄勸說民團大隊長王學文收養女紅軍軍官吳仲廉的孩子,撫養長大成人,交還原母。何家廟內的十間廂房住滿了紅軍傷病員,何家莊方圓幾裏的群眾都給傷員送湯送飯,使其早日傷愈康複。

紅軍駐地,除惡壓邪,懲富濟貧,農民暫時有了生機。紅軍的文工隊在花園廟台子上多次演出,慰勞軍隊,活躍群眾文化生活,開展革命宣傳,軍民聯歡,濟濟一堂。

紅軍駐至臘月,各營房正值準備春節事宜,綁彩門,紮繡球,排節目,找肉食,縫衣服,突然接到高台失利和臨澤突圍的消息,迫於形勢緊張,於是紅軍便撤出沙河轉戰倪家營子。

倪家營子村蘇維埃政府主席宋德和――

1936年,臘八節過後的兩天。黃昏的時候,從村東、北、西三麵,紅軍進村來了。

跑到山林裏的男女老幼,陸續回到村裏。鄉親們返回村後,開了歡迎會,又舉行了軍民聯歡會。紅軍首長還請村上的群眾看了戲。

紅軍進駐的地方,東到東河灣,西到西河灣,南到石崗子灘,北至大沙河渠沿。方圓幾十裏駐滿了。徐向前總指揮率領的紅軍戰士,各個莊口、路邊,都站上了崗哨。繆德榮的屯莊把守最嚴密,後來我才知道那間東廂房住的是徐向前總指揮。

馬家隊伍經常尋釁騷擾,槍聲不時從遠處傳來,狗咬得很厲害。一天夜裏,我和薛保子、蔣發誌等好幾個人都來繆家屯莊開會。黃占彪部長、汪部長、張部長、曾科長、張科長,還有不知道職務的程世才同誌也來參加會了。就在這天夜裏,成立了村蘇維埃政府,大家推舉我當了主席。徐向前總指揮也來參加了會,他麵容消瘦,口才利落,在會上講了紅軍戰鬥的情況。

主席、委員、交通隊長,胸前都佩戴起像現在“代表證”一樣的紅條,上麵寫著“主席”、“委員”的字樣。村上的宣傳隊、擁軍隊、向導隊,都開始活動了。我和幾個委員整天忙著到各村各戶張羅著買糧,借東西,供應柴草。紅軍買了東西,照價付錢。農民們看見紅軍戰士日夜戰鬥,糧草斷絕,都過意不去,哪能再要錢呢!

170多名紅軍戰士掛了彩,生了病,由我們村蘇維埃政府派人護理。村民們把最好的吃頭、蓋頭送給紅軍傷病員吃用。我家積存的四石多麥子第一個送到了部隊,大家跟著又送去了好多糧食。

倪家營子西麵,一眼望不到邊際的石崗子灘上,集結了大批的馬匪軍,灘北一大片土地上挖下了戰壕。

我們老百姓全力支援紅軍作戰,男人們組織了擔架隊、運輸隊,婦女們組織起來為戰士燒水、做飯。真是魚水般的情誼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