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做一個良好的自律者
自柏拉圖以後,自製力一直被視為一種美德,亦即要能抵擋因命運的衝擊產生的情感波濤,不可淪為激情的奴隸。古希臘文稱自製為sophroryne,希臘文專家杜博斯解釋這個字的意思是:
“謹慎、均衡而智慧的生活態度”。羅馬與早期的基督教會則稱之為節製,意指避免任何過度的情緒反應。其中的關鍵是均衡而不是情感的壓抑,要知道任何一種情感反應都有其意義與價值。人生如果沒有激情將成為荒原,失去生命本身的豐富價值。然而,正如亞裏斯多德所說的,重要的是情感要適度,適時適所。情感太平淡,生命將枯燥而無味,太極端又會成為一種病態。抑鬱到了無生趣、過度焦慮、怒不可遏、坐立不安等,則都是病態人格。克製不愉快的感受正是情感是否幸福的關鍵,極端的情緒(太強烈或持續太久)是情感不穩定的主因。但這並不是說我們隻應追求一種情緒,永遠快樂的人生未免也太平淡。痛苦也是生命的一個重要成分,痛苦能使靈魂升華。苦樂同樣使人生多彩,重要的是苦樂必須均衡。
如果說人心是一道複雜的數學題,幸福感便取決於正負情感的比例。這個比喻是有理論根據的。曾有人就數百名男女做過研究,請他們隨身帶著呼叫器,研究人員不定時提醒他們記錄當時的情緒。結果發現,一個人要覺得滿足不一定要避開所有不愉快的感受,隻是不可讓激烈的情緒失控取代所有愉快的感受。一個人即使感到強烈憤怒或沮喪,隻要有相當的快樂時光相抵消,還是會有幸福感。正像人的腦子總是不斷會想些什麼一樣,情緒也是持續存在的,不管是清晨6點或晚上7點,前述的研究對象總會有某種情緒可資記錄。當然,一個人不同時候的情緒都是不同的,但如果拿幾個月的記錄做平均,多少可反映一個人的整體幸福感。對多數人而言,極端的情緒都很少見,大部分人都處於中間的灰色地帶,在情緒的起伏線上不斷有一些小小的波紋。然而,我們仍無時無刻不在做情感管理的工作,尤其是休閑時間。不論是讀小說、看電視、選擇做什麼活動、與誰為伴,都是為了讓自己覺得更愉快。
自我安慰是一種基本的重要技巧。部分心理分析家,如約翰·包爾比及溫尼卡特都認為這是最重要的心理技巧。情感較健康的嬰兒會學習以成人照顧他們的方式來自我安慰,也因而較不易受情感波動的影響並較易獲得健康人格。由於人腦的特殊構造,我們對自己何時受何種情緒左右殊少控製能力,但我們對情緒持續的久暫確實有些許控製力。尋常的悲傷、憂慮、憤怒並不致造成太大的問題,隻要一點耐性與時間,這些情緒通常會慢慢消失。但如果太過強烈又持續過久,則可能流於極端,會形成長期的焦慮、難以遏止的怒氣或抑鬱。一旦積重難返,可能便需要接受藥物或心理治療。如果你能判斷自己在沒有藥物協助下承受情緒長期不安的極限,便足見你具備自我調適情感的能力,事實上,2/3的躁鬱症患者從未接受治療。患者時而抑鬱無生趣,時而興奮昂揚,所幸有些藥物可達到緩和的效果。躁鬱症患者最難纏的地方是,陷入躁狂狀態時,常有自大傾向,認為不需要任何人的幫助。這類嚴重的情緒障礙確實需依賴藥物的協助。至於一般性的不快情緒,隻有靠我們自己去克服。凱斯大學心理學家黛安·緹絲曾就400多名男女進行不快情緒的管理研究,發現自我調適的方式多半不是很有效。研究顯示,並不是每個人都認為一定能擺脫不快情緒。緹絲發現有5%的人是“情緒中立派”,這種人認為任何情緒都是自然的,不管多麼不快都應體驗,因此從不嚐試改變情緒。甚至還有人為了某些理由經常投入不快的情緒,如醫師要凝重地向病患者宣布壞消息,社會運動者要積蓄對不義的憤怒才能更有鬥誌,甚至一個少男可能為了幫助弟弟對付不良少年而故意激起怒氣。有些人控製情緒的出發點根本是功利的,例如催收帳款的人可能故意鼓起凶悍之氣,以免催債時態度不夠強硬,不過這些畢竟是少數特例。
絕大多數的人都苦於無法自如地控製情緒,每個人的調適效果也的確因人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