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幾句話尤為殘暴,以至於那不幸的職員隻能戰栗,大顆的汗珠布滿額上。這次的痛罵,是當著一個客人的麵。那客人覺得太可怕,於是忍不住說出來:“斯提爾曼,我一生中從沒有看見過像你這樣粗暴的人。這個人在你銀行裏身居重要的職位,而你當著一個客人的麵侮辱他!假如你激起他馬上用刀把你刺死,我都不會覺得稀奇!一個人不能如此對別人,或是任自己這樣放縱。我想你的神經幾乎要崩潰了,不能再留在辦公室裏了!”斯提爾曼聽了這種斥責靜默不動,他的臉色潛伏著憤怒,鋼筆還是不住地在桌上敲著。終於他冒出一句:“你滾!”結局當然不言自明了,斯提爾曼的那位得力的助手辭職了,他的那位客人從此再也沒有上過他的門。本來談好的合作項目當然告吹了。
象斯提爾曼這樣的人,如果他的公司倒閉的話,我們不會感到奇怪,因為他用怒火把自己的工作燒得麵目全非。而如果波曼來處理這件事,結果肯定會是另一種情況了。
8人格障礙的積極治療
凡對一切有益於心理的健康的事件作出積極反映的人,便是心理健康的人。而有少數人,他們不能適應社會環境,待人接物、為人處事、情感反應和意誌行為均與常人格格不入或不相協調,給人一種“脾氣古怪”的感覺,心理學上就稱這類人患有人格障礙症。人格障礙亦稱“心理病態人格”,是指有精神症狀的人格適應缺陷,患者以固定的反應方式對環境刺激作出反應,在知覺與思維方麵產生適應功能的缺損,或增進自覺的痛苦,並作為傾向組成對自己對社會都不被公允的、不得體的行為模式。所謂不伴有精神症狀的適應缺陷,是指在沒有認知過程障礙或沒有智力障礙的情況下出現的情緒反應、動機和行為活動的異常。例如,一個人的抽象思維過分或畸形發展,就會變得過分理智,缺乏人情味,顯得僵化、死板。因此,人格障礙患者常常難以正確估價社會對自己的要求,及自身應當采取的行為方式;難以對周圍環境作出恰當的反應;難以正確地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常常和周圍的人,甚至親人發生衝突;對工作缺乏責任感,經常玩忽職守,甚至超越社會的倫理道德規範,做出違反法律或擾亂他人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有些人把人格障礙看成是精神病,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嚴格意義上的人格障礙,是變態心理範圍中一種介乎精神疾病與正常人之間的行為特征,因而患者既不是“精神病”,又不能算是“正常人”。人格障礙的表現十分複雜,根據其表現可分為三大類群。第一群以行為怪僻、奇異為特點,包括偏執型、分裂型人格障礙。第二群以情感強烈、不穩定為特點,包括戲劇型、自戀型、反社會型、攻擊型人格障礙。第三群以緊張、退縮為特點,包括回避型,依賴型人格障礙。人格障礙的種類較多,表現各異,但各類型都有一些共同特征:(1)一般始於青春期。人格是從小逐漸形成的,人格障礙也是如此。人格障礙的特征往往從兒童期就有表現,到青春期開始顯著。因為年齡愈小,人格的可塑性就愈大,因而在青春期以前不能輕易診斷人格障礙。(2)都有紊亂不定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的人際關係。這是各類型人格障礙最主要的行為特征。不論是被動的還是主動的行為變異,如偏執、自戀、反社會攻擊等,都會給他人造成困難,甚至帶來禍害。(3)常把自己所遇到的任何困難都歸咎於命運或別人的錯處。因而不會感到自己有缺點需要改正,而常把社會或外界的一切看做是荒謬。(4)認為自己對別人無任何責任。例如對不道德行為沒有罪惡感、傷害別人而不覺得後悔,並對自己的所作所為都能做出自以為是的辯護。他們總把自己的想法放在首位,不管他人的心情和狀態。(5)總是走到哪裏就把自己的猜疑、仇視和固有的看法帶到哪裏,任何新環境的氣氛無不受其特點的影響。(6)其行為後果常傷及和致痛別人,使得左鄰右舍雞犬不寧,而自己卻泰然自若。(7)總是通過別人的告發或埋怨才知他們的怪癖或不良行為,而不是自己感到有什麼心情不安或想不通之事求助於人。人格障礙的行為問題程度各有不同,輕者完全過著正常生活,隻有與他緊密接近的人(親屬或同事)才會領教他的怪癖,覺得他無事生非,難於相處;嚴重者事事都違抗社會習俗且積極表現於外,使他甚難適應正常的社會生活。人格障礙的形成有多方麵原因,綜合起來,即壓力,壓力形成了人格障礙。人格障礙一旦形成,往往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要改變並非易事。所以隻要加強自我調適和進行各種治療,進而疏緩壓力,人格障礙是可以得到糾正的。由於人格障礙主要是自我評價的障礙,選擇行為方式的障礙和情緒控製的障礙,集中表現為社會環境適應不良,即不能根據外界環境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因此,人格障礙的治療應以心理治療為主,包括對適應環境能力的訓練,選擇適當職業的建議與改善行為方式的指導,人際關係的調整以及優點與特長的發揮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