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君主阿育王(1 / 1)

阿育王(Asoka,生卒年月不詳)也許是印度曆史上最重要的國王。他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君主,是該王朝的創始人旃陀羅笈多之孫。旃陀羅笈多是一位印度軍事領袖,他在亞曆山大大帝遠征後的歲月裏,征服了印度北方的大部分地區,由此在印度曆史上建立了第一個重要的帝國。

阿育王即位之初專橫暴戾。他重用酷吏,設置“人間地獄”,懲罰天下“罪人”。起初,他沿著祖父的腳步向前行走,企圖通過軍事力量來擴大自己的領土。他在統治的第八年,勝利結束了一場對印度東海岸上羯陵伽國的征服之戰。但是當他認識到他的勝利使人類慘遭傷亡時,感到心驚肉跳。有十萬人喪失生命,還有更多的人受傷致殘。羯陵伽戰爭對阿育王影響極大。在羯陵伽戰爭結束不久,阿育王同佛教高僧優波毯多進行了多次的長談。最後,在高僧的感召下,他皈依了佛教,成了一名虔誠的教徒。

阿育王在驚愕和懺悔之餘,決定不再用暴力來完成對印度的征服,並且放棄一切侵略性的軍事行動。他采用佛教作為他的宗教哲學,努力實踐“達摩”規範,包括誠實、仁慈和非暴力。他曾經發布過一個敕令,在敕令中他說他對羯陵伽人民在戰爭中所遭受的苦難“感到深切的憂慮和悔恨”。後來他又一次向全國人民宣布:“戰鼓的響聲”沉寂了,代替它的將是“法的聲音”。今後代替暴力統治和侵略的將是不竭餘力地宣揚佛法。從此以後,他將不再向鄰國派遣軍隊,而是成為宣揚佛法的高僧。

阿育王不久後又宣布佛教為印度的國教,下令在王宮和印度各地樹立石柱,開鑿石壁,將他的詔令銘刻在上麵。他還召集了全國一大批佛教高僧,編纂整理佛教經典,在各地修建了許多佛教寺院和佛塔。

阿育王首先以身作則,他放棄了狩獵,開始食素。更有意義的是,他采用了各種人道的政治方針,他建立醫院和政治保護區,緩和了許多粗暴的法律,建築公路,興修水利。他還任命特別的政府官員——達摩官吏——來教導人們要虔誠,要相互促進友好關係。在阿育王的國土上,所有的宗教都允許實行,但是他特別注重發展佛教,因而佛教的聲望便自然而然地提高了。佛教的傳道團體被派往全國各地和許多國家,在錫蘭尤其獲得了很大的成功。

阿育王在國師的帶領下朝拜過佛教聖地。著名的聖地有四處:佛陀降生地迦毗羅衛,成道地伽耶,初轉法輪地婆羅奈斯,涅槃地拘屍那伽。約公元前249年,阿育王朝拜佛陀誕生地,在蘭毗尼園留下了石柱銘刻。阿育王大規模地供養沙門,據說每天隻在雞園寺供養的出家人就上萬,當然也包括佛教以外的沙門。阿育王為宣傳佛教廣建佛塔。據說經他發現的佛骨分成8.4萬份,並為之建起同樣數目的佛塔。雖然這是一種誇張,但表明當時建塔之風已經盛行。建塔標誌著對佛教聖物的崇拜進入了高潮,對神化佛陀起了推動作用。

阿育王在位的四十多年裏,在國內外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印度和其他一些國家的曆史著作裏,他被稱為“偉大的阿育王”。印度的孔雀王朝也成了印度曆史上第一個強大的統一帝國。就連我國的寧波還曾經有過阿育王寺,說明阿育王對中國也是有影響的。

阿育王下令把他的生平和政策都雕刻在廣闊國土上的岩石和石柱上。這些紀念碑有許多至今尚存,它們的地理分布為我們提供了有關阿育王勢力範圍的可靠信息,上麵的碑文是我們了解他的生平的主要來源。

阿育王死後不到十五年,孔雀帝國便土崩瓦解,此後從未恢複。但是佛教得到過阿育王的支持,他對世界的長期影響是巨大的。他登基時,佛教隻在印度西北的一個彈丸之地流行,但在他死去時,佛教的教徒遍及印度各地,而且迅速傳向鄰國。除了釋迦牟尼本人以外,阿育王對佛教的發展所起的作用比任何人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