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天才莎士比亞(2 / 2)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最主要的悲劇作品之一。哈姆雷特的故事,最早見於12世紀末的一部丹麥史。

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國人文主義中心維登堡大學讀書。他的叔父克勞狄斯毒死老哈姆雷特,篡奪了王位,並娶了嫂嫂。哈姆雷特回國以後,父親的鬼魂告訴他自己致死的原因,他遵照鬼魂囑咐,決定複仇。同時國王開始懷疑哈姆雷特,在大臣波洛涅斯的建議下,利用大臣自己的女兒、哈姆雷特的情人奧菲利婭去試探他,又指使哈姆雷特的兩個同學羅森格蘭茲和吉爾登斯前去試探他,都被他識破。哈姆雷特利用劇團到宮廷演戲的機會,證實了鬼魂的話,決心行動。他說服母親疏遠國王,並把波洛涅斯錯當國王殺死。國王派哈姆雷特和兩個同學去英國索討貢賦,想借英王之手除掉哈姆雷特,哈姆雷特發現陰謀,中途折回丹麥。這時奧菲利婭因為父親被情人殺死,瘋癲自盡。國王乘機挑撥波洛涅斯的兒子雷歐提斯以比劍為名,設法用毒劍刺死哈姆雷特。在最後一場比劍中,哈姆雷特、國王、王後、雷歐提斯同歸於盡。

莎士比亞的劇作是西方戲劇藝術史上難以企及的高峰。他在戲劇中展開了如此廣闊的生活畫麵:上至王公貴族,下至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平民百姓,社會各個階層的人物都在劇中翩翩起舞,而每個人又有各自的愛憎、傷悲與歡樂,每個人都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同是陰險狡詐、極端自私,麥克白與伊阿古不同;同是勇於為理想、正義獻身,奧賽羅與哈姆雷特性格各異,不同的人物生活在各自的典型環境中。

莎士比亞劇作的語言完全是詩化的語言,柔婉如同淙淙流水,激蕩如同驚濤拍岸,令人回味無窮。據後人統計,莎士比亞所用的詞彙在一萬五千個之上,並善於用比喻、隱喻、雙關語,許多莎士比亞戲劇中的語言已經成了英文中的成語、典故,極大地豐富了英語辭藻。語言形式則既以無韻詩為主,又雜有古體詩、民謠體、俚諺與輕快滑稽的散文體對話,可謂多種多樣、豐富生動,成為構成莎士比亞戲劇藝術大廈的基本材料。

莎士比亞生前並未享受過多的榮譽,他死後的兩百年裏也並未得到普遍的肯定。到了19世紀中葉,人們重新發現了莎士比亞,並形成了一門新學科——莎學。但由於莎士比亞出身平民,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生平資料又過於匱乏,引起了一些人對他的戲劇創作生涯產生懷疑,甚至還挖空心思地找出了莎劇的“真正”作者,又沒有足夠的證據和材料推翻莎士比亞的著作權。莎士比亞作為一代文豪、偉大的戲劇家的地位是不容動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