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像曆史學家認為17世紀下半葉是牛頓的時代那樣,人們常把20世紀的上半葉看成是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的時代。因為他的相對論開創了物理學的新紀元,幾乎整個20世紀物理學的創造曆程都有他的巨手在指引著前進的方向。
愛因斯坦因創立了相對論而聞名於世。相對論原理的建立是人類對自然界認識過程中的一次飛躍,它圓滿地把傳統物理學包括在自身的理論體係之中。廣義的相對論開闊了人類的視野,使科學研究的範圍從無限小的微觀世界直至無限大的宏觀世界。今天,相對論已成為原子能科學、宇宙航行和天文學的理論基礎,被廣泛運用於理論科學和應用科學之中。愛因斯坦的偉大成就——相對論,是自然科學發展史上的一個劃時代的裏程碑。
愛因斯坦於1879年3月14日出生在德國一個猶太人家庭,1905年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同年發表狹義相對論。1933年因受德國納粹反猶太主義狂潮迫害而離開祖國,遷居美國。1955年4月18日病逝於普林斯頓。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科學實驗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開始從宏觀世界進入微觀世界,從低速運動發展到高速運動,自然科學正麵臨著重大的突破。正是在這個時期,年輕的愛因斯坦以舊科學理論“叛逆者”的姿態,登上了自然科學舞台。
愛因斯坦還在少年時代,就把自己想象成一個追趕光線的人。這個關於光線的想法引出了後來的狹義相對論。他又設想:假如吊索斷了,一架升降機墜入深穀,裏麵的乘客會有什麼感覺?這個想法導出了廣義相對論。科學理論的發展,不是拆了舊房蓋新房,它像登山一樣。創立一個新理論就像登上一座高峰。視野擴大了,原來隱蔽著的東西被發現了。原有的理論仍然曆曆在目,隻是顯得小了,成了廣闊視野中的一小部分。愛因斯坦在登上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高峰以後,沒有滿足,沒有停頓。他環顧四周上下,看到宇宙間無比壯麗的景色,拍拍身上的塵土,又準備攀登新的高峰——統一場論。這是相對論的第三階段。他希望把引力場和電磁場統一起來,而且希望這統一的場能夠解釋量子力學所不能解釋的問題。
愛因斯坦最反對這樣的科學家,他們“拿起一塊木板,尋找最薄的部位,在容易鑽孔的地方,鑽上許許多多孔”。他把自己的“鑽頭”,對準統一場論上最厚的地方,希望把電磁力和引力統一起來,給物質結構一種統一的解釋。他也知道統一場論不會在自己手裏完成。可是他認為,“在科學上,每一條道路都應該走一走。發現一條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對於科學的一大貢獻。科學史隻寫某人某人取得成功,在成功者之前探索道路,發現‘此路不通’的失敗者統統不寫,這是很不公平的。那種證明‘此路不通’的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就讓我來做吧”。他給比利時王太後伊麗莎白的信裏是這樣寫的:“留給我的事情是:毫不憐惜自己,研究困難的科學問題。那個工作迷人的魔力將持續到我停止呼吸。”
愛因斯坦是這樣寫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在神聖的好奇心的驅使下,又勇敢地深入探索宇宙。他探索了幾十年,直到最後一息。他在生命彌留之夜,在醫院的病榻旁還放著一疊統一場論的未完成稿,準備翌日清晨醒來再繼續演算。愛因斯坦對統一場論的探索,正是他一生追求真理的那種毫不氣餒的熱情和頑強性格的寫照。
愛因斯坦不僅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一個富有哲學探索精神的傑出的思想家,同時又是一個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正直的人。他先後生活在西方政治漩渦中心的德國和美國,經曆過兩次世界大戰,他深刻體會到一個科學工作者的勞動成果對社會會產生怎樣的影響,一個知識分子要對社會負怎樣的責任。愛因斯坦一心希望科學造福於人類,但他卻目睹了科學技術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所造成的巨大破壞。因此,他認為戰爭與和平的問題是當代的首要問題,他一生中發表得最多的也是這方麵的言論。他對政治問題第一次公開表態,就是1914年簽署的一個反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聲明。他對政治問題的最後一次發言,即1955年4月簽署的“羅素——愛因斯坦宣言”,也仍然是呼籲人們團結起來,主張禁用核武器,反對核軍備競賽,防止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
生活就是追求真理。正像德國劇作家萊辛說的:“對真理的追求比對真理的占有更為可貴。”愛因斯坦在勤奮的工作中,在追求真理的探索中度過了一生。他有限的生命已經結束。但是,人們在心裏建起了紀念他的殿堂。在20世紀思想家的畫廊中,愛因斯坦就是公正、善良、真理的化身。他的品格與天地日月相爭輝,他的科學貢獻,人類將萬世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