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認為,幸福的人一定是生活在幸福的家庭裏。我至今還不曾認識過一個生活在不幸福的家庭裏但自己感到很幸福的人。曾經生活在不幸福的家庭裏,但後來另立門戶,擁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以後,人生開始幸福了的人是有的。但前提是——他或她的小家庭,必是一個幸福的小家庭,或曰:幸福隻不過是一種感覺。
此話對矣,但不夠全麵。確乎,幸福和不幸福一樣,主要是一種心理感覺。然而人的心理,通常不會無緣無故地產生感覺,心理感覺更多的情況下是客觀外界作用於主觀的反映。如果說不幸福之感覺往往是與不直接的客觀外界的影響有關係,那麼幸福的感覺像不幸的感覺一樣,更是與特別直接的客觀外界的實際狀態有關係。
第一,我們已經說過,幸福的人,肯定有幸福的家庭。第二,幸福的家庭,理論上肯定是人人健康,家庭關係和睦,夫妻恩愛,手足情深,家風良好,並由而受人尊敬的。第三,一個有著這樣的家庭背景的人,他或她還需是起碼具有大學文化知識的人。第四,而且他所從事的職業,恰恰是符合他理想的、他很熱愛的職業。第五,這一種職業,一般而言,還要有較高的工資和較有社會地位的特征。第六,於是他本人的愛情和婚姻不但是一帆風順的,還是如願以償的。第七,他們的小家庭起碼是富裕的,當然應擁有寬敞的住房與一輛準名牌私車。第八,他們的孩子是漂亮的、聰明的,將來肯定有出息,甚至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我們還可以列出幾條。
由是而論,我們不難看出,文化知識程度較高的人,比之於文化知識程度較低的人,對幸福指數的企求也是高的,即使口頭上說自己隻不過心存某些一般的幸福要求,綜合起來,那些一般的幸福要求已是很不一般太不一般了。更有的時候,甚至會將幸福誤解為一種人生的完美狀態,因而似乎應包含一切人生的美好。而實際情況卻是——世界上隻有極少極少數人的人生是接近完美的幸福的人生。
如果將人的一生比做由一點開始畫起的一個圓,那麼隻有極少極少數人的人生畫得接近標準的圓形;有些人的人生僅僅是半圓,或一段弧。大多數人的人生,畫成了一個圓,但卻是像蝕缺時的月亮似的圓。
我個人認為,能將人生畫成一個近似的圓,那委實已經該算是不錯的人生了。我個人認為,一個人的人生,隻要在以上幾條中實現了兩條,比如有一個比較和睦的家庭和比較美滿的婚姻,他或她就有理由感覺幸福多一些,感覺不幸少一些了。而居然實現了三四條,幾乎可以說,他或她真的就是一個幸福之人了。
家庭和睦,手足情深,親人健康,工作穩定,收入能夠滿足一般消費,月有節餘,哪怕很少……這是一般普通人的幸福觀。他們既為普通人,卻並不沮喪於普通的人生,於是他們反而善於在普通的人生中企求普通的幸福,並珍惜之。
這樣的一種人生態度,是否也可以給尚處於人生的一無所有階段,但希望過上幸福生活的大家一點兒關於幸福的另類參考呢?
最後我要講一個漢語常識——“希望”一詞中的“希”字,在古漢語中,同“稀”,是一個演化字。“稀”——大家都知道的,乃指“少”。在農業社會,稻糧是寶貴的,布匹是寶貴的,都是稀缺之物。生產力不發達,靠天吃飯,好收成非是自然而然的事,於是每每舉行祈禱。在古代,“稀望”是祭典儀式中的心理。
隻要善於理性地把控自己的人生,一步步走在實處,我相信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獲得某一部分人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