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不幸、不幸福與幸福(2 / 3)

這使新一代都市年輕人,看在眼裏,心生大慮,唯恐自己百般努力,卻仍像父母輩一樣,擺脫不了普通人的命運。

如果將大學學子、研究生們與進城打工的農村兒女相比較,結果是十分耐人尋味的——如果非是家境淒涼或不幸,隻要有錢可掙,後者們的日常快樂反倒還會多一些似的。

日常快樂的多少也往往取決於性格,不見得就是實際生活幸福程度的體現,好的性格能夠大大削弱感覺人生不幸福的煩惱。

為什麼那些農村兒女們的日常快樂反而會多一些似的呢?乃因較之於成為大學學子、研究生們的都市青年,農村兒女們對不幸見得較多,知得較多,接觸得較多。而他們對所謂幸福的企求又是較低的,較實際的。還有一點也至關重要,那就是,他們的人生是有“根據地”的,是有萬不得已的退路的,即他們來自於農村。那裏有他們的家園,有親情和鄉情,那裏乃是沒有什麼生存競爭壓力的所在。

而前者們卻不同,如果是城市青年,則他們沒有什麼“根據地”,退回到家裏就等於是失業青年了。如果是農村青年,則從懷揣錄取通知書踏上求學之路那一天起,就等於破釜沉舟地踏上一條不歸路了。他們從小學到高中以毅忍之心孜孜苦學,正是為的這樣一天。如果他們考入的還是北京、上海的大學,那麼在他們的思想意識裏,不但沒有了什麼退路,簡直還沒有什麼別路了。那種留在北京、上海的決心,如同從前的節婦烈女,一廂情願地從一而終,一廂情願地為自己的“北京之戀”“上海之戀”而“守節”。這一種決心,是非常可以理解的。因為依常人看來,在北京、在上海,一個受過大學高等教育的人,終於成為不普通之人的可能性仿佛比別處多不少。即使到底還是沒有不普通起來,但成了北京和上海這等大城市裏的普通人,似乎那也還是要比別處的普通人不普通。這一種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感覺追求,往往會成為一種“亞幸福”追求。但這一種決心有時候也是可怕的——因為對於人生,還是多幾種生存、發展的選擇好一些,還是有退路的狀態好一些。我這裏說的退路,當然不是指農村。大學生、研究生回到或去到農村當農民,是知識化了的人力資源的浪費。但除了北京和上海,中國另有許多城市,尤其是南方城市,其發展也是很快速的,對年輕人而言,人生機會也是較多的。

總而言之,我的意思是,不幸福的人生感覺人人都會常有,是生存競爭壓力對人的心理造成的負麵感覺,不同的人麵臨不同的生存競爭壓力。但有時候,也與我們對人生的思想方法有關。如果能提前對人生多幾種考慮、打算、選擇,也許人生的回旋餘地會大一些,壓力會小一些,瞻望前途,會相對的樂觀一些;那麼,不幸福的感覺,自然會相對的少一些……

談到幸福,有些人肯定會和我一樣,聯想到《安娜·卡列尼娜》開篇的那一句話——“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是否也可以這樣說呢?幸福的人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