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奇才董伊默,聰明過人,過目能誦,一生下來就趕上了“電腦時代”。據說他出世頭三天一直啼哭不止,無意間其父抱他坐在電腦桌前敲了一下鍵盤,小伊默頓時破啼為笑,小眼睛亮光一閃睜開了。身為電腦專家的父親大喜過望,以為兒子是應運而生,便賜了個電腦名字:董伊默。
董伊默一歲動電腦,兩歲看卡通,三歲玩遊戲,四歲學拚音,五歲會打字,七歲提著一部“筆記本”電腦去上學,寫字、算術、繪畫、作文全在電腦中操作,書本、筆尺、紙墨……,連同文具和書包全成了身外之物。課本的內容全部存在電腦裏呢,一打開電腦就能翻看,所以他不用課本;至於作業嘛,也可能在電腦中完成,存於軟盤,然後將軟盤交給老師,所以作業本和筆也免了。不過,這樣雖省事,但加減乘除法還得打開電腦裏的“計算功能”,相比之下還是較慢。因此,董伊默八歲就在父親的幫助下設計了一套小學生課程作業軟件。一切功能都在同一個窗口上排著;打開該軟件,所有作業題目都已預備好,一點擊就能按部就班地完成作業,又迅速又準確。別的孩子背著書包就像蝸牛背著重重的鍋,累得呼哧大喘帶流汗,他提著小電腦輕鬆愉快像跳舞,一路小跑又唱歌;別的同學為課外作為吃盡了苦累彎了腰耗盡了玩耍的時間,他的當堂作業當堂完成,課餘時間全泡在電腦遊戲裏。同學們又羨慕又嫉妒又無可奈何。
上中學時,董伊默又自行設計了一套從初中到高中的課程軟件。讀計算機大學時,他又如法炮製,不僅為自己,也應約為其它大學課程開發了不同的軟件。不到20歲,他就被破格免試錄取為計算機專業博士研究生。
伴隨著一個電腦奇才的誕生,一串串閃光的腳印留在他的人生記錄裏:
△從小學到大學,他的每門功課一直名列前茅,除了作文外,每門成績均獲第一名;
△每一次期末評選,他均當選為“三好學生”,並且獲取相應的獎學金;
△小學三年級時,在全市少兒打字速度比賽中遙遙領先,幾無匹敵。這一記錄一直保持到現在;
△他的電腦繪畫技法,水平達到了專家一級;
△他設計的學生作業軟件,為國內外首創,申請了專利,並逐一向全國推廣,因此被頒發國家青少年發明獎……
也有人對這個電腦奇才的問世口持異議,但很快被讚同的聲浪淹沒了。電腦時代嘛,就是信息時代的組織部分,信息時代的特征就是快捷、準確、智能化。而電腦奇才董伊默正是這個時代的必然產物和代表人物。請問,他完成作業的水平,哪一門不包含了快捷、準確、智能化?所以,董伊默的方向,就應該是當代教育界培養學生的方向。
電腦奇才董伊默的名字不脛而走。許多計算機軟件開發公司均向他伸出了求賢之手,甚至連有中國“矽穀之王”美稱的一家獨一無二的大型企業也向他發來了電子聘書,邀請他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