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觸摸文脈品廬山(2 / 3)

如果說,來到廬山的白居易是寂寞的,那麼幾次到廬山的李白,則是佯狂的。李白並非不通人情世故的真的狂狷者,他熟悉官場潛規則的。可是詩人官運多蹭蹬,不能實現治國平天下之誌的他,和曆史上其他失意文豪一樣,隻能借山水自娛。不過太白畢竟是太白,他晚年政治理想完全幻滅時,寫出的《廬山遙寄盧侍禦虛舟》,還是那樣氣勢磅礴。“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雲萬裏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到底是盛唐氣象,盡管此時盛唐開始轉向衰落。到了白居易,大唐已是地方勢力坐大,朝政操縱於權臣和大宦官之手,白居易眼裏的廬山,便不如李白眼裏的廬山那樣巍峨雄奇。他更為細膩,樂於欣賞古寺中芳菲未盡的桃花,聽那杜鵑啼血猿哀鳴。

雖時代不同,但詩人的心總是相同的。白居易在當塗拜謁李白墓時,感歎道:“可憐荒壟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但是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其實,在李白活著的時候,他雖然淪落,但筆下卻無淪落的哀怨,他要用佯狂做一層保護色,將內心某個角落的脆弱和傷痛藏起來。設想一下,李白會不會對一位萍水相逢的歌女,自訴“謫居臥病潯陽城”的經曆?我想驕傲的李太白,多半不會。

男人,何必將內心的孤寂與痛苦藏起來?我覺得白居易更可親。

美廬前的浮想

廬山的六百餘幢老別墅中,“美廬”隻是其中一處。而且乍看上去,並不特別顯眼,如果和今天遍布中國各地的富豪別墅相比,其外形顯得破落,而內部裝修和設備則更是寒酸。

美廬之所以享有大名,乃是因為曾影響中國一百年且互為寇讎的兩大政治領袖蔣介石、毛澤東,都在這個別墅居住過。

六月上旬的一個黃昏,我們來到別墅時,別墅裏麵遊客如織,幾乎所有的導遊,都把國共兩黨最高領袖都曾入住此別墅作為最大的噱頭進行推介。

在院內的一塊巨石上,有深深的斧鑿痕跡,上麵用紅漆刷著兩個字“美廬”,落款為:“中正題”,筆跡如蚯蚓般,和蔣氏手書脫胎於歐體的挺拔清瘦差別甚大。一問導遊,果然不是原書。一九四九年後,“美廬”已經歸勞動人民所有了,“地主和買辦資產階級的頭子”“人民公敵”蔣介石的題詞顯然不合時宜了,於是當然地被鑿去,但大石頭畢竟難以移走,就留下來了。近些年來,美廬成為旅遊熱點,蔣氏夫婦避暑廬山時入住此處成為吸引遊客的賣點,於是又仿蔣氏題詞鐫刻於其上。——不僅字非原字,而且當年鑿去時的痕跡也無法消除。曆史上發生的一切,畢竟會留下痕跡的。

美廬由英國人西伊勳爵一九〇三年興建,後出售給美國傳教士巴利夫婦。嚴格地說,美廬和牯嶺鎮許多別墅一樣,也是國民黨北伐的勝利果實。

“反帝反封”是國民革命軍北伐的動員口號,一九二四年九月十八日,國民黨發布《北伐宣言》,“要求重新審訂一切不平等之條約”。因此,在長江流域,北伐軍和企圖維護在華既得利益的英國等老派帝國主義者爆發了尖銳的衝突。

北伐時江西戰場的勝績,對蔣氏的政治、軍事生涯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對南昌、九江兩座贛省名城的攻克,使蔣在國民黨高層中的地位特別是在軍隊中的威望得到了鞏固。他唯有以南昌為指揮中心,才可能有資本和武漢汪精衛等國民黨元老爭雄。同時,因為北伐軍一路凱歌,以現實利益至上的英國等列強才不得不承認國民黨和蔣介石的政治地位,並對之作出適當的讓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