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撲朔迷離(2 / 2)

雖然他的文化程度並不算很高,可是結合央視的《大國崛起》節目,還是懂了不少道理。在畜牧業中,如果大範圍的使用雇傭製,以畜牧場代替現在的部落式生產,就有可能造成相當人群從繁重的遊牧中脫離出來,從而有能力從事別的勞動,形成一定程度的社會分工。而社會分工,就是推動社會進步發展的原動力。

一時間,王浩的腦子裏亂糟糟地,各種千奇百怪的想法紛遝而來,擠在腦海中糾纏不休,直弄得頭疼欲裂。好多事情根本不是他有能力考慮清楚的,也不知道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他心裏忍不住有些哀歎,穿越並不是一張可以掌管一切的王牌,想要什麼都可以打出來。

知道的比別人更多,看得比別人更遠,其實並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更多情況下,麵對遠遠不能和思想匹配的一切現實,心中隻有濃鬱的無奈和沉重。這種感覺壓抑在心頭,不吐不快,卻又不知道從從哪裏入手,隻有積鬱在自己的心頭,漸漸被迫在這種重負中艱難掙紮,甚至連呼吸也漸漸變得艱難。

不是不能告訴別人未來將會是什麼,能夠看到未來的人總是不會甘心沉默。也許布魯諾在火刑柱上的悲號就是這種不堪重負之下最好的詮釋。可是就算是說了又有什麼用呢?這其中的道理連王浩自己也不能解釋明白,更何況一千多年以前的古人呢?

宋遼相爭,本質上就是以大宋的博大淵深對抗遼國的野蠻衝撞。在激烈的背後其實各自隱藏著先天性的致命弱點。站在未來的角度上,王浩隱約能夠想到其中的道理。倘若沒有覆滅之危,大宋一定會死於奢靡懶散。漢家文化中似乎存在著一種不可克服的惰性,每隔數百年就要發揚光大一次,給中原大地帶來一次流血漂櫓之災。

而遼國倘若不是時時在大宋這種精華彙集的軀體上撕咬幾口,隻怕自己首先就要堅持不住。實在沒有辦法,國家這種形式需要的基礎遠遠不是遼國荒困的現實所能夠滿足的。偏偏遼國自身又不具備產生的條件,沒有外界的劫掠補充,隻怕遼國上下在歡慶國家建立的同時,就不得不哭天喊地的準備宣布國家破產。

遊牧民族不是不能夠形成強大的國家,而是缺乏建設的強大底蘊。往來如風,縱橫劫掠,雖然積累了龐大的財富,給後世子孫奠定了難以想象的強盛基業,也不過是搖曳在枝頭的花朵一樣,冷風一起,繁華盡落,一切都是過眼煙雲。

成吉思汗就是這種現象發展到最極端的範例。這位隻識彎弓射大雕的君主縱然再怎樣雄才大略,所向無敵,至死也沒有明白這個道理。一生之中,蒙古人建立的帝國疆域何其廣大?可是一旦英雄隕落,頃刻間便四分五裂,隻剩了一抔黃土嗟歎西風。

車馬粼粼,王浩的身子斜靠在厚軟的坐墊上,隨了顛簸的節奏輕輕起伏不定。這種起伏便如一首久遠悠揚的牧曲在他的身體裏來來回回的飄蕩,恍惚之間,王浩好象沉迷在一種很玄奧的靜思狀態之中。整個靈魂好像浮遊在身體之外,極像是飛在半空裏的風箏,隨了絲線的抖動,悠然的飄搖。

什麼事情好像都很明白清晰的展現在眼前,仔細看時卻又什麼都看不清楚。很多事情糾纏在一起,混合成一種令人遲鈍的空白。一時間,王浩竟然不知道自己究竟在想些什麼。隻覺得自己好像成了一個看客,若即若離地看著自己的身體在恍惚之中漸漸迷離。

林定和趙德芳都沒有說話,王浩的狀態讓他們感覺很意外。重逢之後的喜悅似乎一點也看不到蹤跡,似乎所有的收獲在王浩的眼中並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反倒像是給他帶來了無數的困惑一般。這種迷離沉悶讓他們有點不知所措,甚至漸漸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事情。

趙德芳將頭枕在王浩的肩上,柔聲問道:“是不是我們做的事情有什麼不對?你有什麼憂慮不妨說出來,不要自己悶在心裏。”

王浩尚未開言,林定便笑嗬嗬地說道:“王少莫不是在擔心我娘子?隻管放心便是,我看遼人絕不敢造次。莫說耶律部族此時實力大漲,便是周遭求到我們的遼人也要拚命護了她們平安的。若是有人敢來生事,隻怕那些遼人正愁沒有門路巴結我們,先就生吃了他們。”

王浩霍然睜開雙眼,直盯了林定的麵孔,冷冷說道:“受了遼人許多巴結,林大哥真的以為可以平安無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