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曆史唯物主義認為:人的心理是客觀現實在人腦中的主觀反映。
為了說明這個定義,下麵我們從三個方麵進行論述:
(一)心理是物質世界中的一種反映形式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本原是物質的,物質不斷地運動變化,從低級向高級發展。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運動著的物質的不同形態。事物在不斷變化中要相互聯係相互作用,在相互作用時還會留下痕跡,物質的這種相互作用並留下痕跡的特性就叫做反映。我們可以說反映是物質的普遍屬性。但是隨著物質運動的形式不同,它所具有的反映形式也不相同。例如,用刀子刻木頭會留下刻痕,這是機械的反映形式;木柴遇到火就會燃燒變成炭,這是化學的反映形式。物質發展到高級階段,它所具有的反映形式也更加複雜,例如光線照射到眼睛產生視覺,聲音作用於耳朵產生聽覺,這些都是動物所具有的,由神經係統所實現的反映形式,這種反映就是心理。因此,從這種意義上說,動物和人一樣都有心理活動。
(二)腦是心理的器官
人的心理是人腦的機能。現代科學研究證明,動物演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產生了神經係統。有了神經係統的動物就開始具有原始的簡單的感覺或心理現象。隨著動物的演化發展,神經係統更趨於完善,在勞動和語言兩種決定因素的影響下,人腦達到了物質發展的最高階段,人腦所具有的反映形式就是人的心理了。
在曆史上能夠確定人腦是心理器官之前,古代人們曾經長時期地把心髒看成是心理的器官。這是由於人在清醒時都可以感到自己的心髒的跳動,並且在人的心情激動或平靜狀態下可以感到心髒活動的差異。但是隨著科學的發展和事實經驗的積累,人們逐漸認識到心理現象並不是和心相聯係,而是和腦相聯係著的。例如,人們觀察到在睡眠和酒醉時,心髒活動沒有差異,而精神狀態大不相同了。再有,腦部受到損傷的人,心理活動可以受到嚴重的破壞,例如一些腦傷病人眼睛耳朵都完好卻變瞎或變聾了,有的人記憶力消失,有的人思維、言語或隨意運動發生障礙;此外,精神病患者也是在心髒功能正常的情況下出現神誌錯亂的,一旦腦的活動恢複正常,心理活動也會隨之改善。這些現象使人們逐漸明確了,心理活動與腦是直接聯係的。正如列寧所說:“心理的東西、意識等等是物質的最高產物,是叫做人腦的這樣一塊特別複雜的物質的機能。”
能夠確認心理與腦的不可分割的關係,僅僅是在對心理進行科學研究的道路上跨出了第一步。由於腦本身在結構和機能方麵的巨大複雜性,長期以來自然科學並未能很好地回答心理現象如何在腦內產生,即未能更加具體地說明心理的生理機製問題。
(三)心理是客觀現實的反映
客觀現實是心理的源泉和內容。人的心理是客觀現實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
心理是通過腦這一特殊的物質所實現的一種反映形式,而反映的對象則是客觀現實,客觀現實是人的心理活動的內容和源泉。例如我們看到樹木,聽到歌聲,這是由於對現實世界中存在著的樹木和歌聲進行反映的結果。為此,列寧曾經把心理比喻為物質世界的複寫、攝影或者映象。列寧寫道:“物存在於我們之外,我們的知覺和表象是物的映象。”這就是說,事物存在於我們的心理以外,我們的知覺表象等心理現象都是對外界事物進行反映的結果,它們乃是關於事物的映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