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心理過程(2 / 3)

其次,要培養間接興趣。興趣可分為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直接興趣是對活動本身的興趣,間接興趣是對活動結果的興趣。穩定的間接興趣,可激發起人對該活動的積極性,通過思考努力把注意集中於工作上。

(3)有意後注意。有意後注意是自覺的有目的的,然而不需要特別的意誌努力的注意。

隻憑有意注意去工作,長時間的意誌努力會使人感到疲勞,注意分散,難於完成任務。人在從事一項工作時,往往開始沒有直接興趣,這就需要有意注意;對這項工作逐漸熟悉以後,就會產生直接興趣,就不需要意誌努力也可將注意集中於這項工作上去,使有意注意轉化為有意後注意。

有意後注意是一種高級類型的注意,它是從事創造活動所必需的一種注意。

3.注意的特征

(1)注意的範圍。注意的範圍也叫注意的廣度,是指一個人在單位時間內所能注意到的對象或事物的數量。

注意的範圍也隨經驗不同而有差異,文化水平高的人在閱讀文字材料時,對文字材料的注意範圍比文化水平低的人大很多。

(2)注意的穩定性。是指注意長時間地保持在感受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上。注意的穩定性取決於注意對象的特點和主體的狀態。容易使人感興趣的事物,注意的穩定性就強;機體健康、愉快、精力充沛,注意就易穩定。相反,如果對所從事的活動的意義缺乏理解、缺乏興趣或處於疲勞、疾病時,注意就容易分散。

注意的分散是注意離開當前應當完成的活動任務而被無關事物所吸引。這一方麵是由於無關刺激的幹擾或單調刺激長期作用的結果,同時也與主體的狀態有關。

(3)注意的分配。在同時進行兩種或幾種活動時,把注意同時指向不同的幾種對象叫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有條件的,最重要的條件是同時進行的幾種活動的熟練程度或自動化程度。如果人們對這幾種活動都比較熟悉,其中有的活動接近於自動化地進行,那麼注意的分配就較好,否則,就較困難。

(4)注意的轉移。根據新的任務,主動地把注意從一個對象轉移到另一個對象上,就是注意的轉移。

注意的轉移與注意的分散(分心)不同,轉移是主體有目的的有意注意,而分心是無目的的無意注意。

注意轉移的快慢和難易與原來注意的緊張度有關,與新活動的性質有關。原來注意的緊張度越高,越有興趣,或是新的活動越不符合引起注意的條件,注意的轉移就越困難,越緩慢。

注意轉移的快慢與難易也因人而異,神經過程較靈活的人,注意的轉移就較容易。

(四)記憶

1.記憶的概念

當我們感知客觀事物之後,這些事物的印象會留在大腦中,並不立即消失,以後在一定的條件下,以一定的方式還會出現對該事物的映象,這就是記憶。從信息加工觀點來看,記憶就是對輸入信息的編碼、儲存和提取的過程。按記憶的基本過程可表達為:記憶是通過識記、保持、再現(再認)等過程對人的經驗的反映。

2.記憶的種類

(1)根據記憶的內容可將記憶分為:

①形象記憶:以事物的形象為內容的記憶叫形象記憶。在記憶中保持的客觀事物的形象稱為記憶形象或表象。

②邏輯記憶:以概念、判斷、推理為內容的記憶叫邏輯記憶。這種記憶是通過語言的作用和思維過程實現的,故又叫意義記憶。

③運動記憶:以做過的動作或運動作為內容的記憶叫運動記憶。

④情感記憶:以體驗的某種情緒和情感為內容的記憶叫情感(或情緒)記憶。

每個人都具有上述四種記憶,但由於個人實踐不同,各人的記憶特點有很大差異。

(2)根據信息在頭腦中保持時間的長短可將記憶分為:

①瞬時記憶:是指刺激物剛停止作用後持續一瞬間的印象。瞬時記憶的特點是保持時間短,約0.25~2秒,形象鮮明,但很快消失。

②短時記憶:指1分鍾以內的記憶。短時記憶是在瞬時記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當瞬時記憶的材料受到注意,就轉為短時記憶。

短時記憶容量有限,記憶的廣度是7±2,可用反複練習而加強並轉化為長時記憶。

③長時記憶:長時記憶的時間在1分鍾以上,甚至多年或終生不忘,它是對短時記憶加工重複的結果,容量很大。

3.記憶的基本過程

記憶的基本過程是識記、保持、再認和再現。識記是吸取經驗的過程,是信息的輸入加工(編碼)過程。保持是鞏固已獲得的經驗的過程,是信息儲存過程。再認和再現(回憶)是在不同的情況下提取某種已獲得的經驗的過程,是信息的提取和輸出的過程。

(1)識記過程。這是記憶的第一個程序,是把新接受的刺激與經驗聯係起來,形成新的映象並送入大腦的過程。有目的的,自覺的,需要選擇方法做出意誌努力的,經常是有計劃、有係統、持續反複進行的識記是有意識記,這是複雜高級的識記,是人類記憶的主要和高效的方式;與之相對應的是人類識記非主要形式的,但節省精力的無意識記。有意識記又可分為理解事物內在聯係的關係識記和依據事物外部特點的機械識記,前者是成年人的主要識記方式。影響識記效果的因素有活動目的、任務特點、識記方法、被識記對象的性質及對該性質的理解。

(2)保持過程。這是記憶的第二階段,是把進入大腦的映象選擇性保留的過程。選擇性的結果可使印象發生簡略概括、完整合理、詳細具體、誇張突出等質的變化,遺忘及記憶恢複等量的變化。

遺忘指識記了的經驗未能保持住,暫時或永久地不能回憶再認。這種記憶量減少的特點是隨著時間延長,單位時間內失去的經驗越來越少。這就是關於遺忘的不均衡(開始遺忘快,以後逐漸減慢)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與遺忘有關的因素包括被識記的材料的性質、數量、學習程度、定勢、知識、情緒、前攝抑製和倒攝抑製、複習方式等。

(3)回憶與再認過程。

①回憶:曾經經曆過的事物未在現實中出現,人卻從經驗中確認曾經曆過這種事物就叫回憶(也叫再現)。

②再認:當經曆過的事物重新出現時,能夠加以辨認叫再認。能回憶的一般都能再認;能再認的不一定能回憶。僅靠再認還不能作為記憶牢固保持的可靠標準。

(五)思維

思維是對客觀現實概括、間接的反映。

思維的概括性表現在兩個方麵:第一,思維所反映的不是個別事物或事物的個別屬性,它所反映的是一類事物的共同的本質屬性。第二,思維反映的不是事物的外部聯係,而是事物的內部的規律性聯係。

思維的間接性是指思維不是直接的,而是通過其他事物或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媒介來反映客觀事物。因為思維能反映事物間內在的必然的聯係,所以就可通過已知條件推知未知的事物。

由於思維的間接性和概括性,通過思維人們可以認知那些沒有或者不能直接作用於人的各種事物及其各種屬性,並預見事物的發展進程及其結果。

思維是抽象的理性認識,但並未離開客觀現實,而是更深刻更正確地反映了客觀的現實。

(六)想象

1.想象的概念

人在反映客觀現實時,不僅能感知當前作用於主體的事物,或回憶主體過去感知過的事物,而且還能在頭腦中形成當前和過去從未感知過的事物形象。想象是在外界刺激的影響下,在人腦中對過去形成的若幹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過程。簡單地說,想象就是表象的加工。

想象是新形象的創造,似乎是“超現實”的,但是任何想象都不是憑空產生的,構成想象的一切材料都來源於現實。如文學作品中的典型形象,雖不是真人真事,但卻仍然是以現實材料為依據的,仍是現實生活的反映。

2.想象的種類

根據想象有無預定目的,可把想象分為:

(1)無意想象。沒有預定目的,在一定刺激物作用下,不由自主地產生的想象。如觸景生情、浮想聯翩等。

夢是無意想象的極端情況,是在睡眠時發生的一係列表象、思想和情緒活動。當人們入睡後,大腦皮層上某些區域神經細胞因抑製不深或沒有抑製而處於微弱的興奮狀態,這種精神活動被自己所感受時,就是夢。

夢的起因有二:一是身體內部的某些生理變化成為夢的動因。例如:睡眠時把手放在胸部心髒位置,就發生恐懼的夢境。兒童在尿床前常夢到自己到處找廁所,結果尿在床上了,這是尿液充盈膀胱的刺激作用所致。二是外部刺激引起做夢。例如:風吹樹葉的沙沙聲,夢中就可能認為下雨;鬧鍾聲響,可引起做火警的噩夢。

一般人常以為做夢會影響大腦休息,近年來,不少科學家證明,正常的夢不但不影響人的睡眠,而且是維持人的正常心理活動所必需的。據研究,做夢有助於調劑人的心理平衡,如白天不愉快,夢中卻很開心,據說這是心理的補償。更有趣的是,人類的靈感和重大發明,有些竟是在夢中獲得啟迪。

(2)有意想象。有預定目的自覺產生的想象。這種想象是在第二信號係統參與調節之下進行的,人在實踐活動中為完成某項活動所進行的想象屬於這種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