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心理應激的預防與應對(2 / 2)

心理防禦機製,原為精神動力學派的基本概念,許多解釋常源於精神分析學說,是否恰當,有待進一步討論。從實際情況來看,采取心理防禦機製,並不能從根本上消除人所遭遇的心理挫折和壓力。心理防禦機製是人們受到挫折和壓力時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心理狀態和行為,是日常生活常有的心理現象。心理防禦機製的種類很多,對於每個人來說,他遭遇挫折時,究竟采用哪一種心理防禦機製,除了挫折的背景外,還與他的人格特征、生活經曆及文化背景等有關。了解這一點,我們在心理治療的實踐中,可以幫助和指導病人,根據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時間,采用恰當的應對方式,以減輕或消除心理挫折或壓力引起的痛苦。

三、培養良好的個性(增強自身應對能力)

在現代社會中,生活事件普遍存在,但同一應激事件,每個人所產生的應激反應強度不同,采取的應對方式亦各異,其原因主要與個人經驗、個性及社會支持等因素有關。個性影響著人們對應激源的認知和評價、對社會支持的態度、對應激的處理方式以及應激反應中的行為表現。例如,一個內向、順從、依賴、缺乏獨立生活能力、不喜歡與人交往、膽小害羞的人,往往過低估計自己的應對能力,遇到應激事件精神高度緊張,不知所措,在嚴重的應激事件前,甚至可出現心理休克。具有這種個性的人情感不願外露,得不到恰當的心理宣泄和社會支持,較難從應激困境中解脫出來。相反,樂觀、自信、善社交的人,遇事能冷靜、沉著對待,善於思索,且主動尋求社會支持,常“急中生智”,能較好地處理各種應激事件。因此,培養良好的個性特點,能增強自身的應對能力。

(1)樹立正確的生活態度和信念。態度和信念是個性的核心的組成部分。人們對事物所采取的態度和信念影響應對能力,一個精神世界充實、樂觀、有進取心的人,會有效處理各種緊張情境和事件;一個有明確奮鬥目標的人,在緊張的場合會更快地恢複心理上的平衡。但作為人的生活態度和信念,不是一朝一夕的產物,應從小開始培養。

(2)主動參加社會實踐,不斷提高自己適應應激的能力。人們在不斷的社會實踐中,可培養自己處理各種複雜事件的能力及遇事沉著對待善於思索的個性特點,能較好地處理各種緊急事件。相反,極少參加社會實踐的人,就會遇事慌張,不知所措。

(3)正確估計自己的應對能力。培養樂觀、自信的個性特點,主動參與社交活動,正確處理人際關係,遇事積極尋求社會支持,能較好地適應各類應激環境。

四、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是指他人及社會團體對某人或某些處在適應困難情境中的人,通過人際關係,采用各種方式,幫助其盡快適應的過程。當個人遇到各種困難時,來自社會各方麵的精神上和物質上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事實已證明這種支持係統對應激反應能夠起緩衝作用。例如,有人觀察到存在應激因素時,人們對疾病的易感性並不很高,隻有在既麵臨應激性因素而又缺乏家庭社會支持係統時,疾病的易感性才提高。在1974年澳大利亞達爾文市遭受颶風襲擊的事件中,90%的房屋倒塌,3萬多人流離失所,有人對疏散人群進行了實際調查,發現在同一緊張處境下,社會支持較多的人未發生精神崩潰,自認為社會支持少的人則很快發生精神紊亂,他們認為社會支持在緊張過程中起著緩衝作用。社會支持的方式是多種多樣且聯合起作用的,主要包括:(1)安慰,這是最基本的方式,這建立在同情和分擔痛苦的基礎上;(2)提供信息,這是從理智上支持,在恰當的時候幫助當事人客觀地分析事態特點、轉機、後果,采取某種處理方式可能出現好的結局;(3)創造條件,使被支持者不失尊嚴地發泄,這是用行為告訴對方,別人理解、同情、寬容你,並願與你共同忍受痛苦;(4)幫助被支持者尋求回避應激源和消除應激源的途徑;(5)幫助被支持者與其他人和機構建立聯係及汲取更多支持;(6)改變生活和學習工作環境,協調人際關係;(7)沒有大應激事件出現時,對某些個性不良者應保持適當的微小刺激,以提高應激的耐受力和適應力;(8)借助藥物、器械及其他心理療法,改善當事者的認知、情緒和行為。

(趙靈 王培 金曉莉 杜曉婷)

§§第六章 心身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