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心身疾病的發病機製(2 / 2)

情緒是內心體驗,也是心理生理反應。科學研究表明,情緒對人體機能狀態有明顯的影響。情緒的變化伴隨著軀體功能的改變,軀體疾病也可引起情緒反應。情緒在心身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著核心作用,緊張刺激都是通過情緒變化的途徑,引起軀體病理改變的。有位國外學者曾經說過:“在一切對人的不利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莫過於不好的情緒和惡劣的心境……”一般說來,消極情緒可使人體正常生理功能失去平衡,引致心身障礙,進而危害健康。

3.人格

人格或個性是指具有一定傾向性的本質的心理特征。不同的個性決定了對外界事物反應的不同方式與不同的態度,個性賦予個體獨特的行為方式。心身醫學研究發現,個性與心身疾病的發生、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1)個性特點決定著個體對負性心理刺激應付的能力。一個外向豁達、情緒穩定的人,遇到精神刺激後,一般能理智地對待,使負性情緒在短時間內平息;而內向、神經質的人,通常難以擺脫內心的痛苦,容易使心身受到損害。(2)個性偏離可使人遭受到更大的心理應激。一個孤傲、對人充滿敵意、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很難與人和睦相處,常常處於心理緊張狀態,陷入困境時,也難以得到社會的有效支持,久之可導致心身障礙。個性偏離到一定程度,即屬人格障礙。(3)人格特點是某些心身疾病發病的重要基礎。例如Friedman將易患冠心病的人格特征稱為“A型人格”,後來被學者們引用為“冠心病人格”。內蘊抑鬱的人,對於心理社會緊張刺激常常作出壓抑、克製的反應,這種人有易患癌症的傾向,稱為“C型人格”,也稱“癌症人格”。消化性潰瘍病病人的人格特點是被動、依賴、順從、情緒不穩、內心矛盾等。

二、心身疾病發病的中介機製

近代心身醫學研究發現,人對緊張刺激產生的應激反應導致心身疾病是通過一些中間環節發生變化而形成的。這些重要的生理生化方麵的變化被認為是心身疾病的中介機製,這種機製包括神經係統、內分泌係統、神經遞質、免疫功能等的中介作用。

神經係統包括大腦皮層和植物神經係統,大腦皮層對應激信息起著認知、接受、分析、綜合、評價和作出反應的作用。植物神經係統的活動可以引起髒器生理功能的改變,強烈刺激引起的內心體驗,可導致植物神經係統所支配的器官或係統的功能障礙,進而形成組織結構的病理改變。內分泌係統對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起著重要的作用,各種內分泌腺體的激素參與機體各係統的代謝過程。神經功能的傳遞,是以神經遞質為媒介的,去甲腎上腺素、乙酰膽堿、5-羥色胺、多巴胺、兒茶酚胺、肽類等神經遞質可影響植物神經的功能和內分泌腺體的功能,甚至可以影響免疫功能。應激信息還可以通過神經內分泌等係統影響免疫功能,使其功能失調而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