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發病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心理社會因素的應激、精神緊張、吸煙、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症、肥胖和不合理的膳食、環境汙染、家族史都是冠心病發病的誘發原因。
冠心病的發病與病前性格有一定的關係,20世紀60年代,Friedman與Rosenman經過大量調查研究後指出,A型行為類型與冠心病的發病有密切關係,此後,在1977年國際心肺及血液病學會上,公認A型行為特征是引起冠心病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A型行為類型包括:(1)有過分的抱負和雄心壯誌;(2)常對工作提出過度的保證;(3)情緒易波動;(4)競爭性與好勝心增強;(5)常有時間緊迫感;(6)有旺盛的精力與過度的敵意;(7)很容易引起不耐煩;(8)言語舉止粗魯。與A型行為特征相反的是“B型”行為特征,他們悠閑自得,不好爭勝。研究者認為,“A型”人冠心病發病率是“B型”人的兩倍,複發率是“B型”人的5倍。
心理社會因素所導致的緊張情緒會影響中樞神經係統,通過下丘腦激起交感腎上腺髓質以及垂體腎上腺皮質的活動,而致兒茶酚胺和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增加,心肌內鉀離子減少,血壓升高和局部心肌缺氧,產生冠心病症狀。兒茶酚胺可以促使血液凝固,高劑量的兒茶酚胺促使血小板凝集而阻塞小動脈,從而提高心肌梗塞發生的可能性。
對冠心病病人在治療時應采取綜合性措施,除內科治療外,還應定期與病人接觸,幫助病人製訂休養計劃,幫助病人調整生活習慣,限製脂肪攝入,堅持清淡飲食,減少吸煙、飲酒,改變A型性格,穩定情緒,盡早恢複正常生活和工作等。這些對冠心病的預防和康複有良好的效果。
三、原發性高血壓
原發性高血壓又稱高血壓病,是一種主要由於高級神經中樞功能失調引起的全身性疾病,患病率為3%~9%。一般北方地區較南方地區高,城市比農村高,在工業化社會中,高血壓發病率有上升趨勢。此病是最早確認的一種心身疾病。
高血壓病的病因尚未明確,有關因素除年齡、家族史、飲食中含鹽量高、肥胖外,注意力高度集中、過度緊張的腦力勞動、生活環境及生活方式的突變等,均易使血壓升高。
心理社會因素在高血壓的發病中占有重要地位,懷特黑德(Whitehead)等訓練25名誌願實驗人員自我監測他們的血壓,每天測4次,觀察病人發生焦慮與憤怒時的血壓變化情況,從統計學上所見,過分焦慮與收縮壓變化呈正相關。動物實驗也表明,使動物長期處於緊張刺激下可誘發高血壓,有人使8隻來自不同群體的大白鼠長期在一個籠子裏廝打、爭食,不久,這些大白鼠均患了高血壓病。
高血壓患者多具有一定的人格特點,這類病人大多具有雄心壯誌,爭強好勝,辦事認真,容易激動,具有被壓抑的敵意、焦慮乃至抑鬱。另外,高血壓病人的個性特征並非是特異的。一般認為各種精神因素特別是焦慮或憤怒情緒外露時,血液中去甲腎上腺素及甲狀腺素水平明顯增高,其生理機製被認為是丘腦下部和交感腎上腺係統激活的結果。開始是精神緊張狀態下的陣發性血壓升高,經數月或數年的血壓波動,最終形成持續性高血壓病。
對原發性高血壓病除了內科治療外,還應采取心理治療。有人采用鼓勵114例高血壓病人討論其生活問題及早年經驗的方法,結果有12%的人血壓恢複正常。對有焦慮、抑鬱者,可給予少劑量抗抑鬱、抗焦慮藥物及支持性心理治療。心理治療與抗高血壓藥物等結合起來,能取得更滿意的效果。近年來,生物反饋療法及氣功、音樂療法也在高血壓的治療與預防上顯示了良好的前景。
四、支氣管哮喘
支氣管哮喘是抗原性或非抗原性刺激引起的一種支氣管、氣管反應性過度增高的疾病。它是一種變態反應性疾患,也是最早被確認的心身疾病之一。
雖然對這一病症很早就有研究,但目前對此病的病因和發病機理尚未完全明了。當前人們認為支氣管哮喘的病因有三:特異性體質的患者吸入或接觸過敏源、感染和心理因素。維裏斯(Williaus)對487例不同年齡的各種哮喘病人致病因素進行了研究,發現外源性過敏原因素引起者占29%,呼吸道感染者占40%,由突出心理因素引起者占30%,僅1.2%是由單純性精神因素所致。心理因素對於產生IgE抗體者及有支氣管哮喘素質傾向者,常能促使哮喘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