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美國心理學會責成一些人組成心理測驗委員會,1896年這個委員會設計了一係列測量量表,並開始對大學生進行測驗。
19世紀末,歐洲許多教育家提出對低能兒童實施特殊教育。為此,1905年,法國教育當局委托心理學家比奈(Binet)和醫生西蒙(Simon)首先編製了第一份“兒童智力量表”,又稱“比奈―西蒙智力量表”,對智力落後兒童進行鑒別,取得了一定的實用效果,這一成果引起當時各國心理學界的關注。1916年,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推孟(Terman)對該量表進行了全麵修訂,創立了“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該量表引入了“智商”概念,使之更加完善。此後,西方掀起了心理測驗研究的熱潮,使心理測驗工作更加普遍地開展起來。
繼“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之後,20世紀40年代“韋克斯勒智力量表”問世,這個量表共分三種,即韋氏成人智力量表、韋氏兒童智力量表和韋氏學齡前兒童智力量表,韋氏智力量表采用“離差智商”的計算方法,更能反映出不同年齡階段的智力狀況。這一量表的信度、效度都很高,目前已成為世界上運用最廣泛的智力測驗量表之一。我國的心理測驗也有較長曆史,1917年在清華大學首先引進了“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1920年在南京高師開設了心理測驗課;隨後,北京高師、武昌高師等高等學校相繼開設了心理測驗課;1922年中國教育促進會在濟南成立了心理測驗專業組,請各國專家講學,向外國學習。同時,自己還編製了十幾種測驗量表。當時參加的人有南京的肖孝嶸、艾偉,燕京大學的陸誌偉、吳天敏。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心理測驗工作低落下來。解放後,我國照搬蘇聯的心理學,恰好當時蘇聯反對心理測驗,而我國在“左”的思想影響下,一直對此無人問津。直到1979年,全國醫學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在天津開會,才又恢複了我國的心理測驗工作。十幾年來,我國的心理測驗工作進展很快,全國心理學會還於1984年末成立了心理測驗工作委員會。目前修訂的有韋氏成人智力測驗量表(WAIS)、韋氏成人成套記憶測驗、明尼蘇達多相人格調查表(MMPI)、艾森克人格問卷(EPQ)等。
目前,心理測驗已被醫學、教育、工業、體育、軍事等各個領域廣泛使用。心理測驗在醫學臨床上被喻為“心理CT”,可幫助診斷、鑒別、評估治療效果,進行臨床研究。近年來,我國的醫學心理學家已經對各種心理測驗的臨床應用發生興趣,研製並修訂了各種測驗量表。心理測驗在我國醫學臨床上有著廣闊的發展前途。
三、心理測驗的分類
心理測驗種類很多,據統計,英語版的測驗已達5000餘種,1985年出版的《心理測驗年鑒》第9版(MMY-9)共收錄了1409個測驗,我國最常用的心理測驗也有300餘種。如此繁多的測驗,種類五花八門,但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種。
(一)按測驗目的分類
1.智力測驗
目的在於測量人的智力水平,常用的有比奈―西蒙智力量表、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韋克斯勒智力量表等。臨床應用於兒童智力發育情況的鑒定及腦器質性病變、退行性病變的診斷參考,還可用於某些精神疾病的診斷參考。
2.人格測驗
根據普通心理學中關於人格的理解和看法,對一個人的人格進行測量與評估。常用的有明尼蘇達多相人格調查表、艾森克人格問卷、卡特爾16種個性因素測驗、主題統覺測驗、洛夏墨跡測驗等。這些量表在臨床上運用非常廣泛。
3.診斷測驗
指專門用於臨床的心理測驗,如H-R神經心理學成套測驗、醫院焦慮抑鬱情緒測定表、康乃爾心身症狀調查表等。其中H-R神經心理學成套測驗的應用很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