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心理問題與護理(2 / 3)

2.安慰與保證

對一些病情嚴重的病人,或是像手術治療這樣確實有一定危險性的病人,應根據實際情況給病人以安慰和保證。對疾病後果嚴重的病人,可淡化危險的程度,說明不良後果的必然性和不可避免性,幫助病人逐漸接受現實而減緩恐懼。對隻是有危險可能的病人,應讓病人多看到順利和成功的一麵,並介紹一些成功的病例和可能出現危險時采取的醫療措施,給病人以恰當的保證。

3.放鬆訓練

恐懼本身就是一種緊張情緒,和焦慮反應有一定共同之處,在護理中可以采用放鬆療法對抗緊張,消除病人的恐懼。對恐懼情緒還可采用類似係統脫敏療法的治療方法,讓病人設想危險的情形已經出現,使其產生恐懼情緒,再通過放鬆訓練對抗恐懼情緒。

(四)憤怒情緒的心理護理

憤怒和願望實現受阻有關。在醫療活動中,護理人員應注意在與病人的交談中正確地向病人解釋病情和治療後果,不可盲目保證,以免使病人產生過高的期望,在結果不能符合期望時產生憤怒情緒。同時,醫護人員還應盡職盡責,滿足病人對醫護人員的角色期望,這樣也可以避免一些憤怒情緒。當病人出現憤怒情緒時,可采用下列方法開展心理護理:

1.心理疏導

了解引起病人憤怒的原因,給予恰當心理疏導。在有些病人因為病情惡化,不能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時,醫護人員應說明具體情況,使病人降低對療效的期望。如果是因為醫護人員人為原因引起的憤怒,應給病人以恰當的補償,平息其憤怒情緒。

2.適度宣泄

憤怒的病人處於激動、興奮狀態下,常有一些不當行為表現,如攻擊行為、盡情發泄等,這些行為雖然對醫院的正常秩序有一定消極影響,但對降低憤怒情緒有一定積極作用。醫護人員可以設計一些情形讓病人宣泄憤怒情緒,既不對他人造成危害,又可以讓病人平息憤怒的情緒。經過適度宣泄,病人情緒自然會平靜下來。

二、常見行為問題的心理護理

病人的一些特殊行為表現中有些是患病後必然出現的,對治療沒有明顯影響,但如果行為表現的程度過強,則可能影響治療進程,需要予以糾正。

(一)被動依賴行為的心理護理

病人的意誌減弱,依賴性增強,行為順從、被動、依賴。不論疾病對其軀體功能影響程度大小,病人都有缺乏自信、沒有激情、主動活動減少的表現,在治療期間往往對自己的日常生活都不願自理,事事都依賴於親屬或醫務人員。

嚴重的依賴行為會使病人在治療中缺乏鬥誌,自信不足,不利於健康恢複。對被動依賴的病人,可通過心理護理進行糾正。

1.心理溝通,樹立信心

被動依賴是在疾病打擊下,在一係列消極認識基礎上產生的行為反應,通過心理溝通糾正病人的不正確認識,是改善病人行為的有效方法。

進行心理溝通時要讓病人了解積極的心態、良好的情緒、昂揚的鬥誌對戰勝疾病的作用,要使其認識到心身是一個統一整體,治療疾病僅有藥物治療是不夠的,隻有積極的心態才可以調動自身免疫力,增加戰勝疾病的積極因素,而消極依賴則是治療的阻力,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引發新的疾病。

心理溝通中還要讓病人明確自己的心身狀態,包括自己患了什麼病,病到什麼程度,對活動功能有多大影響,要讓病人做到心中有數。超出病情許可範圍的活動不能做,而在一定範圍內的活動,則應鼓勵病人自己去做。適度的活動不僅可以促進軀體功能的恢複,而且有利於病人獲得心理滿足和情緒調節。

在溝通中要鼓勵病人多看到優勢,多看到希望,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2.行為矯正

可應用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一些治療方法糾正病人的依賴行為。例如:

示範法。可在病房裏挑選一位行為積極、情緒開朗、治療效果好的病人,將他的情況介紹給有依賴行為的病人,以其作為該病人學習的榜樣。有良好的治療效果的病人作為示範對其他病人有較大的說服力,可使其他病人通過模仿學習獲得積極的行為模式。

正負強化法。即在治療過程中在病人家屬的幫助下,對病人出現的積極、主動行為予以表揚、關懷、鼓勵,而對被動依賴行為忽視、不予強化,這樣可使病人逐漸克服不良行為習慣。

(二)猜疑的心理護理

猜疑是缺乏根據的猜測,是對某些事物缺乏信任的表現。猜疑心可影響病人對客觀事物的正確判斷,使病人產生不必要的心理障礙。病人通常會對檢查、診斷、預期療效、預後情況產生猜疑,對有猜疑心病人的心理護理應注意以下幾點:

1.了解懷疑內容,澄清事實真相

病人常因聽到的一些零星的話語、了解的片麵醫學知識或醫護人員的表情神態而引起猜疑。在與猜疑心強的病人交談時,醫護人員的語氣一定要肯定,內容一定要清晰,在交談中鼓勵病人講出所懷疑的內容,然後用翔實的檢查治療結果、豐富的醫學知識給病人進行全麵的介紹,幫助病人消除顧慮。

2.增強護患交往,爭取病人的信賴

猜疑的產生還與病人對醫護人員的不信任有關,因此在護理過程中應促進良好護患關係的形成,增加相互的了解,使病人相信醫護人員有能力幫助其解除病痛,形成醫護人員可以信賴的觀念,進而糾正病人的猜疑心。

3.鼓勵病人交往和活動

降低對疾病的關注可以降低猜疑心,過分關注疾病會使病人總處於一種探求的、渴望了解的狀態,希望醫務人員對疾病全麵地解釋,而在不能完全解釋時,往往會用猜疑的內容來補充。因此在護理過程中應鼓勵病人多交往,多參與各種有益身心的活動,以此減輕病人的猜疑心。

(三)否認病人的心理護理

否認是一種潛意識的心理防衛,即拒絕接受易引起傷害或心理上無法接受的事實、感情、願望或需要。否認是在人受到威脅時產生的潛意識的心理活動,醫院中常見引起病人否認的情況包括:(1)診斷結果顯示病情嚴重,如被診斷為癌症、心肌梗塞、艾滋病等;(2)大手術前,如開胸手術、截肢手術等;(3)身體殘障引起自我形象的改變,如失去某個器官、截肢、失去某種身體功能等;(4)自己的親人突然去世等。

短暫而有效的否認可以暫時保護病人免受強烈的心理應激,使病人有心理緩衝的餘地,可以幫助病人很好地應對困難及壓力。但臨床上常見病人在遇到身體殘障或診斷為絕症時,無效否認,或非適應性否認,病人不承認自己的疾病、殘障或某種感覺,不服從醫療及護理措施,不采用良好的方式應對疾病等。有時無效否認不是病人否認疾病,而是否認將疾病歸於自我形象中,無效否認會嚴重地影響病人的身心康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