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人的“傳銷”之三節(1 / 1)

本來“傳銷”就是除卻中間商,而以一傳十(“傳”,就是把產品介紹給別人),十傳百的方式直銷,其售價應比通過傳統批發銷售的零售價要低——也就是說該產品若同時以“傳銷”和傳統的批發零售(到消費者),則“傳銷價”應略高於批發價而低於零售價。公司就把高於批發價的這部分利潤按傳銷的多少而規定的比例分發給傳銷者,而消費者也得到優惠。

可是“傳銷”這新生物在中國一出現便是“病態”發展。首先就傳銷價而言,傳銷公司為牟取暴利,而根本就沒有按產品成本核算定價,簡直是天價(有的要高出幾倍),難以走向大眾消費。人們被那些“傳銷者”甜言蜜語誘導而成為消費者後才發現上當,也就隻有加入其中才能挽回經濟損失,卻又做著發財的美夢,便開始大肆哄騙他人了——促使消費者都成為“傳銷者”。

從活動地域上來說,“傳銷”在中國經曆了兩個階段:

一是“本地傳銷”,也就是消費者在其長期工作或生活的地方向鄰裏或同事“傳銷”。就如前麵所說的“生飲機”。他們不舉行大的聚會,輪流在“傳銷者”家中或選定一個小的公共場所聚會,相互交流經驗。當然主要是為了向新來的朋友介紹產品,爭取下線人員。

當時我參加了幾次的聚會,獲知每位新的朋友都不是為購產品(也就是消費者)而來,都是想成為“傳銷者”賺錢而來。誰願意成為真正意義的消費者呢?盡管講師們在演講板上寫“1000000元”,說如果除卻“1”,則等於“0”。說那個“1”就是“人”,沒“人”,則什麼也沒有了。進而說明一個人如不健康,則是“廢人”,則那“1000000元”亦等於“0”。但作為普通的家庭誰願意出三千多元買一台“生飲機”呢?消費總是授控於經濟收入的。況乎“生飲機”並不是我們健康的“唯一決定因素”。從“生飲機”的構造及所用材料來評估,售價一千元左右就差不多了,而它的傳銷價格卻是三千多元。由於都是本地常住人員,都有自己的工作,至少來說吃住是有保障的,不管有再多的誘惑,也激不起加入的強烈願望;再則就是“都是本地人”,還相連著許多親朋好友,許多騙人的話也不便說。所以“本地傳銷”很快就夭折了。

二是“異地傳銷”。“傳銷者”變成了專職人員,離開家離開曾經常住的地方,而到其它地方。這使“傳銷”演變成地地道道的騙子——完全的變質,自始至終是一個大騙局。不要說產品的適用否,價格的合不合適,就連有無產品都無所謂了。都是想以“傳銷”這種形式來賺錢(我覺得用“騙錢”更切近其意)。

首先,從異地邀約朋友聯係網絡就是以欺騙手段。從“opp”會上,講師們教傳銷者們許多騙人的邀約方式,都是與“傳銷”絕無關聯的。邀約的大多是曾經的好友或同事,都比較了解對方的希求和願望,“傳銷者”就是以能滿足這種“希求和願望”的事來邀約。當然,“傳銷者”早就經過講師們的多方麵教化而騙人之話說得頭頭是道合情合理讓被邀約者深信不疑。沒有工作者,當然是感激之至飛奔而去;工作不好的,當然也會辭職前往;而對工作較滿意的,也因心動(因“傳銷者”會說得比其工作更好)而借節假日或特意請假而去看個究竟。不管是誰,隻要你踏出這一步,就已到了“傳銷圈套”的邊緣,已進危險之境了。為了保險起見(也就為了成功騙入新成員),“傳銷者”大多是用阿雄對付我的路線——讓講師們為其說話,讓其他“傳銷者”為其助力(“傳銷者”就這樣互助著,也就是他們邀約時常說的:你放心過來吧,我們公司的員工都很團結,都會幫助你的,隻有你做得好,我們才更好。——這簡直是世外桃園,誰不向往呢?)遠方來者,有的性格暴戾,為此騙局而爭鬥。但大多數來者都被講師們的攻心術擊中,既使不加入,也對之置於默無聲息的諒解了。

從產品來說,“傳銷”經曆著“實物傳銷”和“空頭傳銷”。

剛開始時,“傳銷”都是有實物的,比如健身器、保健食用品、服裝等。既然是“銷售”,按理來說,是該有實物的。但從“傳銷”的動作和價格的昂貴上來說,有無實物都無所謂了——隻是以這種動作方式賺錢而已,況且超出幾倍的價格就是有實物也“當”沒有實物了。所以後來就有“空頭傳銷”出現了——根本沒有實物,完全是拉人頭“斂財分贓”。即使是有“實物”,這“實物”不過是一種“掩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