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史中可以看出,具有決定勝負意義的防禦性會戰是很不適合在山地進行的。偉大的指揮官想要進行這類會戰時,總是更願意在平原上選擇決戰地點。在整個戰爭史上,除了在革命戰爭時期外,就找不到在山地進行決戰的例子。在革命戰爭時期,人們不得不在山地進行決定性會戰,這顯然是錯誤地使用了山地陣地,並對山地陣地的作用進行了錯誤的類推。1793年在孚日山,以及1795、1796和1797年在意大利的情況就是這樣。每個人都指責梅拉斯在1800年沒有占領阿爾卑斯山的通道。然而這種批評是欠思考的,是幼稚膚淺的。就算是拿破侖處於梅拉斯的地位,恐怕也不會去占領這些通道。

山地進攻的部署在很大程度上屬戰術問題。在這裏我們隻對山地進攻部署的一般情況,也就是與戰術密切相關的情況做以下的闡述:

1.如果行軍途中,需要把軍隊分成幾路前進,那麼在山地上就不可能像在別的地方那樣,讓軍隊離開道路,變成兩路或三路前進,而通常隻能是擁塞在很大的山間小道上。所以軍隊應該沿著幾條道路同時進軍,或者更正確地說,軍隊應沿著一條較寬的路麵前進。

2.對於防線很寬的山地防禦,進攻者自然應該集中兵力進攻。在這種情況下去包圍敵人,是不可想象的。隻有通過突破敵人防線和擊退敵人側翼兵力,而不是通過包圍切斷敵人退路,這樣才能取得重大勝利。迅速而不停地在敵人的主要退路上推進是進攻者實施進攻的必然趨勢。

3.若是敵人在山地防禦中的兵力比較集中,那麼迂回就是進攻者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因為此時的正麵進攻會遭到敵人優勢兵力的阻擊。迂回必須以真正切斷敵人後路為目的,而不是以戰術上的側翼和背向進攻為目的,因為若是敵人兵力強大,對其背後的進攻也會遭到有力的抵抗。對進攻者來說,收效最快的辦法就是讓敵人擔心其後路被切斷。山地防禦中的防禦者越早出現這種擔心,對進攻者來說效果就越好。因為在危急關頭,被困於山地中的人是很難用手中的劍殺出一條血路的。但是單純的佯攻在這裏成效是不明顯的,它可能會讓敵人離開陣地,但起不到更大的作用,因此必須要真正地去切斷敵人的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