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不要硬逼孩子去學習(1 / 2)

硬逼是家長常用的一種方法,很多家長認為習慣成自然,逼得久了,自然就會產生興趣。其實恰恰相反,由於反複地強迫孩子學,孩子反而會產生一種對讀書的厭倦,對學習產生反感。

不想做的事,即使被人強迫著去做,也不會有任何好的效果。

教育家陶行知有一次作報告,把一隻老母雞放到了講台上,說:“這隻老母雞已經3天沒有吃東西了,你們看我怎麼喂它?”說著一把抓住老母雞的翅膀讓雞吃米,老母雞頭一歪,不吃。陶行知說:“看來還要加壓!”又按住老母雞的頭,使勁讓它吃。可老母雞昂著頭,一副“寧死不屈”的樣子,就是不吃。

陶行知說:“看來這種方法行不通,要換個方法了。”於是,他放開老母雞,捋捋老母雞的羽毛,摸摸它的頭,老母雞慢慢安靜下來了,突然發現前麵有米吃,衝上去幾下就把米吃光了。

有些家長讓孩子學習,像不像要老母雞吃米?求知本來是人世間最大的樂事,卻在家長的逼迫下異化了。孩子從天生的愛學習,變成了恨學習。填鴨式教育、題海戰術是典型的強要“老母雞”吃米,不想吃的硬給孩子吃,孩子求知的胃口都被破壞了。

家長強迫孩子學習,會扼殺孩子的主動性,使孩子養成被動的任務。學習是腦力勞動,它需要學習者處於主動狀態,主動想學習,才能學習好。如果孩子不想學習、厭倦學習,那麼學習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折磨,是苦不堪言的事情,也很難取得優異的成績。

教育的真正意義在於先培養孩子的求知欲,然後再滿足他們的這種欲望。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長不由自主地就開始逼著孩子學習。人一旦被逼迫去做事情,就仿佛進入了人間地獄。

“方方,該去寫功課了!”

“好。”

過了三分鍾。

“方方,怎麼還坐在那裏?電視關了,快去寫功課。”

“好。”

又過了5分鍾後。

“奇怪了,怎麼還坐在那裏?我數到3,小心被修理!”

這時方方才嘟著嘴巴站起來回到房間寫功課。

以上這個情形是很多家庭中幾乎天天會上演的。家長要明白,如果小孩每天在賭氣、不高興的狀態中寫功課或讀書,學習效果可能也不會多好,所以,如果經過一些努力與改變能夠讓孩子自己願意學習、主動學習,進而提高學習效果,這應該是許多家長願意去做的。

一些家長常說:“孩子什麼時候能把玩的心用在學習上就好了。”可是家長想過沒有,玩與學習的差別在哪,孩子為什麼那麼喜歡玩,而對學習卻很排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