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不要讓孩子養成大手大腳的毛病(1 / 1)

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某地一個孩子在春節期間收到13 000多元壓歲錢,結果竟在僅僅不到半個月的時間裏就花個精光。

這個孩子的爺爺奶奶都非常疼愛孩子,過春節一下子就給了孩子4 000多元的壓歲錢,再加上親戚朋友的,一共收到了13 000餘元的壓歲錢。結果,孩子從大年初一就開始大肆消費,還沒有到元宵節就把13 000多元餞花個精光,光玩具就買了7 000多元。當孩子的家長設法阻止孩子的花費時,孩子還振振有詞地說:“壓歲錢是別人給我的,我有支配權……”

很多家長心裏很有感慨:現在的孩子,真的夠能花錢的!現在的孩子越來越不知道勤儉節約是什麼了,買衣服要買名牌的,穿鞋要穿名牌的。的確,現在社會發展了,再也不用過窮日子了,但是勤儉節約的習慣不能丟。

不過說起來,孩子不知道勤儉節約,和家長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

我們學校有兩位老師,一位張老師,一位李老師。兩家的孩子差不多大,張老師的兒子小武l5歲,李老師的兒子小軍l6歲。雖然兩家孩子的年齡差不多,家庭條件也差不多,但兩個孩子的消費觀念卻相差很遠。小武是一個非常勤儉節約的孩子。身上穿的衣服,一般都是媽媽為他購買,買什麼就穿什麼,不挑剔。有一次就給小武挑了一雙稍微貴一點的運動鞋。誰知回到家裏,小武卻把鞋放到了櫃子裏好長時間都沒穿。張老師不解地問小武是不是不喜歡那雙鞋子,沒想到小武這樣說:“我覺得那鞋子太貴,舍不得穿。”張老師笑了:“傻孩子,你不穿,等鞋子小了不就更浪費了!”孩子這麼懂事,張老師心裏比吃了蜜還甜。

每次聽到張老師誇兒子,李老師就忍不住歎氣。原來李老師的兒子小軍和小武正好相反,特別喜歡穿名牌,愛和同學們攀比穿戴。就拿今年過年來說,小軍從頭到腳的衣服,買的都是名牌,什麼阿迪、耐克、李寧,全收入囊中。李老師夫婦畢竟都是工薪階層,家裏每月的花銷都要算計著花,兒子這一套行頭的花銷就超出全家過年的財政預算,最後李老師都有點招架不住了。可剛批評兒子幾句,兒子就大發脾氣,還揚言,買不到稱心的衣服就沒臉出門,連學校都不去了,沒有辦法,李老師隻好按照孩子的要求一一兌付,真是有苦難言。

你看,兩個相似的家庭的孩子就這麼不一樣。由此可見,孩子不懂得節儉,不能全怪孩子,責任也在我們大人身上。

為了不讓孩子養成大手大腳的毛病,家長要改變自己的觀念。有位父親說:“現在流行的就是要先學會花錢,才去學掙錢,講節儉的年代已經過去了。”有些做家長的甚至對節儉與奢侈存在一些誤解,以為節儉是貧窮的產物,以奢為榮,以儉為恥,凡事愛講排場,其實他們並未真正理解節儉的意義。儉是節約不浪費,節是節製而有度,這種理性的生活態度,是無論古今、窮富都值得大力提倡的。

有一位母親說:“我這一輩子就這樣了,不能讓孩子也像我這樣,看著孩子穿得體麵、吃得舒服,我心裏高興。”隨著三口之家越來越普遍,年輕的媽媽們都舍得為孩子花錢,因為她們認為孩子就一個,如果不將大部分甚至所有的收入都花在孩子身上似乎就委屈了孩子。在這樣的觀念支配之下,上千元一個的玩具,幾千元的手機,家長買起來眉頭都不皺一下。她們寧願自己省吃儉用,也要給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質條件,這也許是一種愛的表現。但其實,對於成長之中的孩子來說,他們真正需要的隻是實用的,而不是貴的東西。不管多貴的東西,隻要孩子要買,家長不會皺一下眉頭,這樣的嬌慣,隻能養成孩子亂花錢、好逸惡勞的個性,對孩子的成長是一點幫助都沒有的。

要想孩子養成節儉的習慣,家長還要以身作則,用自己的節儉行為影響孩子,用自己的樸素作風感染孩子,這樣孩子才會養成節儉的作風。如果家長都是大手大腳的,又怎麼能夠要求孩子勤儉節約呢?

放任孩子隨意花錢,肆意揮霍,是一種很不科學的教育方式,這樣造成的後果是使孩子大手大腳,養成隨意花錢的毛病,甚至會造成嚴重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