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我們在浩渺的宇宙中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的思想卻能囊括整個宇宙。培養創造性思維就是擺脫慣有的思維模式,讓我們的思維獨辟蹊徑,讓我們的智慧遍地開花。
創新思維:神奇的第四隻眼
隨著我們個頭的不斷長高,我們的思維也在不斷地發展。現在的我們不再像爸爸媽媽那個時代的少年——我們知道的事情更多,思想更開放、更活躍。
步入青春期的我們,不再僅憑著表象去判斷事物,而是已經有了一些“小心眼兒”——不僅會考慮如何解決問題,還能形成自己的思維方法。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還能不斷提出新的假設、新的想法和創見來。
與童年時期相比,處於青少年時期的我們更喜歡與人辯論,有時還會鑽牛角尖,甚至會打破砂鍋問到底,開始敢於挑戰老師和家長了,真的是“初生牛犢不怕虎”,這就是叛逆的青春啊!其實,這也是我們的思維所展現出來的魅力。
我們都知道,這個時代是一個處處追求創新的時代,而在我們的體內就蟄伏著一頭伺機出擊的創新“猛獸”。青春期正是培養我們創新思維的黃金時期,怎麼能錯過呢?遺憾的是,因為某些因素,我們一直封存著自己的創新思維。事實上一旦有契機,我們每個人的創新思維都能得到發揮。
那麼,我們要如何激發出自身創新思維的威力呢?關鍵在於培養我們的創造性思維。
記得印度有一位學者曾寫過一本講述創造學的書,名為《第四隻眼》。在書中,他有這樣一個觀點:“人有兩隻眼,神有三隻眼,如果通過創造力開發,那麼人就會比神還聰明,人就會有第四隻眼。”顯然,這裏他所說的人的“第四隻眼”,就是創造力。
而創造力得益於我們的創造性思維。那麼,到底什麼是創造性思維呢?我們的創造性思維就是不受常規思路的約束,尋求對問題的全新的、獨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維過程。它與其他思維方式的最大區別在於:它是一種提供新穎、獨特產物的思維活動,它難以在現有的知識倉庫裏找到現成的答案,相反,它要求人們擺脫習慣的思維方式,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進行重新組合,以探索出一種新的途徑來。
很多青少年朋友對創新有一個很大的誤解,總認為創造是科學家、發明家的專利。其實不然,創造力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與貧富、年齡等沒有關係,關鍵在於大家是否善於開發自己的創造性思維。
上海有一位中學生,他有一件風衣,這件風衣上有一根帶繩,繩的兩頭從風衣內穿出來,可以把衣服紮緊。有時,他不小心會將繩從一頭拉出來,但要將繩的一頭沿細窄的穿繩洞穿回去可太難了。每次他都要找媽媽,媽媽用一根別針連在繩頭上,由於別針是硬的,可以用它來“牽引”帶繩。
有一天,帶繩又“逃”出來了,可家裏一時卻找不到別針。他隻好把風衣收進衣櫃,很長時間都不能穿。有一天,他從冰箱中拿雪糕吃時,突然想到可以先把這根繩弄濕了放進冰箱裏,把它凍成馬蹄形,然後就能輕而易舉地把已凍硬的“冰繩”穿過風衣上的穿繩洞了。
這裏,這位同學就運用了“第四隻眼”解決了問題。雖然這算不上什麼大不了的事,但他的設想卻有獨創性。大家是否也會想到“把繩子也像雪糕一樣凍硬”呢?
這種獨創性思維恰恰是構成創新的基礎。其實,在我們身邊有很多同齡人都運用“第四隻眼”做出了很多的發明和創造呢!
有一位名叫劉旭的同學,他的小姨是一位經理,經常為丟掉記事本而苦惱。劉旭便用音樂門鈴的元件、小磁塊、塑料皮筆記本、女式手袋,發明了一種防丟筆記本。
它的原理是以小磁塊為開關,把它裝配在女式手袋中,塑料皮筆記本內安裝上音樂門鈴的線路,當人們從手袋中拿出塑料皮筆記本時,塑料皮筆記本就開始發出音樂聲,直至當使用者將塑料皮筆記本放入手袋中時,音樂聲才停止。
劉旭把它送給小姨,小姨很高興,誇劉旭肯動腦筋。可不久,小姨把它又還給了劉旭。小姨說丟是不會丟,可寫字的時候音樂吵人;另外,筆記本體積也較大,不便於攜帶。劉旭沒有泄氣,又繼續進行探索,邊觀察邊思考。
一天,劉旭看見小姨梳頭時,扯下了一個漂亮的大發卡。梳好頭後,她又趕緊把它別在頭發上。這時劉旭想,小姨特別愛戴漂亮的發卡,設計一種能記事的發卡不就解決問題了嗎?劉旭高興極了。從此,他便悄悄地幹起來。通過一個假期的努力,一個新穎別致的記事發卡便在劉旭的手中誕生了。
本來,發卡與筆、筆記本是毫不相幹的事物,為了某種需要,劉旭硬是把它們聯係起來,並獲得了成功。他的創造能力真是太強了。這樣的發明創造實在太多了,令眾多專家學者都歎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