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孩子陪在媽碼身邊,見媽媽給人欺侮,便衝上前去,向那大夫又打又咬。但他隻是個孩子,有什麼力氣,給那大夫抓了起來,摜到了大門外。媽媽忙奔到門外去看那孩子。那大夫怕那女子再來糾纏,便將大門關上了。孩子額頭撞在石塊上,流了很多血。媽媽怕事,不敢再在大夫門前逗留,便一路哭泣,拉著孩子的手,回家去了。”

那孩子經過一家鐵店門前,見攤子上放著幾把殺豬殺牛的尖刀。打鐵師傅正在招呼容人買犁耙、鋤頭,忙得不可開交,那孩子便偷了一把尖刀,藏在身邊,連媽媽也沒瞧見。

到得家中,媽媽也不將這事說給爹爹聽,生怕爹爹氣惱,更增病勢,要將那四錢銀子,取出來交給爹爹,不料一摸懷中,銀子卻不見了。

媽媽又驚慌又奇怪,出去向兒子,隻見孩子拿著一把明晃晃的新刀,正在石頭上磨,媽媽問他:‘刀子那裏來的?’孩子不敢說是偷的,便撒謊道:‘是人家給的。’媽媽自然不信,這樣一把尖頭新刀,市集上總得賣錢半二錢銀子,怎麼會隨便送給孩子?問他是誰送的,那孩子卻又說不上來。媽碼歎了口氣,說道:“孩子,爹爹媽媽窮,平日沒能買什麼玩意兒給你,當真委屈了你。你買了把刀子來玩,男孩子家,也沒什麼。多餘的錢你給媽媽,爹爹有病,咱們買斤肉來煨湯給他喝。那孩子一聽,瞪著眼道:‘什麼多餘的錢?’媽媽道:‘咱們那四錢銀子,你拿了去買了刀子,是不是?’那孩子急了,叫道:‘我沒拿錢,我沒拿錢。’爹爹媽媽從來不打他罵他,雖然隻是個幾歲大的孩子,也當他客人一般,一向客客氣氣地待他……”

“媽媽見孩子不認,也不說了,便回進屋中。過了一會,孩子磨完了刀回進屋去,隻聽媽媽正在低聲和爹爹說話,說他偷錢買了一柄刀子,卻不肯認。他爹爹道:‘這孩子跟著咱們,從來沒什麼玩的,他要什麼,由他去吧,咱們一向挺委屈了他。’二人說到這裏,看見孩子進屋,便住口不說了。爹爹和顏悅色地摸著他頭,道:‘乖孩子,以後走路小心些,怎麼頭上跌得這麼厲害?’至於不見了四錢銀子和他買了把新刀子的事,爹爹一句不提,甚至連半點不高興的樣子也沒有。”

“孩子雖然隻有七歲,卻已很懂事,心想:‘爹爹媽媽疑心我偷了錢去買刀子,要是他們狠狠地打我一頓,罵我一場,我也並不在乎。可是他們偏偏仍是待我這麼好。’他心中不安,向爹爹道:‘爹,我沒偷錢,這把刀子也不是買來的。’爹爹道:‘你媽多事,錢不見了,有什麼打緊?大驚小怪地查問,婦道人家就心眼兒小。好孩子,你頭上痛不痛?’那孩子隻得答道:‘還好!’他想辯白,卻無從辯起,悶悶不樂,晚飯也不吃,便去睡了。”

“他在床上翻來覆去,說什麼也睡不著,又聽得媽碼輕輕哭泣,想是既憂心爹爹病重,又氣惱日間受了那大夫的辱打。孩子悄悄起身,從窗子裏爬了出去,連夜趕到鎮上,到了那大夫門外。那屋子前門後門都關得緊緊地,沒法進去。孩子身子小,便從狗洞裏鑽進屋去,見一間房的窗紙上透出燈光,大夫還沒睡,正在煎藥。孩子推開了房門……”

“那大夫聽得開門的聲音,頭也沒抬,問道:‘誰?’孩子一聲不出,走近身去,拔出尖刀,一刀便戳了過去。他身子矮,這一刀戳在大夫的肚子上。那大夫隻哼了幾哼,便倒下了。”

故事中的孩子就是蕭峰。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得出諸如以下的結論:雖然是個複仇的故事,但故事的重心卻是冤枉,被最親近的人冤枉。最難過的還不是被冤枉,既然被冤枉,那就打一頓,罵一場,倒也爽快,偏偏對方疑心我還對我特別客氣,而且不留絲毫辯白的餘地。故事裏的孩子還有一個特點,正氣。窮而不賤,不能忍受以強欺弱,豁出性命也要製止。倘若別人硬是欺到頭上來,決不忍讓,嚴重的時候因此而殺人。

《天龍八部》裏,後來蕭峰的故事完全就是在重複這一童年故事。他的故事永遠離不開被冤枉的主題,而且都是被最親近的人冤枉。不明身份,不清楚自己究竟是漢人還是契丹人,覺得被人冤枉。冤枉他的人也還算客氣,隻是後來誤以為他殺人太多,才要對他下毒手,他一忍再忍,忍到忍無可忍就大開殺界。蕭峰的結局,死因是為阻止大遼侵宋,不能讓大遼以強欺弱,殘害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