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我不轉學了!——提高孩子的耐挫折能力(2 / 2)

第二,社會環境挫折。由於社會條件的種種限製,人的某些需要和動機可能無法實現,但如果對此心理準備不足,也可能導致挫折。如家長可以在孩子參加學生幹部差額選舉投票前先開展“假如我落選”的討論,以防患於未然。

第三,個體需要挫折。當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可開展相應的耐挫折教育,讓孩子懂得,動機與目標、能力與期望永遠存在差距。這樣,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孩子的耐挫折能力就會逐漸提高,從而做到寵辱不驚,成敗坦然。

許多研究表明,早年的挫折經驗有助於成年後有效地適應環境,正所謂“逆境成材”。為此,家長可聯合學校老師通過開展各種主題活動來為孩子創設受挫情境。這類活動形式頗多,如遠足、野營、登山、軍訓等。家長還可以開展“今天我當家”、“怎樣解決生活難題”等實踐操作活動,以提高孩子的生存能力、自理能力。

注意利用榜樣進行耐挫折教育

社會學習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對於孩子來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如因遭受失學挫折而奮發成材的愛迪生、華羅庚;戰勝病殘而卓有成就的海倫·凱勒、張海迪等。這些優秀人物的事跡都會給孩子帶來鼓舞的力量。

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是可以改變的,家長應給予受挫的孩子以必要的引導和教育。

第一,要讓孩子敢於正視現實,承認現實。在孩子遇到挫折時,家長要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幫助孩子正視現實,承認現實,應要求孩子多考慮主觀因素,不要過多地強調客觀原因,更要注意糾正孩子“自我感覺良好”的不承認主義態度。

第二,幫助孩子下定決心,想辦法擺脫困境。家長應幫助孩子下定決心,想辦法擺脫困境,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要讓孩子把眼前的不幸或挫折,當成考驗自己、磨煉自己、鍛煉自己的大好機會。家長應教育孩子,在失敗和挫折麵前,要做一個強者。

第三,用補償的方法戰勝挫折。由於主客觀條件的限製與阻礙,使孩子的目標無法實現時,父母可以教育孩子采取補償法來達到目的。如以新的目標代替原有的目標,以現在的成功體驗去彌補原有失敗的痛苦。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第四,用升華法來戰勝挫折。孩子遇到挫折後,父母可教育他將自己不為社會所認可的動機或行為轉變為符合社會期望的動機或行為,或者將低層次的目標追求引導到更高的目標追求之上。升華一方麵轉移或實現了原有的情感,使心理獲得平衡,另一方麵創造了積極的價值。

§§第三章 關於品格——“特立獨行”的美式品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