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玲五恨(2 / 3)

像林語堂這類作家,真的可以單靠版稅就可以“穿最別致的衣服,周遊世界”。愛玲也向往這種生活,但1952年離開大陸後,她追求的東西,衣服和旅遊還是次要,每天麵對的卻是房租、衣食和醫藥費的現實問題。她的中文作品雖然繼續有版稅可拿,但數目零星,多少不定。要生活得到保障,隻能希望英文著作能為英文讀者接受。這個希望落空了。《秧歌》的書評熱潮,隻是曇花一現。1956年香港友聯出版社出版了《赤地之戀》,版權頁內注明:not for sale in the United Kingdom, Canada, or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不得在英國、加拿大或美國發售”,張愛玲顯然沒有放棄總有一天在歐美國家出版商中找到伯樂的希望。

英美出版商對《赤地之戀》不感興趣,或可解說因為政治色彩太濃,不是“一般讀者”想看的小說。但The Fall of the Pagoda(《雷峰塔》)和The Book of Change(《易經》)這兩本作品,說的是一個破落封建家庭樹倒猢猻散的故事,卻依樣乏人問津。李黎在《雷峰塔對照記》(《中國時報》,2010.6.18)開門見山地說:

收到張愛玲的英文小說The Fall of the Pagoda……出於好奇立刻開始讀,可是看不到兩三章就索然無味地放下了,過些天又再勉強自己拾起來,如是者數回--做夢都沒有料到閱讀張愛玲竟會這麼興趣缺乏。原因無他:對於我,張門絕學的文字魅力僅限於中文;至於這本英文小說的故事,一是實在並不引人入勝,二是早已知之甚詳無須探究了。

同樣的一個故事,用兩種語文來講述,效果會不會相同?李黎說英文版本的張愛玲因為沒有她注冊商標的那些“兀自燃燒的句子”,讀起來竟然完全不是一回事,“就像同一個靈魂卻換了個身體,那個靈魂用陌生的麵孔與我說英文”。

李黎舉了些實例。我耐著性子苦讀,也隨手錄了不少。觸類旁通,因此隻取一兩條示範。

“Just like him,”Prosper Wong murmured。“A tiger's head and a snake's tail。 Big thunder, small rain drops”“虎頭蛇尾。雷聲大,雨聲小”這幾句話的原意,受過幾年“你好嗎?”普通話訓練的中文非母語讀者也不一定猜得出來。

“A scholar knows what happens in the world without going out of his door”(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這是李黎貼出來的例子。其實,在電腦手機普及的今天,這句話不論是中文原文也好,譯成英文也好,已全無意義可言。英文書寫忌用成語俗話,因為成語本身就是一種陳腔濫調。成語如果經常出現,這表示作者的思想已漸失去主導能力,開始斷斷續續地拾前人牙慧了。不幸的是《雷峰塔》和《易經》隨處可見這種似通非通的句子:“Really, if I were you, Mrs Chin, I’d go home and enjoy myself, what for, at this age, still out here eating other people’s rice?”Sunflower sa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