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博愛與奉獻——奉獻愛心,關愛他人(1)(3 / 3)

理解友情,讓我們執著於感動與擁有。友情是我們人生裏的一麵帆,也是我們前進路上的一盞燈,是生活曆程裏長久的一種快樂,也是坦途坎坷中融合的一種溫暖。

理解笑容裏的坦誠,理解問候裏的關切,用寬容去包容疏忽,用熱情去化解矛盾,感動與平時生活一路相伴,領略互勉互助裏的一生擁有。

因此,請理解忙碌之後的滿身疲憊,請理解等待之中的漫長寂寞,請理解嘮叨裏隱藏的關愛,請理解平實裏蘊含的真理。理解多了,抱怨少了,傷害少了,愛也就濃了。

青少年朋友們,敞開你的心扉,讓自己去理解別人,也讓別人來理解自己吧!

感恩社會:讓社會更加和諧安寧

和諧,有人就文字結構對此二字作出頗為形象的詮釋:和,從禾從口,意即人人有飯吃;諧,從言從皆,就是個個可發言。由此觀之,和諧社會便是人人有飯吃,人人可說話的友愛社會。

這種以高度現代文明為特征的社會,需要我們青少年具備感恩意識。因為不懂感恩,就不會有友愛;沒有友愛,何來社會和諧呢?由此可見懂得感恩的重要性。

青少年朋友們,讓我們來看一個懂得感恩的小女孩的故事吧。

在一個鬧饑荒的城市,一個家庭殷實而且心地善良的麵包師把城裏最窮的幾十個孩子聚集到一塊兒,然後拿出一個盛有麵包的籃子,對他們說:“這個籃子裏的麵包你們一人一個。在上帝帶來好光景以前,你們每天都可以來拿一個麵包。”

瞬間,這些饑餓的孩子仿佛一窩蜂一樣湧了上來,他們圍著籃子推來擠去大聲叫嚷著,誰都想拿到最大的麵包。當他們每人都拿到了麵包後,竟然沒有一個人向這位好心的麵包師說聲謝謝,就走了。

但是,有一個叫依娃的小女孩卻例外,她既沒有同大家一起吵鬧,也沒有與其他人爭搶。她隻是謙讓地站在一步以外,等別的孩子都拿到以後,才把剩在籃子裏最小的一個麵包拿起來。她並沒有急於離去,她向麵包師表示了感謝,並親吻了麵包師的手之後才向家走去。

第二天,麵包師又把盛麵包的籃子放到了孩子們的麵前,其他孩子依舊如昨日一樣瘋搶著,羞怯、可憐的依娃隻得到一個比頭一天還小一半的麵包。當她回家以後,媽媽切開麵包,許多嶄新、發亮的銀幣掉了出來。媽媽驚奇地叫道:“立即把錢送回去,一定是揉麵的時候不小心揉進去的。趕快去,依娃,趕快去!”

當依娃把媽媽的話告訴麵包師的時候,麵包師麵露慈愛地說:“不,我的孩子,這沒有錯。是我把銀幣放進小麵包裏的,我要獎勵你。願你永遠保持現在這樣一顆平安、感恩的心。回家去吧,告訴你媽媽這些錢是你的了。”

她激動地跑回了家,告訴了媽媽這個令人興奮的消息,這是她的感恩之心得到的回報。

“一朵花,一個世界;一滴淚,一個天堂”。在我們生活中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細節裏,處處都藏著值得我們感恩的地方,感恩往往是轉化成了一個個自發的充滿愛意的行為,播撒在每個平凡而實在的日子裏。

如果我們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的生活就會沉澱出許多的浮躁和不安,消融掉許多的不滿。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感恩意識是使家庭關係、人際關係、社會關係和諧的一種重要的“潤滑劑”。對親人、對他人、對社會、對祖國,我們需要有心存感激的意識,需要有知恩必報的良知。

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才更懂得尊重。尊重生命、尊重勞動、尊重創造。懷著感恩的心,詩人艾青在他的詩中寫道:“為什麼我的眼中飽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聽說過一個人向樹道歉的故事嗎?聽說過所有正在行駛的汽車為狗讓路的故事嗎?這些真實的故事,體現著人對生命的關愛,體現著人對生命的尊重。

當我們每天享受著清潔的環境時,我們要感謝那些保潔工作者;當我們遷入新居時,我們要感謝那些建築工人;當我們出行,要感謝司機……懂得感恩,就會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個生命,重新看待我們身邊的每個人,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勞動,也更加尊重自己。

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才更能體會到自己的職責。在現代社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職責、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