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原先還想朝廷會拒絕他的撤藩請求,不料康熙皇帝卻同意了,這是他始料未及的。曆史又一次讓他選擇:是老老實實地接受朝廷安排,到關外做一個空頭王爺;還是再次抗拒朝命,舉起反叛的大旗?

你康熙皇帝按照人家趙匡胤的思路,把吳三桂請到北京來,跟人家好好談一談,有什麼可化解不開的?吳三桂早晚還是要死的,錢帶不到棺材裏麵去。吳三桂的兒子又是駙馬爺。何苦來造成這前後長達數年的三藩之亂,給國家、給民族帶來這麼大的災難?“撤藩”雖隻二字,卻對吳三桂屬下數萬人的命運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吳三桂割舍不下雲南的宮殿、財產、美人、權勢;吳三桂的部下也難以舍棄他們在雲南得到的一切;吳三桂與他屬下數萬人都不願離土重遷,他們害怕回到遼東生活受到影響,他們更離不開這早已熟悉了的四季如春的雲貴高原。利益的驅動與民族情感交織在一起,吳軍上下呼出一個聲音,用武力反對撤藩,用武力反抗清廷。此時,吳三桂還有一個顧慮,即他的長子駙馬吳應熊還在北京。他派心腹赴京去接吳應熊,吳應熊卻不讚成父親輕舉妄動。吳三桂的心腹無奈,隻得偷偷帶了吳應熊的庶子吳世璠返回雲南。吳三桂見孫子來到,更堅定了起兵的決心,他一定要為自己和屬下奮力一搏。他不能失去已經得到的一切,誰要奪走這一切,他便會武力相向。他想到,皇帝年幼,全國沒有什麼人可以擋住他吳三桂的道路。

賭徒失算

(一)“三藩之亂”的開始:1673年12月28日大清王朝同時撤去三藩的決定,粉碎了吳三桂“世鎮雲南”的美夢。吳三桂氣急敗壞,暗中指令死黨向撤藩使者請願,要求停止撤藩,繼而又拖延時日,與心腹將領密謀發動叛亂。

在經過一陣短暫的準備後,1673年12月28日(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吳三桂召集了四鎮十營總兵,正式下令起兵。為了給自己的反叛活動披上名正言順的外衣,吳三桂在“矢忠新朝”接近三十年後,再度扯起了“複明”的旗號。吳三桂率三軍拜謁永曆帝陵,去滿裝、易漢服,重新蓄發,宣布與清朝完全決裂,他自任天下招討兵馬大元帥。然後,他又發布檄文,指責清朝“竊我先朝神器,變我中國冠裳”,並聲稱要“共舉大明之文物,悉還中夏之乾坤”(《吳三桂檄》)。一場大規模的叛亂活動就這樣開始了。12月29日,吳三桂以62歲的高齡親自披掛上校場,三箭皆中目標,他騎在馬上,雄心壯誌,銳氣一如往昔。1674年1月7日,吳三桂自雲南出兵北伐,兵不血刃,便拿下了貴州全境。可以說,吳三桂的叛亂,開局一切順利。(二)“三藩之亂”的高潮:1676年春夏之交就在這個時候,吳三桂卻在湖南犯下了一個致命的錯誤--1678年起,吳三桂建國號“大周”,自己改稱周王。這時有人勸他用大明年號,立明崇禎皇帝的後裔,如此可以號召一切反清複明的人都參加這場兵變。吳三桂沒有聽從,這在後來看來是他失敗的原因之一。他失去了大批反清複明人士的支持,這顯而易見是不明智的。1674年4月,吳三桂的軍隊又迅速占領了湖南、湖北、四川、廣西全境。吳三桂起兵三月,便擁有雲、貴、川、湘、桂五省,聲勢震動全國。與此同時,1674年4月20日,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宣布與清朝脫離關係。耿精忠與吳三桂約定,他主攻江西、浙江。因為耿精忠的起兵,開辟了第二戰場,減輕了吳軍的壓力,形勢對吳軍有利。1675年1月,吳三桂的部下陝西提督王輔臣起兵造反,1675年2月28日(舊曆二月初五)攻下西北重鎮蘭州,西北震動。不久,平南王尚之信在吳三桂的利誘下,違逆先父尚可喜的遺願於1676年4月3日(舊曆二月二十一日)在廣東發動兵變,炮擊清兵大營。到這個時候,叛亂的三藩已經占領了雲、貴、川、陝、甘、湘、粵、桂、閩、浙、贛共十一省的地盤。至此,吳三桂發動的叛亂,終於擴大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三藩之亂”。而且,這個“三藩之亂”已經達到了高潮--最盛時期。(三)吳三桂的戰略性錯誤在這樣大好形勢下,吳三桂卻犯了戰略性的錯誤,他飲馬長江,本當痛飲黃龍,直搗京師,吳三桂卻不過長江,在鬆滋一停就是三個多月,白白失去了大好時機!吳三桂的謀士劉玄初在重要時候寫了封信,勸其渡江北上,他卻無動於衷,逗留觀望,企圖與清廷分長江而治。如果這時他揮軍北上,清朝的江山就可能變色,而他卻頓足不前。缺少進取精神,是吳三桂最後失敗的重要原因,曆史就是如此毫不留情。(四)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和他的妻子建寧公主說到吳三桂發動反清的叛亂,就必須要說到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孝莊皇太後下令,把皇太極的第14個女兒--皇太極最小的女兒--也就是順治皇帝最小的妹妹,嫁給了吳應熊。這件事情發生在1653年的時候--這個時候,距離吳三桂發動反清叛亂的1673年,前後相距整整二十年;更為重要的是,順治皇帝的最小的妹妹、吳應熊的妻子的名號叫作建寧公主。說起建寧公主,大凡讀過金庸的武俠小說《鹿鼎記》的朋友們都很熟悉。在金庸的武俠小說《鹿鼎記》當中,這個建寧公主是後來韋小寶的七個老婆之一。金庸對於當時的情況有這樣一段描寫:孝莊皇太後確實是下令把建寧公主嫁給吳應熊了,建寧公主也確實跟隨吳應熊到了雲南。可是後來建寧公主卻非常不喜歡吳應熊,就喜歡韋小寶。於是建寧公主在新婚的時候就把吳應熊給閹割了--吳應熊事實上成了太監。曆史上,可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兒。當建寧公主嫁給吳應熊的時候,吳應熊是一個二三十歲的英俊小夥子,建寧公主是一個12歲的小孩子。怎麼可能出現《鹿鼎記》當中所說的那種事情呢?何況,在曆史上,建寧公主跟吳應熊的關係是很好的,兩個人還生了孩子。在這裏,我們要注意的是: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現在成了駙馬爺。駙馬爺不能跟著自己的父親到雲貴高原去生活--皇帝家的女婿都隻能倒插門,都隻能生活在首都北京--吳應熊也不例外。以後的事情就非常遺憾了--後來就發生了吳三桂造反的事情。但是,吳三桂造反之前,曾派人來到北京--他企圖秘密地接自己的長子吳應熊回到雲南,然後再發動叛亂。結果,沒有想到,吳應熊不同意父親企圖造反的計劃,也沒有隨同接他的人前往雲南。最終,接他的人隻接到了吳應熊的兒子--這個兒子不是吳應熊與建寧公主共同生養的孩子,而是吳應熊在與建寧公主結婚之前與另外的妻子生下的孩子。不過,雖然吳應熊反對父親的計劃,且沒有前往雲南,但是這些都不能阻止康熙皇帝要殺掉吳應熊的企圖--吳三桂一造反,康熙皇帝就下令殺掉吳應熊。康熙皇帝不但殺掉吳應熊,還殺掉吳應熊與建寧公主倆人愛情的結晶--他們的孩子。從此,吳應熊的妻子建寧公主就成了寡婦。建寧公主後來活到了1704年,終年60多歲。就在吳三桂雲南起兵造反的同時,與雲南相隔幾千裏的京師城內居然有人遙相呼應。這個人就是號稱朱三太子的楊起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