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狄所處位置在秦國的長城外,乃是秦國舉足輕重的大後方。正因為宣太後犧牲色相,籠絡住了義渠王長達三十年之久,使得秦國能夠毫無後顧之憂,騰出手來增強國勢,並且在諸侯國間征戰不休,屢有斬獲。
三十年後,秦國已隱然成為諸侯國間的老大,國勢大強,已經不用畏懼戎狄的威脅了。於是宣太後選了一個黃道吉日,將情夫誘到甘泉宮去“度假”,然後就在溫柔鄉中突然發難,將義渠王殺掉,並立刻派兵滅掉了戎狄,將甘肅寧夏一帶原屬義渠王的領地全部收入囊中——從此,秦國不再有西部邊陲的後顧之憂,進而為宣太後的玄孫嬴政能夠放手一搏成為始皇帝奠定了重要基礎。
據太史公司馬遷說,宣太後在與義渠王來往的三十年中,還為義渠王生下了兩個兒子。但是這兩個兒子後來如何卻不見下文。若是被以宣太後為首的秦國殺死了的話,一定會見於史籍,以此進一步證明“秦乃虎狼之國”。而竟不見記載,可能這兩個孩子早在父母來往的三十年間就已經夭折了,鑒於當時的醫療生活條件,這個可能性更大——而兒子死了,當然也是進一步促使宣太後對情夫痛下殺手的因素之一。
為什麼說是宣太後和義渠王的兒子(假如真有過的話)的早死,促使了宣太後最終向義渠王下手的?
我隻是覺得,假如宣太後不想生孩子的話,完全可以不用孕滿生產,而她居然生了,她的本意,猜想就是要利用秦太後與義渠王之子,繼承戎狄的王位,從而免除秦國的隱患,兵不血刃就將戎狄收歸秦有的。
而兩個兒子居然都沒能養成,自己也不可能再生育,以血緣懷柔的政策失敗,她才終於向義渠王下了殺手。
(隻是猜想,請勿抬杠。)
總之,宣太後充分利用了她身為女性的一切優勢,並把它們發揮得淋漓盡致,甚至達到了千軍萬馬也達不到的目的。義渠王不幸,把這個嬌滴滴的女人等同弱者,就隻能有如此下場。
宣太後最讓世人瞠目的,並不是她殺情夫奪地盤的事情,而是她論政風格之自由奔放的程度……
話說某一年,楚韓兩國交戰,韓派使者去向秦國求救。使者名叫尚靳,大概小夥帥呆了,宣太後覺得直通通地拒絕有些過意不去,便把他召來當麵解釋。
尚靳以為事情或者能有轉機,於是又把韓秦兩國“唇亡齒寒”的大道理說了一遍。
誰知宣太後的道理更是大條,曰:“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疲也;盡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佐韓,兵不眾糧不多,則不足以救韓。夫救韓之危,日費千金,獨不可使妾少有利焉?”
這段話如果翻譯成白話,那就是宣太後對使者這麼說的:“想當年我侍奉惠文王的時候,如果他坐在我身上,我就會覺得累;但是如果他整個身子趴在我身上,我卻一點兒也不累,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後麵這個姿勢對我有好處啊。——現在你要我去救韓國,花費我那麼多兵員糧草,日費千金,又能給我什麼好處呢?”
兩千年後,清朝的王士楨對宣太後這段語錄唉聲歎氣,說:“此等淫褻語,出於婦人之口,入於使者之耳,載於國史之筆,皆大奇!”
所以說王士楨永遠都登不上朝堂之高,你管他說的都是些啥呢,隻要達到了國家目的,就都是管用的話。
——韓國使者拿嘴唇牙齒來打比方,誰知道宣太後水準更高,全身都上陣了,區區唇齒部分豈能敵得過全身乎?再說宣太後的道理淺顯易懂,隻要是正常人就不敢說自己聽不明白。於是韓使不得不敗下陣來。
當然我們也不排除宣太後口沒遮攔,但是她有資格亂說,別說當時的韓國使臣,即使是如今的我們,也隻能諾諾連聲。
當然,宣太後能掌控秦國四十年,絕不是靠滿嘴跑火車得來的。她對周圍事物和利害關係的敏銳直覺,也非常有名。公元前298年,宣太後和秦昭王一起召見了趙國的使者。一番談話之後,宣太後認為使者絕非趙國的尋常臣子,秦昭王對母親的話半信半疑,第二天便派人去館驛再召使者入宮。誰知這位使者竟然在會談之後就連夜返回趙國了,秦昭王打聽之後才知道母親所言非虛,這位使者居然是趙國的主父——太上趙武靈王。
宣太後與秦昭王一起召見趙使,可見秦昭王也並不是傀儡,倒更像是宣太後的學徒,時常也能獨立決定國家大事。不過畢竟薑是老的辣,那時的昭王所作的一些決定,水準著實不太高。比如中國曆史上最機智、最有趣的成語典故——雞鳴狗盜的誕生,就全拜他一連串輕率的決定所賜。
話說這一年,齊國國相孟嚐君不知何故,讓秦昭王給仰慕上了,於是派涇陽君到齊國去,以此君換彼君,要齊國把孟嚐君送給秦國為相。
借齊王十個膽子,也不敢收下這位在秦國橫著走路的涇陽君。於是他將涇陽君好生招待了一番,讓孟嚐君跟著涇陽君一起到秦國去。
一路之上,一向以好士聞名的孟嚐君有心結納,和涇陽君成了要好朋友。
來到秦國,昭王一見孟嚐君,頓時覺名副其實,要聘他為首相。這樣一來,原來的首相就紅了眼啦,派人去糊弄昭王,說孟嚐君身為齊國人而為秦相,定要不利於秦國,而且像他這樣的人才如果放回齊國,也會助齊國與秦作對。
昭王覺得很有道理,立刻改變主意,不但閉口不提聘相之事,反倒把孟嚐君軟禁了起來。
前麵已經說過,涇陽君與孟嚐君私交甚好,他知道了昭王的意圖,便把真實情形告訴了孟嚐君。
孟嚐君魂飛魄散,連忙托涇陽君去昭王寵妾燕姬處為自己說情。
燕姬看在涇陽君的麵子上,答應為孟嚐君說情,但是要求孟嚐君以白狐裘為報答。
這千年白狐裘,據說世上隻有一件,孟嚐君一到秦國,就已經送給昭王做見麵禮了,這時如何拿得出第二件?
正在愁苦之際,孟嚐君三千賓客中的下席之一挺身而出,前往秦宮內庫盜裘。
這位下客學著狗叫,迷惑了守庫人,果然將白狐裘盜回。
孟嚐君大喜過望,連忙請涇陽君拿著去賄賂燕姬。
果然枕頭風強過龍卷風,燕姬趁著陪昭王喝酒的機會,四兩撥千斤,哄得老公同意放孟嚐君歸國了。
第二天,孟嚐君拿到了通行證,立即馬不停蹄地上了路,一路上可謂分秒必爭,因唯恐事情有變,他還讓座下賓客把文書上自己的姓名給改了(見於史籍的造假證第一人)。
趕到函穀關出秦境的時候,已是半夜,照規矩是要清早雞鳴之時才能開關放行的。孟嚐君恨不得身上長翅飛將出去,急得在關下團團亂轉。
正在束手無策的時候,又一位下客忽然引吭學起了雞打鳴的聲音。
一鳴之下,頓時關裏關外的公雞都跟著鳴個不停。睡得暈頭轉向的衛兵分不清東西南北,以為天快亮了,立即開門放行。
孟嚐君立刻腳底抹油,帶著人馬逃出了秦國。
果然,孟嚐君一行剛走,反悔了的秦昭王就已經派了追兵趕來。
追兵和守兵一齊在關下等到天色大亮,也沒見孟嚐君的車隊出現。互相一問形貌,才知道半夜裏出關的正是用了假證件的孟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