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盛世牡丹(1)(2 / 3)

可惜的是長孫熾的兒女似乎與竇氏的兒女婚齡不一致,當自己做親家的想頭沒了指望之後,他開始在弟弟長孫晟身上作努力,當長孫晟的女兒漸漸成長,開始顯現聰明美麗的資質之後,長孫熾便不失時機地勸導長孫晟了:“(竇氏)此明睿人,必有奇子,不可以不圖婚。”

長孫晟聽了哥哥的建議非常動心,為了不至於使最佳女婿走寶,他幹脆來了個倒提親,向李家求婚。最終,這段婚事落在了竇氏的二兒子李世民身上。因此,這段聯姻,長孫熾應記首功。

長孫氏的閨名是什麼,這是一個挺大的問題。對於這一點,正史上沒有明確的記載。

而據《觀世音經信箋注》中所載,長孫氏小字“觀音婢”。(想起了隋文帝皇後獨孤伽羅,也是鮮卑後人,也是一個帶著濃厚佛家意味的名字。)據說,觀音東至中原之後,由男身變為女身,與兩位皇後極有關係。

然而,剛定下終身大事的長孫小姐生活得並不如意。公元609年,五十八歲的一代名將長孫晟因病去世,年方八歲的小長孫氏失去了父親,也失去了最初的依靠。

父親的辭世,對於年幼的長孫氏來說是非常慘痛的經曆。因為長孫晟屍骨未寒,前妻之子長孫安業就立即擺出一副新任當家人的架勢,毫無顧慮地將繼母和異母弟妹趕出了家門——長孫晟似乎兒女眾多,《隋書》所載的就有長孫行布(這個戰死了)與長孫桓安,《唐書》又添上了長孫安業和長孫安世。長孫晟前麵的婚姻狀況是很難查找的了,史書隻詳細說明了他的最後一次正式婚姻:這被趕出家門的最後一位長孫晟夫人就是揚州刺史高敬德的女兒,和她一起被迫離開將軍府的還有她一雙年幼的兒女,未來的大唐宰相與大唐皇後。

幸好,高氏還有不俗的出身,在遭到繼子的冷遇之後,她帶著兒女投奔了自己的娘家。長孫氏跟隨著母親,在舅舅高士廉的身邊繼續度過她的閨閣歲月,直到十三歲出嫁為止。高士廉對長孫兄妹關懷備至,一手為他們操持了終身大事。甚至於正史上還記載說,長孫氏與李世民的婚姻,高士廉才是大媒。

不管是不是媒人,高士廉撫養長孫氏是不爭的事實。若幹年後,唐太宗李世民仍然記得這位舅舅對結發之妻的恩情,將自己的女兒東陽公主嫁做了高家的兒媳。

對於初識人事的長孫氏來說,被親哥哥趕出家門、在舅舅家寄居的經曆,足以令出身高貴的她飽嚐與身份不相稱的人世冷暖。舅舅對她再好,也難以完全平撫敏感的少女內心深處孤苦無依、血親紛爭的痛苦。這對於她的成長和性格形成、乃至她以後所扮演的皇後角色都產生了莫大的影響。

大約在公元613年,高士廉履行了妹夫生前為女兒定下的親事,十三歲的長孫氏出嫁了,成為十五歲的唐國公李淵次子李世民之妻。幼失慈父的長孫氏在多年寄人籬下的歲月之後,終於有了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家,麵對“龍鳳之姿,天日之表”,“臨機果斷,不拘小節”文武雙全的丈夫,一千四百年後的人們,似乎仍然能夠感受到她心中滿溢的幸福。

然而,美滿的婚姻也有不和諧的音符:長孫安業兄弟直到妹妹出嫁,也沒有表示出絲毫的悔過之意,他們一點兒也不在乎她在夫家的顏麵。婚後的長孫氏隻能以舅舅的家為“娘家”,她每次“歸寧”的目的地,都是高府,她由衷地對舅父多年的養育之恩和長久照顧滿懷感激。妯娌們的身後都有一個娘家做堅定的支持,長孫氏真正的娘家卻拋棄了她;原本掌管家族內務又非常偏愛李世民、與長孫氏又有相當淵源的竇氏,則在李世民成婚後不久就離開了人世,無法幫助年幼的兒媳。在紛繁的貴族大家庭裏,長孫氏謹言慎行地生活著。

就在初為人婦的長孫氏某一次歸寧舅家所居永興裏的時候,發生了一件異事,這事被鄭重地記進了正史。

據說,高士廉有個小妾張氏,她意外地看見在長孫氏所住的屋外,出現了一匹從未見過的大馬,高達二丈,鞍韉齊備,神采飛揚。一轉眼間,這匹似乎從天而降的大馬卻又平地消失了。張氏大吃一驚,連忙將此事告知丈夫。高士廉遂命人卜卦,得《坤》之泰卦。筮人曰:“至哉坤元,萬物滋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牝馬地類,行地無疆。變而之《泰》,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象》曰:後以輔相天地之宜而左右人也。龍,《乾》之像也。馬,《坤》之像也。變而為《泰》,天地交也。繇協於《歸妹》,婦人之兆也。女處尊位,履中居順也。此女貴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