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狸貓何曾換太子(3)(2 / 3)

李迪不久便罷相。此時真宗已病得很重,覺得有必要作出安排,便在承明殿召見群臣,宣布:此後由皇太子趙禎在資善堂聽政,皇後賢明,從旁輔助。這其實是在名分和事實上,都認可了劉娥裁決天下事的權力。

因此這個決定不能不引起朝中大臣們對太子前途的擔憂,他們幾乎都知道劉娥並非太子生母。更是對此心懷忐忑——何況生母又怎麼樣,為皇權殺親子的生父生母還少了嗎?

副宰相王曾決定通過錢惟演向劉娥進言:“太子年幼,非皇後相助不能成長立足;而皇後如果不倚仗太子的名義,人心也不會歸附。(現在太子前途搖擺,權臣心懷鬼胎)皇後如果在此時對太子格外加恩,太子才得平安;隻有太子平安了,皇後和劉氏一族才能有倚靠、才能平安。”

劉娥采納了王曾的勸告,她和楊淑妃一起恪盡母職,對趙禎關懷備至,視若己出,即使是日常飲食也必定要親自過問,母子之情溢於言表,使得某些想離間劉娥趙禎關係之人不敢妄想。

乾興元年(1022)二月甲寅,五十四歲的趙恒病逝於延慶殿,遺詔曰:太子趙禎即位,皇後劉氏為皇太後,楊淑妃為皇太妃,軍國重事“權取”皇太後處分。而小皇帝趙禎這時隻有十一歲,實際上就是由劉氏處理政務。

這是大宋王朝有史以來,第一次由太後臨朝,怎樣安排便成了大臣們的當務之急。王曾建議仿東漢製度,太後坐左而幼帝坐右,五日一至承明殿垂簾聽政。偏偏丁謂一心想要專權,因此他搶先一步,通過宦官雷允恭取得了劉娥的同意,頒布了一道懿旨:“每月初一、十五兩日皇帝上朝;大事都由太後召集宰相們當麵商議決策;日常軍政則由雷允恭代為轉奏太後,由太後處理。”王曾對這樣的安排十分焦慮,可是也無可奈何。

自此,所有的奏章在交給皇太後劉娥之前,都通過雷允恭先到丁謂這裏打個轉,他看著順眼的內容才能呈到劉娥麵前。麵對同僚丁謂動輒便拿“太後”出來壓製不同意見;而麵對太後之時,他則拿“群臣公議”出來脅迫。

自認已經是獨攬朝政的丁謂逐漸得意忘形,先是一個勁兒地給自己加官晉爵,然後便想要借劉娥之手將自己的死仇李迪、寇準等人置之死地——在劉娥發下的貶謫詔書裏夾帶刀劍,密令使者不拿出詔書宣讀,直接逼令他們自盡。總算兩人命大,都識破了這個詭計。

從矯詔一事可以看出,丁謂以為劉娥不過是個女子,而且已年過半百,自己完全能夠把她控製在股掌之中為所欲為。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甚至不在乎身後名聲。然而他低估了對手,劉娥很快就察覺了他的不軌企圖,並且決心在他根基未深之前除掉他。當初在後位不穩的情形下劉娥必須培植自己的勢力,對丁謂等人的不法舉動睜隻眼閉隻眼。而如今真宗傳下遺詔,太後聽政已經得到了眾臣的認可,丁謂及其黨羽雷允恭等人還企圖擅權,也就算是自尋死路了。何況丁謂早已聲名狼藉,劉娥又怎麼會願意因為他而影響自己的聲譽。

不久,雷允恭為真宗陵寢監工之時,未經劉娥首肯便擅移地穴,誰料所移的方位是個泉眼,是風水中的“絕地”,劉娥大怒,立即將雷允恭下獄嚴查。

王曾得了這個機會,想要連丁謂也一起拔去。於是向劉娥揭發說丁謂對雷允恭有意護庇,是因為這個擅移皇陵的主意出自於丁謂,他想要壞了皇家風水,圖謀不軌——“包藏禍心,故令允恭擅移皇堂於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