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處世篇(2 / 3)

英國詩人藍德也寫過一首詩《我從不與人爭》:“我不與人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熱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的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出處

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釋義

不因貧賤而憂悶愁苦,也不急切地去追求富貴。

延伸閱讀

由於不願意為了五鬥米折腰,陶淵明辭去了所任的小官職,回到鄉間詩酒自娛,並親自下田勞作以養家。在隱居生活中寫下的詩歌,開田園風氣之先;他的生活,也為後世文人開啟隱逸之風。世人景仰陶的高風亮節,諡為“靖節先生”。

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集中表達了自己的誌趣,全文大意如下:“先生不知道是什麼地方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和字。住宅旁邊有五棵柳樹,因而就以“五柳”為號。性情閑靜,說話不多,不羨慕名利。好讀書,不鑽牛角尖;每有會意之處,便高興得忘了吃飯。好喝酒,可惜家境貧窮不能常常得到。親戚或老朋友知道他這樣,有時就準備了酒邀請他來喝。他隻要一去總是喝光,約定必醉方休,要去就去要留就留,從不掩飾自己的感情。家裏四壁空蕩蕩的,擋不住風雨也遮不住太陽。短短的粗麻布衣服破破爛爛的,縫綴補綻著;常常沒有吃的沒有喝的,但心裏很坦然。常寫文章娛樂自己,顯示了自己的誌趣。得失完全忘懷了,並堅守這原則直到死去。”

人生何為富?山水繞吾廬。人生何謂貴?閉戶讀我書。

出處

清汪應銓《題讀書樓》

釋義

人生怎樣才叫富有?山水環繞我的住屋。人生怎樣才叫尊貴?關上門讀我要讀的書。

延伸閱讀

作者本人為康熙狀元,官翰林院修撰,生活中當屬大富大貴之人,可是他身上依舊體現著文人傳統的審美情操:輕視物質生活,沉醉於與自然的融合。

大自然就是最好的心理醫生,能夠淨化人的心靈,並修複心靈創傷。吳均在《與朱元思書》裏,這樣描寫“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欲忘反。”(在仕途上鷹一般衝天直上的人,望一眼這麼美的峰巒就會平息熱衷名利的心;整天忙於籌劃治理世俗事務的人,看一看如此幽美的山穀就會流連忘返。)熱愛自然的人,其心靈自然而然會變得純淨脫俗,並能從天地合一中體會一種獨特的美感。傳統文學中那些性靈之作,多是由“好遊林澤”,常與自然為侶的人寫出。

在山水天成的地方修築起一座讀書樓,置身於大自然的優美懷抱中讀自己愛讀的書,大概是大部分古代文人的夢想。作者這兩句詩,充分表達了他的滿足感,也著實讓人神往!

恃人不如自恃也;人之為己者,不知己之自為也。

出處

《韓非子·外儲說右下》

釋義

仰賴別人,不如依靠自己;讓別人為自己做事,不如自己去做。

延伸閱讀

韓非子說過這麼一個故事:公孫儀做了魯國的宰相後,他的個人愛好——愛吃魚也就傳開了。一時全國的人都爭相買魚來進獻。公孫儀卻都一一謝絕。他的學生很不理解,公孫儀於是解釋道:“正因為愛吃魚,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別人獻來的魚,一定會有遷就他們的表現;有遷就他們的表現,就會枉法;枉法就會被罷免相位。雖然我愛吃魚,這時候這些人不一定再送給我魚,我又不能自己供給自己魚。如果不收別人給的魚,就不會被罷免宰相,盡管愛吃魚,我能夠長期自己供給自己魚。”韓非子從這個故事裏,引申出“仰賴別人,不如依靠自己;讓別人為自己做事,不如自己去做”的道理。

鄭板橋臨終前,給兒子留下這麼一首詩:“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幹;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漢。”作為年輕人,當明白“自助者天助”的道理,做一個獨立自強的人。

花開笑春風,卻被風吹落。自無堅貞性,但怨風輕薄。賴有護花幡,眾芳得所托。恐此亦偶然,莫便矜灼灼。

出處

清劉師恕《護花》

釋義

花在春風中微笑似地開放,卻被春風吹落。自己沒有堅貞的品格,卻怨春風輕薄。所好有花幡保護,眾花能有所依托。但這恐怕不是長久之計,不要因為眼前盛開而驕傲自足。

延伸閱讀

與其說這首詩是在寫花,不如說是在勸誡那些像花朵一樣純潔美麗的女孩子,要做一個自強自立的人,不要給他人以可乘之機,尤其在戀愛婚戀上要把持住自己。戀愛關係要建立在真摯的感情基礎上,而不是物質或者什麼“人生機遇”之上。動機不純正的情感關係,最終都不會長久,而且會給女孩子帶來很大的身心傷害。就算一時感情穩固,自認為找到了靠山,一旦美貌凋謝,或者對方日久生厭,最終隻會淪為可憐的棄婦。女孩子青春珍貴,一定要本著誠懇、從容的態度去找尋自己的感情,在建立感情之前,多考察對方人品,聽家裏長輩的話,這樣才不會給那些以玩弄女性為樂的輕薄“春風”們以可乘之機。

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

出處

《韓非子·說林上》

釋義

如果因為別人的幾句好話就認為我好,一定也會因為別人的幾句壞話而怪罪我。

延伸閱讀

善於臂喻的韓非子講過一個故事:戰國初時在趙國北麵有一個小國,叫中山國,其國君偏聽偏信,胸無主見,很容易被旁人所左右。一次上朝,國王臨時作出決定,將本來隻是一個普通謀士的魯丹提拔為大臣。旁人都為魯丹高興。但魯丹一出宮,便收拾好了行李,命令家丁馬上駕車離開中山國。家丁很奇怪地問魯丹為什麼要這樣做,魯丹歎口氣,說:“我知道自己的底細,以我的功勞決不至於被如此重用,國王隻是一時聽了別人的推薦。可是他自己是個沒主見的人,將來肯定也會因為聽了別人的話而治我的罪的。”果然,沒多久,國王又下令緝捕魯丹,罪名為他是趙國的間諜。

人,當有自知之明,無功受祿時切不可得意忘形。要考慮自己是否受得起這般厚待,如果自己的“國王”也是如中山國君一樣的人物,要小心了。這句格言另一方麵也提醒我們:自己一定要有主見,不能因為別人的幾句話就輕易改變自己的決定。久而久之,會失去他人的信任。

君子得時則大行,不得時則龍蛇。

出處

《漢書·揚雄傳上》

釋義

君子合於時,則把自己的主張推行於世;不合於時,就像龍蛇一樣蟄伏以保存自己。

延伸閱讀

屈原作為一代愛國詩人,其政治抱負無法為當時的國君所理解,反而遭到猜忌,遭遇流放,最終屈原憤而投水。千百年來,屈原的遭遇引起了一代又一代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的嗟歎;可是西漢的揚雄卻明確表示:我不同情屈原,屈原一受打擊就投水自殺,不是大丈夫所為。他在《反離騷》之中這樣說:“君子得時則大行,不得時則龍蛇。一曲一直,一伸一屈。如危行,伸也。言孫,即屈也。此詩畏高行之見傷,必言孫以自屈,龍蛇之道也。”人這一生無法預測會遭遇什麼,前麵是平坦大道還是崎嶇小路,誰也說不清。但是順境和逆境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做人,要能屈能伸,能行能隱。順境則伸,則行;逆境則屈,則隱。相時而動、能伸能隱,以柔克剛、以弱勝強。人生活在複雜、多變、充滿危機的社會中,為了適應生存,保全自己,那就勢必像龍一樣變化、審時度勢,方能立足於天地間而不敗!

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

出處

《莊子·庚桑楚》

釋義

尊敬他,他也不感到高興;侮辱他,他也不發怒。

延伸閱讀

莊子提倡的“無為”和老子有點不一樣,莊子認為人們要像嬰兒那樣無知,忘掉自身,丟掉各種欲望,茫茫然彷徨於塵世之外,逍遙在無所事事之中。這兩句話充分表達莊子認為人應該不為人情所累的思想,也很接近禪宗說法“心不隨境變”。

一個人要做到心煩意亂很容易,反而做到心閑自在、從容隨緣很不易,如果能不隨世事變幻而改換心情,依道而行,不與因果抗衡,一切放下,時時品味自己,關照萬物,則可達體靜心閑,內無我相,外無人相,從而回到了融天地萬物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最簡單的,就是在生活中,不因為別人的好惡而改變自己的心情,時刻保持一顆清靜心。

非宅是卜,維鄰是卜。

出處

《晏子春秋·內篇·雜下》

釋義

需要的不是占卜宅地吉凶,而是考慮鄰居是否合適。

延伸閱讀

晏子擔任齊國宰相時,生活極其簡樸。衣黑布衣,披粗糙的裘,住宅靠近集市又狹窄潮濕,吃粗糧苔菜,車子是用竹木做成的,而且駕車的還是劣馬。國君齊景公愛惜人才,於是想給晏子換車換房子,但是晏子堅決不同意。齊景公換了個理由,說為了早晚見麵方便,想在宮內給他蓋上一棟房子。晏子還是堅辭不受。最後景公趁著晏子出使晉國的時候,將晏子舊宅院周圍的百姓搬遷,拆了舊宅重新給他建了一處又寬敞又漂亮的豪華住宅。誰知晏子比國君還拗,回來拜謝後不僅把新宅拆了恢複了原貌,還用拆下的材料幫周圍百姓把住宅一一恢複,並將這些老鄰居一一請了回來。晏子並對齊景公解釋:“選擇住房時,需要的不是占卜宅地吉凶,而是考慮鄰居是否合適。”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