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處世篇(1 / 3)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人做為社會動物,在社會活動中,免不了要和別人交往。如何能夠在社會中立於不敗之地,中國的哲人們對此做了深刻的總結和論述,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關於處世的格言,就是其中的瑰寶之一。

激雷不能追既往之失辭,班輸不能磨斯言之既玷。

出處

《抱樸子·疾謬》

釋義

即使是迅雷,也不能追回已出口的錯話;即使是魯班也無法磨去話裏的錯誤。

延伸閱讀

生活中,一旦生氣起來,比較情緒化的人就會口不擇言,說出很傷害人的話。比如夫妻吵架時,一時失言導致關係徹底破裂。也有時候,因為自己說話不小心,導致禍從口出。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公司職員在聊天時,某仁兄一時興起,說了很多對公司的牢騷話,結果一紙解聘書傳到他手中。後一種情況在生活中尤其多,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我們在表達自己的想法時,一定要分場合分對象。不能任何情況下,都“暢所欲言”。

先賢早就意識到說話要謹慎小心,所以提出君子應該“慎言”。話一旦出口,就覆水難收,沒辦法收回。一句惡語給他人造成的傷害,不知道要用多少美言去彌補;因為出言不慎給自己造成損失則更為可惜。本格言正是用比喻,說明了慎言的重要性。

唯善人能受盡言

出處

《國語·周語下》

釋義

隻有明智的人方能接受別人無保留的忠告。

延伸閱讀

“唯善人能受盡言”,一方麵說明了,能善納人言的人才是明智的人;另一方麵也為我們敲了一記警鍾:當你想對人提意見時,要考慮一下對方是不是能接受你的觀點和說話方式。

春秋戰國時期,鄒忌想勸誡齊威王,要廣開言路善納人言,以審察自己在治理國家中是否有過失,就采用了非常委婉的方式。

他先給齊威王講自己的親身經曆:鄒忌想知道自己和眾口稱讚的美男子徐公比起來誰更帥,於是鄒忌先後詢問妻、妾以及來做客的客人。這三個人都一致肯定:鄒忌比徐公要帥得多。等鄒忌親眼見到徐公,才知道對方比自己要美得多。妻、妾以及客人都因為想討好他而說了假話。

等齊威王聽得哈哈大笑之時,鄒忌趁機進諫:“大王,現在您宮中的姬妾及身邊近臣沒有不偏愛您的,朝中的大臣沒有人不畏懼您的,全國範圍內的人沒有不有事請求您的:從這樣的情形看來,大王您受蒙蔽很深了!所以您應該對敢於當麵指責您過失的人以獎賞,這樣才可能聽到真話!”齊威王也欣然采納了他的意見。

慎於言者不華,慎於行者不伐。

出處

《荀子·子道》

釋義

說話謹慎的人不浮誇,做事謹慎的人不自詡。

延伸閱讀

古代先賢很重視為人低調、謙虛、誠實,孔子就這樣告誡過子路:“你要知道,說話謹慎的人不浮誇,做事謹慎的人不自詡。聰明外露,從臉上就能看出有多少才能的人,是小人。要做一個為人所稱頌的君子,要能做到:自己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是說話的根本;自己能做到就應承下來,不能做到就坦誠不能做到,這是行事的根本。”(原文:子曰:“由誌之,吾語女,慎於言者不華,慎於行者不伐,色知而有能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

以誠待人,以本色示人是做人之本。我們應該依據先賢教誨,無論做人做事都應該謙虛謹慎,低調穩重。

聞毀勿戚戚,聞譽勿欣欣,自顧行何如,毀譽安足論。

出處

唐白居易《續座右銘》

釋義

聽見毀謗的話不要悲傷,聽見讚美的話不要高興。要看看自己品行怎樣,毀謗也好,讚美也好,哪值得考慮。

延伸閱讀

有一次,內地一作家公開撰文批評武俠小說家金庸的作品低劣,並把他的作品和四大天王、成龍電影、瓊瑤電視劇並列為四大俗。金庸先生在武俠界享有盛名,擁有眾多喜歡他的讀者,卻遭受此作家刻薄批評,媒體都認為,兩位文化人一定會在報紙上打起筆墨官司。不想金庸先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卻表示根本沒有對此作家的批評生氣,並稱自己希望的人生境界是佛家所言“八風吹不動”,解釋道:“佛家的‘八風’,是指利、衰、毀、譽、稱、諷、苦、樂,四順四逆一共八件事。順利成功是‘利’,失敗是‘衰’,別人背後誹謗是‘毀’,背後讚美是‘譽’,當麵讚美是‘稱’,當麵詈罵攻擊是‘諷’,痛苦是‘苦’,快樂是‘樂’。”金庸先生稱自己依據先哲教導,爭取自己的修養能達到八風中任何一風吹來都不為所動,從而做到健康瀟灑地活著。金庸先生的人格風範獲得眾人交口稱讚。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出處

《論語·學而》

釋義

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惱怒、不怨恨,不也是君子風度嗎?

延伸閱讀

現代社會,不少人追名逐利,尤其是互聯網上的一些所謂“草根”,為了出名,甚至不惜想方設法出位,在網絡上製造會引起軒然大波的雷人言行或者裝扮,在網民的罵聲中“一舉成名”。他們的所作所為不僅惡化了網絡環境,暫時的出風頭之後,工作婚姻都會受到嚴重影響。

反而是古代先賢殷殷勸誡我們,不要把是否為世人所知放在心上,唯有淡泊名利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與快樂。多位先賢都論述了這個觀點,如《大戴禮記·曾子製言》說:別人了解我的才德,我也不因此而高興;別人不了解我的才德,我也不因此而鬱悶。(原文“知我,吾無欣欣;不知我,吾無悒悒。”)《孟子·盡心上》說:“別人了解我,我怡然自得;別人不了解我,我也怡然自得。”(原文“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注釋:囂囂,形容怡然自得的樣子)

聞榮譽而不歡,遭憂難而不變。

出處

《抱樸子·行品》

釋義

聽到了讚揚的話也不覺高興,遇到憂患、災難也不改變節操。

延伸閱讀

這一句話的原文是:“聞榮譽而不歡,遭憂難而不變者,審人也。”也就是說:要考察一個人,就要看他獲得榮譽時能否不喜形於色,遭遇憂慮困難時能否不害怕失色。

隻有做到這兩點的人,才是有大作為的人。在《孫子兵法》中有類似的話:“順,不妄喜;逆,不惶餒;安,不奢逸;危,不驚懼;胸有驚雷而麵如平湖者,可拜上將軍!”(在順境中不妄自高興,在逆境中不妄自氣餒;處於安逸中不會貪圖奢侈享受,處於危難中也不會驚慌失措;胸中熱血奔騰而臉色卻很平靜;這樣的人,可以拜為上將軍!)

不因為聽到了別人的讚揚就欣喜若狂,也不因為遭受了憂患和困難就改變自己的操守,無論順境逆境,都做到本色為人,尤其是處於逆境中,不輕易改變自己做事的準則和道德的底線,以積極的態度應對生活的苦厄,才真正值得人敬佩。

利旁有倚刀,貪人還自賊。

出處

漢無名氏《古詩》

釋義

財利旁邊還有殺人刀,貪婪的人往往自己害自己。

延伸閱讀

詩的全文:“甘瓜抱苦蒂,美棗生荊棘。利旁有倚刀,貪人還自賊。”全詩大意:甜瓜的養分來自於苦澀的瓜蒂,美味的棗子生於荊棘之中,利益的旁邊隱藏有殺人的刀,貪婪的人往往自己害了自己。

企業在追求財富上,不遵守先賢告誡“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最終隻能自取滅亡。企業不顧惜員工的健康,任意延長加班時間,導致員工過勞死或者出現心理疾病,最終企業也被媒體紛紛問責;食品製造行業不遵守行業規範,嚴格把關產品質量,最終內幕捅穿引發品牌危機……諸如此類例子,比比皆是。

個人在追求財富上,不克製自己,隻會掉入欲望的深淵。因為物質財富是永遠追求不盡的,欲壑難填,對物質財富的無休無止的攫取,最終隻會讓自己淪為“身外物”的奴隸,華衣美屋買不來健康,更買不來快樂。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出處

《老子》二十二章。

釋義

由於與物無爭,所以普天下萬物沒有能和他相爭的。

延伸閱讀

全句為:“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意思是說:不顯示自己,不自以為是,因而更顯耀突出;不誇耀自己,因而有功績;不自以為賢能,因而受到尊重;隻有那不與人相爭的,世界上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其主要思想為“無為而治”。這裏的“無為”不是指人應該悲觀消極,無所作為,而是指人應該依據自然以及事物的客觀規律而行,順勢而為。要不被自己的心盲目牽著走,首先應該清除自己的私心私欲,將心調整清靜、淳德的狀態。需要指出的是:無為,不是不動,隻是不強為,保持謙卑心,順應自然而動。老子認為柔弱一定會勝過剛強,所以倡導“不爭”,通過不爭反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