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成事篇(2 / 3)

晝之所為,夜必思之。

出處

宋代林逋《省心錄》。

釋義

白天幹的事,到晚上一定要好好思考一番。說明對自己的所幹的事情要及時回顧,以便總結經驗和教訓。

延伸閱讀

林逋(約968~1028),字君複,被後人稱為“和靖先生”,北宋初年著名隱逸詩人。林逋擅長繪畫,工於草書,書法瘦挺勁健,類似於類歐陽詢、李建中。此外,林逋還喜歡做詩,用詞孤峭浹澹,自寫胸意,多奇句,一般寫西湖的優美景色,反映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趣。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出處

《論語·子路》。

釋義

不要貪圖快,不要自顧眼前的小利。隻想快,反而達不到目的;隻顧眼前的小利,就辦不成大事。

延伸閱讀

子夏做了莒父的總管,問孔子怎樣辦理政事。孔子說:“不要求快,不要貪求小利。求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孔子的這句話非常有道理,後來,人們還從中總結出成語“欲速則不達”。“欲速則不達”告誡人們做事應放遠眼光,注重知識的積累,厚積薄發,做到了這樣自然會水到渠成,達成自己的目標。如果急於求成、恨不得一日千裏,則往往會事與願違,大多數人知道這個道理,卻總是與之相悖。曆史上的很多名人也都是在犯過此類錯誤之後才懂得成功的真諦,如宋代的朱熹。朱熹是個聰明絕頂的人,他十五六歲就開始研究禪學,然而到了中年之時才感覺到,速成不是創作良方,經過一番苦功方有所成。他以十六字真言對“欲速則不達”作了一番精彩的詮釋:“寧詳毋略,寧近毋遠,寧下毋高,寧拙毋巧。”

三思而後行。

出處

《論語·公冶長》。

釋義

做事情要經過再三考慮後才行動,也就是告誡人們考慮問題要周到,做事情要謹慎。現在也說“三思而行”。

延伸閱讀

《論語·公冶長》共計28章,內容以談論仁德為主。在《論語·公冶長》中,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從各個側麵探討仁德的特征。此外,《論語·公冶長》有很多著名的句子,如“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思而後行”等,這些思想對後世產生了較大影響。

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鑿井。

出處

《淮南子·覽冥訓》。

釋義

想得到火,不如自己去尋找可以打火的燧石;想得到水,不如自己去鑿井。比喻做事情應該從根本處著手,抓住要害。

延伸閱讀

在2009年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記者會上,溫總理回答《人民日報社》記者的問題“全球金融危機下,中國如何實現‘保八’即國民生產總值8%的目標?您的信心從何而來?”時,便用了:“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鑿井”來回答。總理說:“經過幾個月的努力,中國人的心開始暖起來了。我以為,心暖則經濟暖。我深知這場金融危機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克服困難也不能脫離國際經濟的影響。但是我們懂得一個道理,那就是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鑿井,就是說想得到火,不如自己尋找可以打火的燧石,你想得到水不如自己去鑿井。因此,我希望全體中國人都要以自己的暖心來暖中國的經濟!”

末流之竭,當窮其源;枝葉之枯,必在根本。

出處

明代葉子奇《草本子·雜俎篇》。

釋義

河流下遊的水枯竭了,應當從河流的發源地尋找原因;樹木的枝葉出現了幹枯,問題一定在樹根上。比喻凡事都應從根本上找原因。

延伸閱讀

葉子奇(約1327~1390),字世傑,一名琦,號靜齋元末明初大學者。葉子奇從小就愛學習、鑽研,凡天文、曆史、博物、哲學、醫學、音律,無不涉獵,且多有造詣。其哲學觀主張唯物,所著《草木子》有“北人不夢象,南人不夢駝”之說,主要闡明精神與物質的關係。

成大功者,不小苟。

出處

漢代劉向《說苑·政理》。

釋義

成就大事業的人,在小事上不苟求。說明做事應從大處著眼,而不要因小失大。

延伸閱讀

《說苑》為西漢劉向所撰,是劉向根據皇家藏書和民間書籍,按類編輯的先秦至西漢的一些曆史故事和傳說,書中還夾有作者的議論,借以闡明儒家的政治思想和倫理觀念,帶有一定的哲理性。《說苑》原有二十卷,後僅存五卷,但經宋代曾鞏搜輯,《說苑》又恢複了二十卷,且每卷各有標目。由於書中取材廣泛,采獲了大量的曆史資料,所以,給人們探討曆史提供了許多便利之處。書中記載的史事,有的可與現存典籍互相印證;有的記事與《史記》、《左傳》、《國語》、《戰國策》、《荀子》、《韓非子》、《管子》、《晏子春秋》、《呂氏春秋》、《淮南子》等書相出入,對考尋曆史者足資參考。有些古籍已經散佚,但《說苑》中卻保存一二,吉光片羽,尤為可貴。

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出處

《史記·魏世家》。

釋義

抱著柴禾去救火,柴禾燒不完,火就不會熄滅。比喻做事應當究竟方法,抓住要領,否則,隻會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延伸閱讀

《史記》是我國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曆史。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曆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製度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曆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並稱“史學雙壁”。

反水不收,後悔無及。

出處

《後漢書·光武帝紀》。

釋義

水一旦潑出去,就收不回來,後悔也來不及了。比喻應當做的事情不去做,則後悔莫及。

延伸閱讀

《後漢書》由中國南朝劉宋時期的曆史學家範曄編撰,是一部記載東漢曆史的紀傳體史書,為“二十四史”之一。它是繼《史記》、《漢書》之後又一部私人撰寫的重要史籍。與《史記》、《漢書》、《三國誌》並稱為“前四史”。《後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共196年的史事。

聖人不能為時,而能以事適時。事適於時者其功大。

出處

《呂氏春秋·召類》。

釋義

聖人不能創造時勢,但能夠使所做的事情適應時勢。做事情能夠適應時勢的人,取得的成就也就越大。說明做事情應該符合客觀規律,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隻有這樣,才能成功。

延伸閱讀

《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是戰國末年(前239前後)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撰的雜家(儒、法、道等)著作。該書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

西施宜笑複宜顰,醜女效之徒累身。

出處

唐代李白《玉壺吟》

釋義

西施笑起來可愛,皺眉頭的時候也很動人,而相貌醜的姑娘進行模仿,隻會適得其反。它告誡人們,凡事不可生搬硬套,否則會事與願違。

延伸閱讀

春秋時代,越國有一位美女名叫西施,無論舉手投足,還是音容笑貌,樣樣都惹人喜愛。隻可惜西施的身體不大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隻見她手捂胸口,雙眉皺起,流露出一種嬌媚柔弱的女性美。當她從鄉間走過的時候,鄉裏人無不睜大眼睛注視。

鄉下有一個醜女子,名叫東施,相貌一般,沒有修養。她平時動作粗俗,說話大聲大氣,卻一天到晚做著當美女的夢。這一天,她看到西施捂著胸口、皺著雙眉的樣子竟博得這麼多人的青睞,因此回去以後,她也學著西施的樣子,手捂胸口,緊皺眉頭,在村裏走來走去。哪知這醜女的矯揉造作使她樣子更難看了。結果,鄉間的富人看見醜女的怪模樣,馬上把門緊緊關上;鄉間的窮人看見醜女走過來,馬上拉著妻子、帶著孩子遠遠地躲開。人們見了這個怪模怪樣模仿西施心口疼,在村裏走來走去的醜女人,簡直像見了瘟神一般。這個醜女人隻知道西施皺眉的樣子很美,卻不知道她為什麼很美,而去簡單模仿她的樣子,結果反被人譏笑。每個人都要根據自己的特點,揚長避短,尋找適合自己的形象,盲目模仿別人的做法是愚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