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成事篇(1 / 3)

人生在世,草木一春,如果一生碌碌,難免抱恨終生。對於人來說,一生中最重要的莫過於有自己的事業。無論做哪一行哪一業,隻要認認真真,勤勤懇懇地去幹,終究會有一份收獲。在中國浩若煙海的典籍中,關於成就事業的論述,可謂璨若群星。

智若禹湯,不如嚐更。

出處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序》。

釋義

有夏禹和商湯一樣的智慧,也不如親身經曆、親自實踐。說明一個人的智慧再高,若不去實踐也不會有所建樹。

延伸閱讀

從前有一隻小馬,來到一條河邊,要過河。但他不知道河水有多深,於是他去問小象河水深不深。小象說:“河水很淺,我淌著就過去了。”小馬又去問小羊河水深不深,小羊說:“河水很深,千萬別去,上次差點把我衝走。”最後小馬自己去過了一下河,才發現,河水不深不淺,他正好可以渡過河去。

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敗也必在慢之。

出處

《資治通鑒·秦昭襄王五十二年》。

釋義

大凡在各種事情上取得成功的人,都是能認真對待每一件事情的;而那些失敗的,一定是因為對每一件事情都非常怠慢。

延伸閱讀

《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共294卷,耗時19年。書名的意思是:“鑒於往事,資於治道”,即以曆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叫《資治通鑒》。全書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曆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後人。

天下之事,以為無足慮,則必有大可慮者。

出處

明代張居正《與操江宋陽山》。

釋義

對於天下之事,若是認為沒什麼值得憂慮的,就一定會有極可憂慮的事情。說明對任何事情都不能掉以輕心,而應當認真對待。

延伸閱讀

張居正(1525~1582),字叔大,少名張白圭,又稱張江陵,號太嶽,諡號“文忠”,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張居正是明代後期傑出的政治家,也是中國曆史上最著名的改革家之一。張居正對明代的弊政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並取得了良好成效,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麵都頗有建樹。

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製百動。

出處

宋代蘇洵《心術》。

釋義

忍一忍就可以戒除各種魯莽行為,沉靜一下就可以克製種種衝動。說明遇事要沉著冷靜,這樣才能把事情辦好。其中,“支”是“分散、消除”的意思。

延伸閱讀

《心術》是《權書》(蘇洵的一組策論,共十篇)中的一篇,文中逐節論述用兵的方法,分治心、尚義、養士、智愚、料敵、審勢、出奇、守備等八個方麵,而以治心(即將帥的思想與軍事素養)為核心,所以標題叫“心術”。《心術》中包含著一些樸素的辯證法觀點,但也有諸如“懷其欲而不盡”、“士欲愚”之類的權術觀點。

不遠複,無悔。

出處

《周易·係辭下》。

釋義

迷路時不要走得太遠才回頭,這樣才不會造成大悔。也就是說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及時調整自己的行動,否則就會造成很大的失誤,令自己後悔莫及。

延伸閱讀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燦爛的文化瑰寶,是中國古人的集體創作,是中華民族的結晶。《周易》堪稱我國文化的源頭,其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無論孔孟之道、老莊學說,還是《孫子兵法》,抑或是《黃帝內經》、《神龍易學》等,無不和《易經》有著密切的聯係。一代大醫孫思邈曾經說過:“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醫。”意思是說,沒有《易經》就沒有中國的文明。

中國古人用《周易》來預測未來、決策國家大事、反映當前現象,上測天,下測地,中測人事。然而這隻是古人在未掌握科學方法之前所依托的一種手段,並不是真正的科學。雖然有些理解與科學相符,那是因為這個理解正好有科學合理性,但不能因此說它是科學的,而隻能將它看作一種文化。

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

出處

《淮南子·主術訓》。

釋義

不要將湖水排盡來捕魚,不要將樹林燒毀來打獵。比喻做事要留有餘地,要有遠慮,而不能隻顧眼前利益。

延伸閱讀

《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劉安子》,是中國西漢時期創作的一部論文集,由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主持撰寫,故而得名。《淮南子》著錄內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內篇論道,外篇雜說,今存內二十一篇。它以道家思想為主,糅合了儒法陰陽等家,《漢書·藝文誌》則將它列《淮南子》為雜家。實際上,該書是以道家思想為指導,吸收諸子百家學說,融會貫通而成,是戰國至漢初黃老之學理論體係的代表作,對後世研究秦漢時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淮南子》在闡明哲理時,旁涉奇物異類、鬼神靈怪,保存了一部分神話材料,如“女媧補天”、“後羿射日”、“精衛填海”等古代神話。

以死心處死地者成,以生心處死地者敗。

出處

清代唐甄《潛書·主術訓》。

釋義

人在死亡的困境中,如果懷著拚死一搏的心願,事情反而會成功;麵對著死亡,如果心裏還時時想著要生還,事情一定要失敗。說明當人們處於危難中時,必須從最壞的方麵想,做最壞的打算,這樣往往能取得理想的結果。

延伸閱讀

唐甄(1630~1704),字鑄萬,原名大陶,別號圍亭,四川達州人,是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唐甄的先世在明代是達州的顯貴,至明末而衰落。他在少年時代樸略負氣,自命不凡,潛心研究先秦諸子百家,摒棄漢代以下學者著作,尤不滿漢儒經學和宋代程朱理學,晚年對王陽明學說十分崇拜。由於追求一官半職而屢遭打擊,唐甄一生顛沛流離,潦倒窮困,最後隱居於吳江。在隱居生活中,為了糊口養家,唐甄隻好坐館授徒,任達貴子弟的家庭教師,或者著書賣文,過著極端窮困的生活。他辛勤著述三十餘年,著有《潛書》、《毛詩傳箋合義》、《春秋述傳》、《潛文》、《潛詩》、《日記》等著作。上述著作,除《潛書》外,均已散佚。

《潛書》起初名叫《衡書》,初刻隻有13篇,署名唐大陶。後來逐漸增加到97篇,並改名《潛書》,署名唐甄。《潛書》是唐甄的論文集,在體例上模仿漢代王充的《論衡》。全書的內容不在於引經注典,更不同於漢後諸儒的文字章句之學,而在於針對時弊,吸取明末政治腐敗導致農民起義的教訓,提出一係列抨擊君權專製和倡導以民為本的進步的政教觀點和主張,旨在善政養民,摒棄程朱理學,以實學濟世扶危,治國平天下。

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出處

《孟子·梁惠王上》。

釋義

稱一稱,然後才能知道輕重;量一量,然後才能知道長短。意思是說,做什麼事情之前都應該權衡利弊得失,三思而行。

延伸閱讀

《梁惠王》是《孟子》第一篇的篇名,《孟子》和《論語》一樣,原無篇名,後人一般取每篇第一章中的前兩三字為篇名。《孟子》共七篇,東漢末趙岐為《孟子》作注時,將每篇皆分為上、下,後人從之。《孟子·梁惠王上》共七章。

伐柯伐柯,其則不遠。

出處

《詩經·豳(bUn)風·伐柯》。

釋義

砍伐樹枝當斧柄,手中拿的斧柄就是要砍取的斧柄的標準。比喻做任何事都要遵循一定的準則。

延伸閱讀

對於“伐柯”,子思(孔子的孫子)在《中庸》裏有個很好的解釋:“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這個意思是說,手裏拿著斧柄伐木作斧柄,隻要瞄一眼就能看得見,但有的人還要到處找。這是比喻很多人盲目地追求中庸之道,什麼都要“中”,把中庸之道弄成條條框框似的東西,嚴格遵守。其實中庸之道亦是活潑潑的,是根據時間地點及周圍環境隨時變動著的。所以君子以人的道理來治理人民,使其改正並停留在中庸之道上。人們對身邊的人往往也是這樣,總以為別人的媳婦好,羨慕別人家的媳婦、老公,及至真的走到那一步,回過頭來看發現還是自己的原配好。以至到了現在,形成一個格言:“失去了才知道珍惜”。

無參驗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據之者,誣也。

出處

《韓非子·顯學》。

釋義

不對事物進行比較和驗證就作出判斷,是愚蠢的;將不能斷定的事物當做依據,那是欺騙。

延伸閱讀

“參驗”是中國先秦哲學的術語,其中,“參”是“比較”的意思,“驗”是“驗證”的意思。在韓非子以前,“參驗”一詞就已經出現過。如《莊子·天下》篇提出“以參為驗”,《楚辭·惜往昔》篇說:“弗參驗以考實,遠遷臣而弗思”等。韓非子非常推崇“參驗”,他認為判斷一種意見、言論是否正確,應通過“參驗”的方法去考察,也就是要把各種情況進行排列、分類,加以比較、研究,進行分析、驗證。他還比喻說,判斷刀劍是否鋒利,就要用刀劍去宰殺動物;挑選好的馬匹時,就要將馬駕上車讓它跑一次。

敬則未有不勝者矣,不敬則未有能勝者矣。

出處

清代朱舜水《勝齋》。

釋義

從思想上非常重視,就沒有不能勝任的事情;思想上不重視,就沒有能勝任的事情了。

延伸閱讀

朱舜水即朱之瑜(1 6 0 0~1 6 8 2),字魯嶼,被日本人尊稱為“舜水先生”,浙江餘姚人。永曆元年至十二年(1647~1658),朱舜水四次東渡日本借兵,以擊退清兵,恢複明室,但均沒有成功,隻好流亡在日本。永曆十四年(1660),受鄭成功、張煌言邀請,朱舜水返國抗清,敗後又流亡日本。後來,朱舜水在日本一邊講學,一邊著書立說。他做學問注重實際效用和事功,反對“專在理學研究”;強調知識應從生活實踐中求得;重視史學,認為“經簡而史明,經深而史實,經遠則史近”,與黃宗羲、顧炎武相似。其學術思想對當時日本和後來明治維新有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