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修德篇(2 / 3)

德比於上,欲比於下。德比於上故知恥,欲比於下故知足。

出處

漢代荀悅《申鑒·雜言下》。

釋義

在德行上,要和高於自己的人相比;在欲望上,要和低於自己的人相比。和德行高的人相比,便會有羞愧之心;和欲望低的人相比,便會感到滿足。說明人應當不斷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而不能一味貪求物欲。

延伸閱讀

《申鑒》是中國東漢末思想家荀悅的政治、哲學論著。據《後漢書》本傳說,荀悅誌在匡輔獻帝,因曹操攬政,“謀無所用,乃作《申鑒》”,意思為重申曆史經驗,供皇帝借鑒。《申鑒》全書5卷,包括《政體》、《時事》、《俗嫌》、《雜言上》、《雜言下》。《政體》篇論述治國為政的根本原則與方法;《時事》篇論述當時所宜實行的若幹具體政策和製度;《俗嫌》篇批評世俗盛行的卜筮、禁忌、祈請、神仙方術、讖緯等宗教迷信;《雜言》上下篇體例與揚雄的《法言》相近,討論學習、修養、人性善惡等問題。明代黃省曾為《申鑒》做了注釋,版本主要有明嘉靖四年(1525年)黃氏文始堂刊本,涵芬樓《四部叢刊》影印明文始堂本等。

死、生、窮、達,不易其操。

出處

宋代蘇軾《醉白堂記》。

釋義

不管人生的命運如何,都不要改變自己的品行。

延伸閱讀

蘇格拉底在哲學上是客觀唯心主義者,在政治上比較保守,但這位古希臘的思想家卻十分注重自己的品行修養,他一生總是要求自己,為人不能做虧心事,要清白無瑕,不讓一點兒汙垢沾身。當著名的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以後,蘇格拉底不幸被雅典奴隸主民主派政府逮捕入獄,判了死刑。臨刑前,獄卒問蘇格拉底,還有什麼話要交代。蘇格拉底想了想,說:“我還欠鄰居一隻雞,那是幾年前借人家的。當時由於手頭拮據,我沒有把錢付給人家,後來就一直拖了下來。請求您轉告我家裏的人,讓他們務必代我償還。”獄卒沒有想到這個人臨死前要說的是這樣一件事,於是又問他:“還有別的大事嗎?”“沒有了,就這一件大事,它關係到我的為人。”聽了蘇格拉底的話,獄卒不由自主地掉下了熱淚,這件事也因此而流傳開來了。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

出處

明代王守仁《傳習錄》。

釋義

種樹木必須將樹木的根係培養好,修養品德的人必須先培養好自己的心性。

延伸閱讀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故又稱王陽明,浙江餘姚人。他是中國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是陸王心學(南宋陸象山和明代王陽明為代表的心學體係)之集大成者,他不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曆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傳習錄》是他的語錄和論學書信著作,“傳習”一詞源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該著作包含了王守仁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守仁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

人而無義,唯食而已,是雞鳴也。

出處

《列子·說符》。

釋義

一個人的思想行為如果沒有一點符合正義的地方,隻知道吃喝,那就和雞狗一樣了。

延伸閱讀

列子,戰國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列子終生致力於道德學問,隱居鄭國40年,不求名利,清靜修道。主張循名責實,無為而治。先後著書20篇,10萬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湯問》、《楊朱》、《說符》、《黃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書。其中寓言故事百餘篇,如《黃帝神遊》、《愚公移山》、《誇父追日》、《杞人憂天》等,篇篇珠玉,讀來妙趣橫生,雋永味長,發人深思。列子後被道教尊奉為“衝虛真人”,所以,《列子》又叫《衝虛經》。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出處

《論語·學而》。

釋義

別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卻不怨恨,這不也是道德高尚的人嗎?

延伸閱讀

“知”在古代漢語裏,除了有“知道”、“知識”的意思外,還經常與“智”字通用,相當於“智慧”。例如孔子的名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最後一個“知”,即為聰明、智慧之意。“人不知而不慍”的“知”,既可以作“知道”講,也可以作“智慧”講。“知”作“知道”講的時候,首先可以與知人善任的“知”相同,可以解釋為“了解”。因此,“人不知而不慍”是說我們的才華、能力若不被了解,不被賞識,我們不必鬱悶,也不必生氣上火,而應心平氣和,一如既往。這樣的表現是合乎君子的修養的。

與其奢也寧儉,與其倨也寧遜。

出處

《大戴禮記·曾子立事》。

釋義

與其奢侈,毋寧節儉;與其傲慢,毋寧謙遜。說明一個人應該節儉、謙遜。

延伸閱讀

孔子說:“禮,與其奢也,寧儉。”意思是,我寧可節儉,而不要那種追求奢侈浪費的禮儀禮節。他又說:“以約失之者鮮矣”。孔子認為,極少人會因節儉而失誤或出差錯的。孔子十分樂觀而又瀟灑地看待自己清平和簡樸的生活:“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他說,少吃飯就多飲水,用自己的手腕當枕頭睡,是很快樂的事。那些以不正當的手段發財致富的,對我來說就像雲彩那樣輕浮不屑一顧。所以,他的學生子貢會說:“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的確,孔子覺得那種“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他不喜歡那種無中生有,窮而裝富的虛榮,認為那樣為人難以長久,是不仁德的表現。孔子特別反對奢侈,認為“奢則不孫(不謙遜),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意思是說,奢侈就會驕狂,隻有節儉才會長久固守仁德。孔子並非口頭君子。他是這樣說的,自己也是這樣做的。

勿以身貴而賤人,勿以獨見而違眾。

出處

三國諸葛亮《將苑·出師》。

釋義

不要因為自己出身高貴而鄙視他人,不要以個人的意見違背眾人意願。這句話告誡我們要平等待人,尊重他人的人格,虛心聽取眾人的意見。

延伸閱讀

《將苑》是中國古代論將用兵的著作,亦稱《新書》、《心書》,相傳為諸葛亮所撰,明王士騏編《諸葛亮集》將其收入。現有明、清刊本,全書共50篇,約5000字。該書以《孫子》、《吳子》等軍事名著為參考,主旨在論“為將之道”,主張簡任賢能,賦予機斷行事之權,使之“戰勝於外,成功於內”。如認為將領要有“以身殉國”、忠貞不渝的節操;能總文武、操剛柔,先仁義而後智勇;要善知形勢、進退、虛實、險阻;不恃強、不怙勢、不輕敵、不傲才、身先士卒、體恤部伍等。

自滿者,人損之;自謙者,人益之。

出處

唐代魏徵《群書治要·尚書》。

釋義

自以為了不起的人,往往會招致損失;謙虛的人,往往能得到好處。說明人必須虛心,而不可自高自大。

延伸閱讀

《群書治要》是唐初魏徵、虞世南、褚遂良等根據唐太宗的要求而編纂的。此書取材於六經、四史、諸子百家,上始五帝,下迄晉代,從14000多部、89000多卷古籍中,博采經、史、子典籍65種,共50餘萬言,堪稱一部“用之當今,足以鑒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的經典之作。然而,由於中國的雕版印刷術在唐代末年剛剛起步,魏徵等編撰的《群書治要》在當時未能廣泛流布,而僅僅以抄本的形式在皇室內部流傳。所以,到了宋代,《群書治要》就失傳了,《宋史·藝文誌》已不見記載。但多虧有日本僧人手寫的《群書治要》的全本,可是,由於種種原因,該書到清朝才重新回到中國。

心無愧怍,則無人而不自得;心無貪戀,則無往而不自安。

出處

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小官對移》。

釋義

心裏沒有抱愧之事,那麼無論到什麼地方也不會不感到得意;心裏沒有貪戀之物,那麼無論去什麼地方也不會不感到踏實。

延伸閱讀

羅大經(1196~1252),字景綸,號鶴林,南宋吉水人。寶慶二年(1226)進士,羅大經曆仕容州法曹、辰州判官、撫州推官,在撫州時,因為朝廷起起矛盾糾紛被株連,彈劾罷官。此後,羅大經再未重返仕途,而是閉門讀書,博覽群書,專事著作。著書期間,他取杜甫《贈虞十五司馬》詩“爽氣金無豁,精淡玉露繁”之意寫成筆記《鶴林玉露》一書。此書對南宋偏安江左(指後來南宋王朝隻剩南中國)深為不滿,對秦檜乞和誤國多有抨擊,對百姓疾苦表示同情等。

心正自然邪不擾,身端怎有惡來欺。

出處

明代馮夢龍《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

釋義

心地純正,邪惡的人自然不能侵擾;行為端莊,凶惡之人怎能欺侮?

延伸閱讀

馮夢龍(1574~1646),字猶龍,又字子猶,號龍子猶、墨憨齋主人、顧曲散人,吳下詞奴、姑蘇詞奴、前周柱史等,明代文學家、戲曲家,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他的作品比較強調感情和行為,其中最有名為《古今小說》,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稱“三言”。三言與淩初的《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合稱“三言兩拍”,是中國白話短篇小說的經典代表。馮夢龍以其對小說、戲曲、民歌、笑話等通俗文學的創作、搜集、整理、編輯,為中國文學做出了獨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