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是人立身之本,德是為人之魂。古人講“人可以一生不仕,但不可一日無德”,就是說做人要講道德。德正名則清,德劣譽則毀。修德,就是立德固本,培養高尚的人格品質。一個人的道德修養高低與學識深淺緊密相聯,凡腐敗墮落者一共性弱點,就是放鬆學習和主觀世界改造,導致意誌衰退、胸無大誌、品德下降,追求名利奢侈、享樂,而一步步毀掉人生。
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
出處
宋代司馬光《資治通鑒》。
釋義
一個人有品德勝過有才能,這樣的人是君子;一個人的才能勝過品德,這樣的人是小人。也就是說品德是第一位的,才能是第二位的,切莫重才輕德。
延伸閱讀
才與德是不同的兩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而論之曰“賢明”,於是就看錯了人。所謂“才”,是指聰明、明察、堅強、果毅;所謂“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輔助;德,是才的統帥。所以,德才兼備稱之為聖人;無德無才稱之為愚人;德勝過才稱之為君子;才勝過德稱之為小人。挑選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聖人、君子而委任,與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原因何在?因為君子持有才幹把它用到善事上;而小人持有才幹用來作惡。持有才幹做善事,能處處行善;而憑借才幹作惡,就無惡不作了。愚人盡管想作惡,因為智慧不濟,氣力不勝任,好像小狗撲人,人還能製服它。而小人既有足夠的陰謀詭計來發揮邪惡,又有足夠的力量來逞凶施暴,就如惡虎生翼,他的危害難道不大嗎!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愛;對喜愛的人容易寵信專任,對尊敬的人容易疏遠,所以察選人才者經常被人的才幹所蒙蔽而忘記了考察他的品德。這些便是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關於界定“人才”的言論。
無德而賄豐,禍之胎也。
出處
漢代王符《潛夫論·遏利》。
釋義
沒有道德而擁有豐富的財務,這是災禍的根源。說明人生在世不能不講道德。
延伸閱讀
王符這裏說的“賄”,還不是今人所說的“賄賂”。“賄賂”是犯罪的。這裏說的“賄”是指的財,是指的錢。錢多未必犯罪。可是,王符說,缺德的人如果有錢,那就不一樣了,那就是犯罪的開始。韓非子一再主張“蚤(早)絕奸之萌”。意思是要早早地把壞事消滅在萌芽狀態。這也是當今政法界常說的一句話。韓非子還提出過要把壞事消滅在沒有萌發的時候。萌發也好,沒有萌發也好,都是指未罪的狀態。這未罪就是指的不道德階段。
土扶可成牆,積德為厚地。
出處
唐代李白《相和歌辭·君道曲》。
釋義
把土扶到一起就可以成為牆,累積德行可以成為厚實的大地。這句話告誡人們要多做好事,積累自己的德行,隻有這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延伸閱讀
相和歌辭是樂府詩集中的一類。《樂府詩集》把樂府詩分為郊廟歌辭、燕射歌辭、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相和歌辭、清商曲辭、舞曲歌辭、琴曲歌辭、雜曲歌辭、近代曲辭、雜歌謠辭和新樂府辭等12大類。相和歌辭又分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歎曲、平調曲、清調曲、瑟調曲、楚調曲和大曲等類。
一德立而百善從之。
出處
宋代楊時《河南程氏粹言·論道篇》(程頤語)。
釋義
一個人的美德一旦培養起來了,各種善行就會相應產生。
延伸閱讀
《粹言》或《河南程氏粹言》,是北宋理學家和教育家程頤在洛陽講學時關於教育思想理論言論集,由弟子楊時“變語錄而為之”,即在保持原來的文意和風格的基礎上,用書麵語言將二程的語錄加以改變而成,南宋時的張又重新加以編定,分為《論道篇》,《論學篇》,《論書篇》,《論政篇》,《論事篇》,《天地篇》,《聖賢篇》,《君臣篇》、《心性篇》,《人物篇》10篇。《粹言》的《論學篇》較為集中地反映了程頤的教育思想。
楊時(1053~1135),原字行可,後因犯友人父諱,改為中立,號龜山先生,宋代將樂縣(今屬福建)人。他是中國著名的理學家,還是一個很有影響的政治家。少年時,楊時聰穎好學,善詩文,人稱“神童”。其著作主要有《龜山集》二十八卷、《文獻通考》及二程粹言《四庫總目》等,並行於世。
有源之水,寒冽不凍;有德之人,厄窮不塞。
出處
宋代胡宏《胡子知言·文王》。
釋義
有源泉的水,即使天氣寒冷,也不會凍結成冰;有美德的人,即使處境窮困,也不會失意潦倒。
延伸閱讀
《胡子知言》簡稱《知言》,是中國宋代理學家胡宏的哲學著作,初稿係論學語錄和隨筆劄記,後經多次校訂而成書。據胡宏門人張言,是書“言約義精,為道學之要樞,製治之耆龜也”(《胡子知言·附<國史本傳>》)。朱熹對《知言》雖頗有異議,但也承認其有精到之處,不能因一二瑕疵,盡廢其書。《知言》原本至明代已不見傳世,明弘治年間新安程敏政於吳中得舊本,整理編次別為6卷,世間始有刻本,然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認為,傳本《知言》字句舛謬,次序顛倒,多失其真。今所傳版本,有明吳中坊刻本、明刊《諸子萃覽》本、《格致叢書》本、《子書百種》本、清粵雅堂本等。
人生在世,無德以表俗,無功以及物,於禽獸草木之不若也。
出處
宋代林逋《省心錄》。
釋義
人生在世,一個人如果沒有德行作為表率,沒有有助於眾人的功績,那就連禽獸草木這些沒有性靈的東西都不如了。說明一個人活在世上,就要有益於人世,做世人的楷模。
延伸閱讀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哲學家帶著他的一群學生去漫遊世界。十年間他們遊曆了所有的國家,尋訪了所有有學問的人。所以,當他們回來後,個個滿腹經綸。進城前哲學家給學生們上了最後一課,他問學生:“如何能除掉地上的雜草?”弟子們非常驚愕,他們沒想到一直在探討人生奧妙的哲學家最後一課問的竟是如此簡單的問題。弟子們開口了,有的說用鏟子,有的說用火燒,還有的說用石灰……弟子們講完後,哲學家站起來說:“今天課就上到這,你們回去後,按照各自的方法將雜草去除,沒除掉的一年後再來相聚。”一年後,他們都來了,不過原來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雜草叢生,而是變成了一片長滿穀子的莊稼地。弟子們圍坐穀地,可哲學家卻始終沒來。幾年後,哲學家去世了,弟子們在整理他的言論時,發現其被增補了最後一章:要想除掉曠野中的雜草,方法隻有一個,那就是在上麵種上莊稼,同樣要想讓靈魂無紛擾,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據它。
夫人之有義者,雖貧能自樂也;而大無義者,雖富莫能自存。
出處
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
釋義
有仁義道德的人,雖然貧窮但卻能自得其樂;那種毫無仁義道德的人,雖然富有但卻不能保住自己的生命財產。說明人應該安貧樂道。
延伸閱讀
董仲舒(前179~前104)是西漢一位與時俱進的思想家,儒學家,是西漢時期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漢景帝時,董仲舒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他把儒家的倫理思想概括為“三綱五常”,提倡“罷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從此儒學開始成為官方哲學,並延續至今。董仲舒的著作主要彙集於《春秋繁露》一書,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統”、“天人感應”理論,為後世封建統治者提供了統治的理論基礎。
無官何患,無錢何憚,休教無德人輕慢。
出處
元代張養浩《山坡羊·述懷》曲。
釋義
沒有官位,有什麼值得憂慮的?沒有金錢,有什麼值得懼怕的?但千萬不要沒有德行,這樣會讓人瞧不起的。意思是說良好的德行是一個人立身的根本,而官位和金錢卻是微不足道的。
延伸閱讀
張養浩(1269~1329),字希孟,號雲莊,元代著名散曲家,山東濟南人。張養浩少年知名,19歲被薦為東平學正,曆官堂邑縣尹、監察禦史、翰林學士、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但因看到元上層統治集團的黑暗腐敗,便以父老歸養為由,於英宗至治二年(1322)辭官家居,此後屢召不赴。文宗天曆二年(1329),關中大旱,特拜陝西行台中丞,遂“散其家之所有”“登車就道”(《元史》本傳),星夜奔赴任所。到任四月,勞瘁而卒。追封濱國公,諡號“文忠”。張養浩遵循儒家學說,始終言行一致,《為政忠告》代表了他一生主張為官清廉的主導思想。張養浩詩、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稱,代表作有《山坡羊·潼關懷古》等。
立事者不離道德,調弦者不失官商。
出處
漢代陸賈《新語·術事》。
釋義
建功立業的人要有道德修養,正如調弦試音的人要懂得音律一樣。延伸閱讀陸賈(約前240~前170),西漢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早年隨劉邦平定天下,劉邦即位之初,重武力,輕詩書,以“居馬上得天下”自矜,這時,陸賈便建議重視儒學,“行仁義,法先聖”,提出“逆取順守,文武並用”的統治方略。後來,陸賈被受命總結秦朝滅亡及曆史上國家成敗的經驗教訓,共著文12篇,每奏一篇,劉邦無不稱善,故將該書命名為《新語》。後人稱《新語》開啟了賈誼、董仲舒的思想,成為漢代確立儒家思想統治地位的先聲。
以德服人者,終心悅而誠服也。
出處
《孟子·公孫醜上》。
釋義
隻有以自己的品德服人,才能使人心服口服。
延伸閱讀
春秋時期,衛國有個人叫孔圉,勤奮好學,而且很謙虛。孔圉死了以後,衛國的國君為了表彰他,並讓後人學習他的好學精神,就賜給他一個“文”的稱號,所以,後來人們就尊稱他為“孔文子”。孔子有個學生叫子貢,也是衛國人。他認為孔圉不像人們所說的那樣,稱他為“孔文子”,似乎是有點評價過高了。他想來想去,覺得不能理解,就去向孔子請教。子貢說:“那個孔文子並沒有什麼了不起,憑什麼要賜給他‘文’的稱號?”孔子回答說:“孔圉聰明好學,勇於向地位和學識不如自己的人虛心請教,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要賜給他‘文’的稱號。”子貢聽孔子這樣一說,猛然省悟,頓時感到心悅誠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