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人心篇(1 / 3)

看到“人心”二字,人們往往會想到許多與之相關的格言成語。這些格言成語一則激勵人們奮發圖強,一則鞭策人們謹慎行事。一切做到問心無愧,一切皆能自我反思。人心似海、深沉神秘;人心似水,清澈而透明。

人無害虎心,虎有傷人意。

出處

元·紀君祥《趙氏孤兒》

釋義

人沒有傷害老虎的心思,老虎卻有傷害人的意圖。喻指壞人心地險惡,必須提防。

延伸閱讀

元雜劇《趙氏孤兒》全名《冤報冤趙氏孤兒》,又名《趙氏孤兒大報仇》。它是一部曆史劇,最早見於《左傳》,情節較略,到司馬遷《史記·趙氏世家》,劉向《新序》、《說苑》才有詳細記載。內容敘述晉靈公武將屠岸賈因與忠臣趙盾不和,並嫉妒趙盾之子趙朔身為駙馬,竟殺滅趙盾家300人,僅剩遺孤被程嬰所救出。屠岸賈下令將全國一月至半歲的嬰兒全部殺盡,以絕後患。程嬰舍子救孤,20年後,孤兒長成,終報前仇。作品描寫了忠正與奸邪的矛盾衝突,揭露了權奸的凶殘本質,歌頌了為維護正義、舍己為人的高貴品質,氣勢悲壯,感人肺腑。

人情輕似土,世情險於山。

出處

宋·文天祥《紀閑》

釋義

人與人之間的情分如塵土一樣輕薄,人世間的道路比崇山峻嶺還要艱險。這兩句說的是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和正直之士如履薄冰,難以做人。

延伸閱讀

文天祥是中國曆史上一位具有民族氣節的愛國詩人,其詩歌主要刻畫了詩人百折不撓的愛國主義英雄的自我形象,是一部自傳體史詩,又是忠實記錄南宋王朝滅亡的詩史,其思想意義不可替代,在愛國主義文學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但如果詩歌僅僅是曆史的忠實紀錄或思想的蒼白載體,那麼它遠遠不會比散文更富有表現力,文天祥的詩歌正是以自身獨特的藝術特質吸引和感染了無數讀者。《紀閑》詩詞的全文是:“九十春光好,周流人鬼關。人情輕似土,世路險於山。俯仰經行處,死生談笑間。近時最難得,旬日海陵閑。”

才乘一線憑雲去,便有愚兒仰麵看。

出處

宋·王令《紙鳶》

釋義

剛剛牽著一根線飛上天空,就有愚兒仰頭觀看。這兩句寫的是放風箏的情景,諷刺愚劣之人巴結新貴的世風。

延伸閱讀

北宋著名文學家王安石曾揮淚寫下這樣的詩句:“布衣阡陌動成群,卓犖高才獨見君。杞梓豫章蟠絕壑,騏跨浮雲。行藏已許終身共,生死那知半路分。便恐世間無妙質,鼻端從此罷揮斤。”詩中那位身為布衣百姓而才能卓越、備受王安石推重而引為知己者,就是北宋名揚於江淮一帶的青年詩人王令。王安石也曾在《思逢原》中有“妙質不為平世得,微言唯有故人知”之句,對他的才高命短、未得重用表示惋惜。宋代王令《紙鳶》“誰作輕鳶壯遠觀?似嫌飛鳥未多端。才乘一線憑風去,便有愚兒仰麵看。”寫的是兒童仰麵看高空中似鳥飛翔的風箏壯觀情景,但是也暗諷了當時社會那些愚劣之人善於巴結權貴的世俗之風。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

出處

三國·李康《運命論》

釋義

樹木高出叢林,狂風就會將它摧斷;土堆凸出堤岸,急流就會將它衝刷;品行超出眾人,人們就會將他非議。這幾句話指斥了險惡的人情世風,意同“槍打出頭鳥”。

延伸閱讀

春秋時期,魏惠王為了顯現自己招賢納士,請來了孫臏。哪知龐涓存心不良,嫉妒孫臏的才能比自己強,背後在魏惠王麵前誣陷孫臏私通齊國。魏惠王十分惱怒,把孫臏辦了罪,在孫臏的臉上刺了字,還剜掉了他的兩塊膝蓋骨。

晴雯就如同一朵出水芙蓉,盛開在紅樓群芳的釵影間,驚豔於倔強不群的性情中,“風流靈巧招人怨”,人們對美好的東西總會想盡辦法扼殺。晴雯始終活在眾人的嫉恨之中:襲人嫉妒寶玉待她的情誼,王夫人嫌她“生得太漂亮了”,賈府上下一幹老婆子、小丫頭妒忌她的地位,總之晴雯的悲劇發生絕對是一種必然,她的優秀導致了無止的毀謗與讕言。

上述兩個例子看似在告誡我們:一個人,盡管很優秀,但是必須學會適應環境,審時度勢,不要太過在眾人裏出風頭,否則風頭出多了,必將遭到外部勢力的首先發難。其實在用人才方麵來說,領導者也應該采取適當合理的方式正確對待人們對傲才的議論。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出處

唐·李商隱《蟬》

釋義

蟬聲到天亮時,已經稀疏得快要斷絕了,而整個樹上的碧葉,卻無一為之動容。這兩句詩通過饑蟬的遭遇暗諷人世的冷漠寡情。

延伸閱讀

蟬棲身在高樹上餐風飲露,所以難以果腹;盡管它自命清高也好,含恨哀鳴也罷,這些都是徒勞的,終究不能擺脫生活的清貧,難飽的困境。蟬的鳴聲到五更天亮時,已經稀疏得幾近斷絕了,可是一樹的葉子依然是那樣的蒼翠,並不為蟬的哀鳴而悲傷蕭疏,顯得是那樣的冷酷,沒有一點一滴地同情。

李商隱在各地當幕僚,是一個官職卑下的小官,就好像大水中的木頭到處漂流。更何況家鄉田園裏的雜草和野地裏的雜草已經連成一片了,人走到地裏已沒有地方落腳了。蟬的操守高潔正與詩人的廉正清貧相應。這首詩的寓意在於煩勞蟬君最能讓世人警醒,而詩人這個與蟬境遇相似的小官,也當堅持操守,玉潔冰清,這讓他不免有了歸鄉的念頭。

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麵不知心。

出處

明·施耐庵《水滸傳》

釋義

龍和虎的外形很容易畫,但你卻很難透過其皮肉畫出骨頭;你認識一個人、認識他的麵孔,但你很難知道他心裏在想什麼。常用來比喻人心難測。

延伸閱讀

一日,莊生出遊山下,見荒塚累累,不由感歎:“老少俱無辨,賢愚同所歸。”嗟谘了一回。再走幾步,發現一個少婦,渾身縞素,坐於塚邊,手裏拿著扇子連連扇向墳塚。莊生感到奇怪,就問她:“裏麵葬的是誰?你又為何舉扇扇土?”那婦人回答:“墳中是我的丈夫,不幸身亡。我二人生前十分恩愛,死不能舍。我丈夫曾有遺言,待他的喪事結束,墳土幹了,我方可再嫁。我想著這是新墳又是新土,如何能幹,所以我才用扇子扇土。”莊生聽後,心想:這婦人好生心急!虧她還說生前恩愛,這邊屍骨未寒,那邊就已經想著改嫁了,可見人心難測!於是回家之後,感歎道:“不是冤家不聚頭,冤家相聚幾時休?早知死後無情義,索把生前恩愛勾。”

為善者不雲利,逐利者不見善。

出處

宋·林逋《省心錄》

釋義

做有益於眾人之事的人從來不談利益,追逐利益的人從來不做善事。意謂君子、小人各有所求。

延伸閱讀

林逋,字君複。宋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著名詩人。少孤力學,不為章句。性恬淡好古,不趨榮利。初遊曆江淮間,久之歸杭州,結廬西源之孤山,十二年足不及城市。不娶無子,種梅養鶴,自謂“梅妻鶴子”。卒年62,宋仁宗賜諡“和靖先生”。林逋善為詩,其詞澄浹峭特,多奇句,今所傳尚有三百餘篇。名句如“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又善書,工行草,筆意類歐陽詢、李建中。蘇軾高度讚揚林逋之詩、書及人品,並詩跋其書:“詩如東野(孟郊)不言寒,書似留台(李建中)差少肉。”黃庭堅雲:“君複書法高勝絕人,予每見之,方病不藥而愈,方饑不食而飽。”明沈周詩雲:“我愛翁書得瘦硬,雲腴濯盡西湖綠。西台少肉是真評,數行清瑩含冰玉。宛然風節溢其間,此字此翁俱絕俗。”。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出處

唐·韋應物《初發揚子寄元大校書》

釋義

世界上的事就像這大江大河裏的行舟一樣,上上下下,哪有靜止不動的時候!這兩句詩主要是感歎世事多變。

延伸閱讀

詩人借助江麵上的彌漫的霧靄烘托滿懷迷茫心緒,可謂是寓情於景,抒寫了濃重的情緒離情別緒和身世沉浮的感慨。詩人以波濤中行舟動蕩飄浮而不能止,來比喻世事的變換反複和自己身世飄零不定,生動、形象、貼切,而耐人尋味。詩人用“波舟”的顛簸不定,無論順逆總不能止的情景,比喻世事的變化無常、反複不定和自己的身不由己,不僅貼切形象,而且韻味雋水。在委婉蘊藉中,飽含著詩人不盡的深情。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

出處

唐·杜甫《佳人》

釋義

常情是,誰一旦家敗勢衰,就要遭人厭惡,原有的一切便像燭焰因風而動一樣發生變化。詩句意在慨歎當時的人情冷漠、世態炎涼。

延伸閱讀

杜甫《佳人》這首詩是寫一個在戰亂時被遺棄的女子的不幸遭遇。她出身良家,然而生不逢時,在安史戰亂中,原來官居高位的兄弟慘遭殺戮,丈夫見她娘家敗落,就遺棄了她,於是她在社會上流落無依。然而,她沒有被不幸壓倒沒有向命運屈服;她咽下生活的苦水,幽居空穀,與草木為鄰,立誌守節,宛若山泉。這種貧賤不移,貞節自守的精神,實在值得謳歌。但詩中的“佳人”並非寫實,隻是一種寄托,可能是詩人自己的身影。雖時世艱難,多遭不幸,仍不願入染濁流。

古往今來共一時,人生萬事無不有。

出處

唐·杜甫《可歎》

釋義

從古到今都是一樣,人世間什麼樣的事情都會出現。這兩句詩意在慨歎人事多變,不可預料。

延伸閱讀

詩雲:“天上浮雲似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古往今來共一時,人生萬事無不有。”秋天高空白雲聚成許多形狀,看的人可以會意為各種動物或事物,但不大一會兒,就又變成別的形狀。“白雲”指白色雲朵,“蒼狗”指黑色的狗。白雲與蒼狗是兩種毫不相幹的事物,但世情之冷暖和輿論卻能使他們發生關聯和使之變化無常。起初可以像一件白衫,瞬息之間能使之變成黑狗。這種事古往今來都一樣,人生世間是無奇不有!

常言道,世事無常。一個知覺再遲鈍的人,經曆了滄桑變化看盡了世態炎涼後,總還是念念不忘、津津樂道於以往生活的感受。哪怕隻是一些記憶的碎片或成長的短章,隻要被撿拾起來,就如奇珍異寶般在記憶的深處珍藏。每個人都要經曆變化,而且這些變化會伴隨人的一生,也許是山窮水盡,也許是柳暗花明。但不管如何,笑看世界滄桑變化,淡泊人間世態炎涼,應當是首選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