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養生篇(1 / 3)

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養,就是保養、調養、補養。養生之道,自然從保養生命為第一要務,要遵循正道,怡神養誌、攝情調誌、延年益誌。讀古人養生格言,必能得保養要道。

養生之道,莫先於飲食。

出處

清代屈大均《翁山文外》。

釋義

要養生以求延年益壽,首先就須注重飲食的宜忌、節製和防治等。

延伸閱讀

屈大均(1630~1696),字翁山、介子,號萊圃,廣東番禺人,明末清初著名學者、詩人,與陳恭尹、梁佩蘭並稱“嶺南三大家”,有“廣東徐霞客”的美稱。”屈大均的詩有李白、屈原的遺風,著作多毀於雍正、乾隆兩朝,後人輯有《翁山詩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廣東新語》及《四朝成仁錄》,合稱“屈沱五書”。

人以水穀為生,故脾胃為養生之本。

出處

清代徐文弼《壽世傳真》。

釋義

人是主要靠五穀和水液維持生命的,脾胃是保健養生的根本。

延伸閱讀

《壽世傳真》又名《洗心篇》,為清代徐文弼結合親身經驗撰寫的養生專著,是延年祛病、養生保健的佳作。其內容包括按摩導引、內外功、四時調整、飲食調理、疾病防治等,可謂豐富全麵,切合實用。

安人之本,必資於食。食能排邪而安髒腑,悅神爽誌,以資血氣。

出處

宋代王懷隱《太平聖惠方》。

釋義

人健康長壽的根本,必然是由於飲食的幫助。飲食可以排出體內的邪氣,因而能使髒腑安康,能使人神清氣爽而振奮,還能不斷為血氣提供滋養。

延伸閱讀

《太平聖惠方》簡稱《聖惠方》,為中國宋代官修方書。它是北宋翰林醫官院王懷隱等人在廣泛收集民間效方的基礎上,吸收了北宋以前的各種方書的有關內容集體編寫而成的。全書共1670門,方16834首,包括脈法、處方用藥、五髒病症、內、外、骨傷、金創、胎產、婦、兒、丹藥、食治、補益、針灸等,每一病證,冠以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有關論述。該書所搜集的醫方,較能反映北宋前期的醫學水平,其中有關外科五善七惡之說,小兒急、慢驚風的分辨,眼科開內障眼論所載白內障針撥手術之詳細過程,均為中國現存最早記錄。

人以穀氣為主,是以得穀者昌,絕穀者亡。

出處

明代王文祿《醫先》。

釋義

人的生命活動主要是靠水穀精氣提供滋養的,故能源源不斷地獲得水穀精氣滋養的人,其生命昌盛,不能得到水穀精微滋養的,就隻有死路一條了。

延伸閱讀

王文祿,字世廉,浙江海鹽人,明藏書家,所著《醫先》係養生學著作。全書篇幅不長,內容精簡扼要。其養生理論如下:1.強調“上醫治未病”。“治未病”為中醫基礎理論之一。該書自序中,就宣稱其宗旨為“蓋先未病而醫之,不施餌劑砭針,同躋仁壽之域”。反映了作者重視預防的思想。2.主張養生貴養氣。他認為,人稟天地之氣而生,氣在人的生理、病理上具有很大的作用,如氣機失調,必然諸症紛呈。因此,王文祿斷言“予知百病皆生於氣也”。可見氣的範圍至大,其中,尤其是胃氣最為關鍵。3.論病著重心脾。由於王文祿提倡養生與養德並重,所以在發病學上著重於心、脾兩髒。他認為:“一切病,皆生於心;心神安泰,病從何生。”此外,他還反對在臨床上一味應用涼藥,以至損傷脾胃。4.其理不離老莊。王文祿所提到一些養生理論,大多受到老子、莊子養生理論的影響。如“恬淡”、“無為”、“歸真”等。所以他主張調攝精神,使思想境界達到安定清靜,不貪不妄,可以增強正氣的抗邪能力,預防疾病。

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

出處

《陰符經》。

釋義

飲食要定時定量,身形要調理舒暢,起居生活勞作都要合乎機宜,做到了這樣則人的生機變化都能平安康泰。

延伸閱讀

《陰符經》,全稱《黃帝陰符經》或《軒轅黃帝陰符經》,也稱《黃帝天機經》,總共隻有300多字,作者無法考證。據說《陰符經》是唐朝著名道士李筌在河南省境內的登封嵩山少室虎口岩石壁中發現的,此後才傳抄流行於世。根據李筌對本經典的解釋著作《黃帝陰符經疏》,可以把它的內容概括為兩個部分:首先講述觀察自然界及其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認為天性運行為自然規律,人心則順應自然規律;其次闡明了天、地、人生殺的變化情況,認為人的生殺之氣的和收,應與自然同步,才能把握好事物成功的機遇。再次闡明人後天稟性巧拙的生成和耳目口鼻的正確運用,主要效法自然五行相生原則,修煉自身。

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出處

《素問·宣明五氣》。

釋義

長時間地使用眼睛有傷血液,長時間地躺著有傷節氣,長時間地坐著有傷肌肉,長時間地站著有傷骨骼,長時間地行走有傷筋節。說明視、臥、坐、立、行都不可持續太長的時間。

延伸閱讀

《素問》是《黃帝內經素問》簡稱,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相傳為黃帝創作,但實際上並非出自一時一人之手,大約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素問》原來9卷,古書早已亡佚,後經唐王冰訂補,改編為24卷,計81篇,定名為《黃帝內經素問》,所論內容十分豐富,以人與自然統一觀、陰陽學說、五行說、髒腑經絡學為主線,論述攝生、髒腑、經絡、病因、病機、治則、藥物以及養生防病等各方麵的關係,集醫理、醫論、醫方於一體,保存了《五色》、《脈變》、《上經》、《下經》、《太始天元冊》等20多種古代醫籍,突出闡發了古代的哲學思想,強調了人體內外統一的整體觀念,從而成為中醫基本理論的淵源。

先饑而食,食不過飽;先渴而飲,飲不過多。

出處

明代高濂《遵生八箋》。

釋義

在初感有點饑餓時即要吃東西,但吃食不宜太多;在初感到有點口渴時就要飲水,飲水量也不宜太多。

延伸閱讀

高濂,生活於萬曆(1573~1620)年前後,字深甫,號瑞南,明代戲曲作家,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高濂能詩文,兼通醫理,擅養生,撰《遵生八箋》十九卷。該書主要記述有關四時調攝、生活起居、延年祛病、飲食、靈秘丹藥等養生之道,對於各種飲食記述較詳。高濂曾在北京任鴻臚寺官,後隱居西湖。他愛好廣泛,藏書、賞畫、論字、侍香、度曲等情趣多樣。所謂詩詞歌賦,鑒賞文物,無所不涉,琴棋書畫,茶酒烹調,無所不通。

美食無使饜,饜則不能受。

出處

宋代邵雍《偶書》。

釋義

吃美食不要貪得無厭而逞食太多,飲食太多,則身心受不了。故欲求長壽的人絕對不可貪多進食。

延伸閱讀

邵雍(1011~1077),字堯夫,又稱安樂先生、百源先生,諡康節,後世稱邵康節,北宋五子之一,北宋理學家。邵雍與張載、程頤、程顥、周敦頤並稱為“北宋五子”,且為北宋五子之首。邵雍雖然不像三國的諸葛孔明那樣家喻戶曉,但是,無論從才幹和品德來講,他都不亞於諸葛亮。隻不過因為長期隱居,其名字不被後人知道而已。宋朝理學鼻祖之一的程顥曾在與邵雍切磋之後讚歎道:“堯夫,內聖外王之學也!”邵雍一生著有《皇極經世》、《伊川擊壤集》、《觀物內外篇》、《漁樵問對》等。

飲食五味,養髓、骨、肉、血、肌、膚、毛發。

出處

南齊褚澄《褚氏遺書》。

釋義

人靠飲食五味(辛、甘、酸、苦、鹹五味),來滋養骨髓、腦髓、筋骨、肌、肉、皮膚、氣血、毛發。

延伸閱讀

褚澄,字彥道,陽翟(今河南禹縣)人。據《南齊書·褚澄傳》載,褚澄醫術高明。褚氏著有《雜藥方》二十卷及《褚氏遺書》,前者散佚;後書係唐代人整理而成,並於宋嘉泰年間刊行。《褚氏遺書》共十篇,分述受形、本氣、平脈、津液、分體、精血、除疾、審微、辨書、問子,其要旨為闡發人身氣血陰陽的奧秘。後世有疑此書為宋人偽托者,《四庫全書提要》認為是“宋時精醫理者所著,而偽托澄以傳”。但此書內容有其精華處,後世醫家常加以采用。

衣錦食鮮,非所以延年;服粗餐糲,聊可以卒歲。

出處

明代田藝蘅《玉笑零音》。

釋義

身穿錦緞衣、口食鮮美佳肴,並不一定可以延年;穿粗衣服、吃粗糙飲食,卻可以活到老年。

延伸閱讀

田藝蘅(1524~?),字子藝,號品(yán)子。他大約生活在明嘉靖、隆慶和萬曆年間。雖然《明史》說他“性放誕不羈,嗜酒任俠。以歲貢生為徽州訓導,罷歸。作詩有才調,為人所稱。”但其舉業卻偃蹇,“七舉不遇”,遂放浪西湖,優遊山林,著有《大明同文集》50卷;《田子藝集》21卷;《留青日劄》39卷;《玉笑零音》1卷;《煮泉小品》1卷;《易圖》1卷;《春雨逸響》若幹卷。田藝蘅雖然說不上驚世駭俗,但被視為很特別的人,至少在當時世俗人或者所謂的正統者眼光之中是事實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