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交友篇(1 / 3)

交友是人們為了擺脫自己單身的生活,而去結交認識他人的過程。包括一方對另一方的信任,並把信任給予對方,允許對方與自己交往,含有互動交友。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見朋友對我們的影響之大,所以必須了解什麼是益友,什麼是損友。真正的好朋友是能互相規勸、砥礪的。“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除了親人,朋友是我們人生道上不可缺少的一環人際關係,而且許多事情是靠朋友知交才能處理的。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

出處

《史記·汲鄭列傳讚》

釋義

在生死的關頭才可以看出交情的深淺,在貧富懸殊、地位霄壤的情況下才可以看出交情的真偽。

延伸閱讀

《史記·汲鄭列傳》記載:“始翟公為廷尉,賓客闐門;及廢,門外可設雀羅。翟公複為廷尉,賓客欲往,翟公用大署其門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翟公可以說是深諳個中滋味。《醒世恒言·薛錄事魚服證仙》中也有這樣的說法:“一死一生,乃見交情。”

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

出處

《史記·範雎蔡澤列傳》

釋義

即使隻給過一頓飯的恩惠,也一定報答;縱然隻有瞪一眼的怨恨,也一定報複。意謂恩怨分明,小恩小惠、小怨小恨,都要回報。

延伸閱讀

《史記》的《範雎蔡澤列傳》寫的是兩個出身困厄,扳倒秦相,相繼坐過相位,權傾一時,最後適時而退的辯士。司馬遷引用韓非子“長袖善舞,多錢善賈”來讚美他們的才能,同時又指出兩點加以補充:一是才能傑出的人很多,倘若沒有遇到機會,那也枉然;二是他們兩個前期都遭受困厄,這就成了激勵他們發憤進擊的決心與果斷。他寫到範雎的時候,說到他窮困時是怎樣的窩囊,遭罪,而一旦他升起,他是怎樣的去做“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這在寫他與須賈的關係時寫得十分生動而精彩的。但是他們最主要的辯才,是表現在扳倒主政的大相,而自己去代替,範雎是扳倒權傾一時的穰侯,蔡澤是扳倒範雎,他們善於找準時機,抓住要害,利用君臣之間的利害關係,讓對方不得不退下位子來,使自己上去代替他,這也就是司馬遷引用韓非子的話的原因。因為要做成功這樣的事,是要冒被殺頭的大險的,但他們兩個對這樣一件事,卻能舉重若輕,一下就辦成,這不能不說這兩個辯士的厲害。

人未己知,不可急求其知;人未己合,不可急與之合。

出處

明代薛瑄《薛子道論·中篇》

釋義

別人還沒有了解自己,不要急於讓人家了解;別人還沒有與自己相處融洽,不要急於與別人相處融洽。說明交朋友不能隻由著自己,要充分尊重對方,耐心等待對方。

延伸閱讀

“己知”源自《論語·學而》,原文是:“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別人不了解我,我還是我,於我自己並沒有什麼損失。所以,“人不知而不慍”,值不得憂慮,更沒有怨天尤人。相反。“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麵不知心。”我不了解別人,則不知道別人的是非邪正,不能親近好人,遠離壞人,這倒是值得憂慮的。當然,說是這麼說,要真正做到卻是不容易。所以聖人不僅在《學而》打頭的一章裏告訴我們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而且又在這末尾的一章裏再次語重心長地說:“不患人之不知,患不知人也。”全篇恰好首尾照應。

人生交分恥苟合,貴以道義久可要。

出處

宋代蘇舜欽《奉酬公素學士見招之作》

釋義

人生在世,結交朋友最令人鄙夷的是隨便附和,最寶貴的是以道德義理為基礎的舊交。

延伸閱讀

全詩內容是:“人生交分恥苟合,貴以道義久可要,薄俗盈虛逐勢利,清風邈日已凋。”蘇舜欽,北宋詩人,字子美,梓州銅山(今四川中江)人,遷居開封(今屬河南)。曾任縣令、大理評事、集賢殿校理,監進奏院等職。因支持範仲淹的慶曆革新,為守舊派所恨,禦史中丞王拱辰讓其屬官劾奏蘇舜欽,劾其在進奏院祭神時,用賣廢紙之錢宴請賓客。罷職閑居蘇州。後來複起為湖州長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他與梅堯臣齊名,人稱“梅蘇”。有《蘇學士文集》。

人生交契無老少,論交何必先同調。

出處

唐代杜甫《徒步歸行》

釋義

人生在世,結交朋友沒有年老、年少之分,也不必一開始就要求彼此誌趣相投。

延伸閱讀

詩詞全文是:“明公壯年值時危,經濟實藉英雄姿。國之社稷今若是,武定禍亂非公誰。鳳翔千官且飽飯,衣馬不複能輕肥。青袍朝士最困者,白頭拾遺徒步歸。人生交契無老少,論交何必先同調。妻子山中哭向天,須公櫪上追風驃。”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盛唐大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與杜牧是遠房宗親,同為晉朝滅孫吳的大將杜預之後裔(杜甫為杜預二十世孫)。雖然杜甫在當朝不為世人所知,但經過後世的研究,他的作品最終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作品集為《杜工部集》。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也被稱為“詩史”。

人生貴知心,定交無暮早。

出處

明代袁中道《德山別楊西來》

釋義

人生交友,貴在知心,建立友誼是無所謂早晚的。

延伸閱讀

袁中道,明代文學家,字小修,一作少修。“公安派”領袖之一,袁宗道、袁宏道胞弟。湖廣公安(今屬湖北)人。萬曆四十四年(1616)中進士,授徽州府教授,官至吏部郎中。與其兄宗道、宏道並稱“三袁”,其成就次於宏道。其文學主張與宏道基本相同,強調性靈。他較兩兄晚歿,目睹模仿公安派的文人的流弊,晚年又形成以性靈為中心兼重格調的思想。他的作品以散文為優。遊記文能直抒胸臆,文筆明暢;日記多有精粹文筆,對後世日記體散文有一定影響。著有《珂雪齋集》20卷、《袁小修日記》20卷。

人生貴相知,何必金與錢。

出處

唐代李白《贈友人》詩之二

釋義

人生在世,最難得、最重要的是找到知音,金錢算得了什麼!

延伸閱讀

詩詞全文“廉夫惟重義,駿馬不勞鞭。人生貴相知,何必金與錢。”意思是:廉潔的人看重的是義氣,駿馬奔跑用不著馬鞭。人生相交貴在相知,何必去論金錢有無與多少?人生在世,不能無友。領導幹部,亦不能無友。但怎樣交友,交怎樣的朋友,關係重大。“人生貴相知,何必金與錢”,真是交友的金玉良言。這種“相知”,就是人生選擇上的誌同道合,品德上的相互砥礪,思想上的相互信任,學習上的相互促進,事業上的相互幫助等等。金錢相交,隻能結小人,交邪友,狼狽為奸,沆瀣一氣,後患無窮。“曩者遊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上安州裴長史書》),可見其輕視金錢;“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沙丘城下寄杜甫》),可見其對摯友的深刻思念之情。

人生結交在始終,莫為升沉中路分。

出處

唐代賀蘭進明《行路難》詩之五

釋義

人生在世,結交朋友應該善始善終,不要因為地位的變化而中途分手。

延伸閱讀

賀蘭進明,生卒年均不詳,約唐玄宗天寶中前後在世。開元十六年(728)登進士第。安祿山之亂,進明以禦史大夫為臨淮節度。張巡被圍睢陽,遣南霽雲乞師。進明嫉巡聲威,不應。張巡遂陷沒。肅宗時,為北海太守。詣行在,以為南海太守,攝禦史大夫,嶺南節度使。後因事被貶為秦州司馬。進明好古博雅,經籍滿腹,著文一百餘篇,古詩樂府數十篇。《唐才子傳》:“進明好古博雅,經籍滿腹,其所著述一百餘篇,頗究天人之際。又有古詩樂府等數十篇,大體符於阮公,皆今所傳者雲。”

人君而無諫臣則失正,士而無教友而失聽。

出處

《孔子家語·子路初見》

釋義

國君沒有直言之臣從旁勸諫就會偏離正道,士人沒有能給予自己以教誨的朋友就會雙耳失靈。

延伸閱讀

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末魯國卞人。孔子得意門生,以政事見稱。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藝,敢於批評孔子。孔子了解其為人,評價很高,認為可備大臣之數,“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並說他使自己“惡言不聞於耳”。做事果斷,信守諾言,勇於進取,曾任衛蒲邑大夫、季氏家宰,是孔子“墮三都”之舉的最主要合作者之一。後為衛大夫孔悝家宰,在內訌中被殺。子路的言行在《論語》中出現過四十一次,是孔門弟子中對後世影響較大的一個。孟子曾稱讚他有聞過則喜的態度,把他與禹、舜相提並論。唐玄宗時,被追封為“衛侯”;北宋真宗時又追封為“河內公”,後又改稱“衛公”。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出處

《戰國策·趙策一》

釋義

大丈夫樂為知己朋友舍生,女子樂為喜歡自己的人打扮。

延伸閱讀

聶政、荊軻、豫讓是《戰國策》上有名的豪俠之士。“女為悅己者容,士為知己者死”,他們為了報答他人的知遇之恩,就不惜生命、剛烈永訣,為朋友赴湯蹈火、義無反顧,他們身上體現的古代英雄節義、精神價值,永遠讓後世感佩仰慕。他們都是政治舞台上擁有自由個性、血性勇氣的獨立戰士。

古代俠士,完全不像今人“鳥為食亡、人為財死”,他們對人生價值的衡量完全以精神為標準,一生也甘為一些理念、原則而執著追求甚至獻身犧牲。我們從他們身上,要明白做人的真理、人生價值的真正所在,不斷陶冶、錘煉自己,使自己的精神有橫貫日月的浩然正氣,使自己的人生價值有高於物欲和世俗的升華和輝煌。

丈夫結交須結貧,貧者結交交始親。

出處

唐代高適《贈任華》

釋義

大丈夫應當結交困窮者為朋友,隻有與窮困者相交,友情才會深厚久遠。

延伸閱讀

高適,唐代邊塞詩人。字達夫、仲武,滄州(今河北省滄縣)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帶)。少孤貧,愛交遊,有遊俠之風,並以建功立業自期。天寶八載(749),經睢陽太守張九皋推薦,應舉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載,因不忍“鞭撻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長”而辭官,又一次到長安。次年入隴右、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為掌書記。安史之亂後,曾任淮南節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劍南節度使等職,官至,封渤海縣侯。世稱“高常侍”。有《高常侍集》等傳世。永泰元年卒,終年64歲,贈禮部尚書,諡號忠。高適為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與岑參並稱“高岑”。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早年曾遊曆長安,後到過薊門、盧龍一帶,尋求進身之路,都沒有成功。在此前後,曾在宋中居住,與李白、杜甫結交。其詩直抒胸臆,不尚雕飾,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寫邊塞生活。

與人以實,雖疏必密;與人以虛,雖戚必疏。

出處

漢代韓嬰《韓詩外傳》卷九

釋義

以真心實意待人,雖然表麵看起來疏遠,但實際上親密;以虛情假意待人,雖然表麵看起來是親密的,但實際上是疏遠的。

延伸閱讀

韓嬰,西漢燕(今屬河北)人。文帝時為博士,景帝時至常山王劉舜太傅。武帝時,與董仲舒辯論,不為所屈。治《詩》兼治《易》,西漢“韓詩學”的創始人,其詩語與齊、魯大不相同,他推測《詩》之意,雜引《春秋》或古事,與經義不相比附,與周秦諸子相出入,皆引《詩》以證事,而非引事以明《詩》。燕、趙言《詩》皆本於韓嬰。趙子、淮南賁生即其高徒。趙子傳蔡誼,三傳形成韓詩的王學、食子學和長孫學,學徒甚多。後人認為他的《詩》學不如《易》學精深,司隸校尉蓋寬饒本受《易》於孟喜,見韓《易》而好之,更從受之。韓嬰的思想主張為廣泛傳播儒家思想,為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做了思想準備。

與不期眾少,其於當厄;怨不其深淺,其於傷心。

出處

《戰國策·中山策》

釋義

施予人的東西不在多少,要緊的是正好的他困窮的時候;惹人怨恨不在深淺,可怕的是恰恰傷了他的心。

延伸閱讀

中山君設宴款待國都的士人,大夫司馬子期在座,羊羹沒有分給司馬子期,他一氣之下,說服楚王攻打中山。中山君逃跑了,有兩個人卻提著戈一直隨在中山君的後麵。中山君回頭對二人說:“你們是幹什麼的?”二人回答說:“我家老父,餓得快死了,君王曾經賜了一壺熟食給我們父親吃。父親臨死時說:‘中山一旦有難,你們一定要為中山效死。’所以我們來為君王效死報恩。”中山君感慨地仰天長歎說:“施與不在多少,而在於處在他遭受困厄的時候;怨恨不在深淺,而在於是否傷了人的心。我以一杯羊羹亡國,而以一壺熟食得到兩位為國效死的義士。”故事很簡單,卻讓發人深省。比如借錢的時候,是救急不救窮,否則借錢的時候也是友誼到頭的時候;再如,我們有時無心的一句話會傷透別人的心,因為傷害別人的人都記不住自己傷害別人的曆史,而被傷到心的人卻永遠不會忘記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