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交友篇(2 / 3)

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

出處

《孔子家語·六本》

釋義

同品質不好的人相處,就像是進入賣鹹魚的店鋪裏,時間長了就聞不到鹹魚的臭味了。比喻與人交往應當慎重,環境會對人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延伸閱讀

原話為“孔子雲: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意思是:同有品德的人相處久了,就像進入了散發著芬芳馥鬱之氣的蘭花房間一樣,雖然呆久了就聞不到香味了,其實是已經和它合為一體了。和品德不好的人相處,就像進入賣鹹魚的店鋪,呆久了就聞不到臭味了,其實也是已經和它合為一體了。

與正人處則日習於正,如行康衢,自不為偏岐所惑;與邪人處則日習於邪,如由曲徑,往而不返,不覺入荊棘中矣。

出處

明餘繼登《典故紀聞》卷一

釋義

與正直人相處天天就會沾染上正直之氣,有如在康莊大道上行走,自然不會被岔道所迷惑;與邪曲人相處就會天天習染於邪曲當中,有如在盤桓彎曲的小路上行走,隻知道向前走不知道如何返回,不知不覺就會走入到荊棘叢中。

延伸閱讀

這段話意的意思是注意選擇交友的對象,對正直人要親近,對邪曲人要疏遠,源自朱元璋對其子的教育。就時間而言,朱元璋對諸子的教育體現出開始時間早,持續時間長的特點,無論是戎馬倥傯還是國政冗忙,甚至隨時隨地,他從沒放鬆過對下一代的教育。天子之家的教育,無論是延聘天下名師,還是挑選才俊伴讀,都擁有普通人家無法相比的資源優勢。即便如此,朱元璋仍時時關心諸子的德業與學業,在他眼中,德是為政的基礎、是王朝長治久安的保障。因此,德業的修養較之學業更為重要。

與邪佞人交,如雪入墨池,雖融為水,其色愈汙;與端方人處,如炭入熏爐,歲化為灰,其香不滅。

出處

宋代許《樵談》

釋義

與奸邪諂媚之人交往,就像白雪進入墨池裏,雖然融化成水,但其顏色卻更加肮髒;與正直之人相處,就像木炭進至薰爐裏,雖然燒成了灰,但其香氣依然可聞。

延伸閱讀

許,字忱夫,海鹽人,號梅屋。宋代著名詩人,但學界鮮有論及。許杇性喜藏書,安貧積學,仰慕白居易、蘇軾。他雖處江湖之遠,卻有憂天下之心。他與江湖詩人陳起、葉紹翁等交遊唱和,為詩宗晚唐、四靈和劉克莊。其詩多寫身邊風物情事,格調清新閑遠。許雖然不是第一流的大詩人,但在宋代詩壇,卻是一位個性鮮明,具有獨特光芒的重要詩人,其詩“亦足以觀詩道之變”。

上交不諂,下交不驕,則可以有為矣。

出處

漢代揚雄《法言·修身》

釋義

與在上位的人交往不諂媚,與在下麵的人交往不驕傲,這樣就可以有所作為了。說明品質高潔的人才能有所作為,而逢迎巴結、驕傲自滿,隻能讓自己身敗名裂。

延伸閱讀

揚雄,字子雲,西漢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縣友愛鎮)人。西漢學者、辭賦家、語言學家。揚雄早年極其崇拜司馬相如,曾模仿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作《甘泉賦》、《羽獵賦》、《長楊賦》,為已處於崩潰前夕的漢王朝粉飾太平、歌功頌德。故後世有揚馬之稱。揚雄晚年對賦有了新的認識,在《法言·吾子》中認為作賦乃是“童子雕蟲篆刻”,“壯夫不為”;並認為自己早年的賦和司馬相如的賦一樣,都是似諷而實勸。這種認識對後世關於賦的文學批評有一定的影響。揚雄在散文方麵也可稱得上是位模仿大師。如他模擬《易經》作《太玄》,模擬《論語》作《法言》等。在《法言》中,他主張文學應當宗經、征聖,以儒家著作為典範,這對劉勰的《文心雕龍》頗有影響。揚雄還著有語言學著作《方言》,是研究西漢語言的重要資料。《隋書·經籍誌》有《揚雄集》5卷,已散佚。明代張溥輯有《揚侍郎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山有木,工則度之;賓有禮,主則擇之。

出處

《左傳·隱公十一年》

釋義

山上有樹木,由木匠削治;賓客有禮貌,主任就選擇適宜的禮節。

延伸閱讀

魯隱公十一年春天,滕侯、薛侯二人到魯國去朝見魯隱公,二人因為誰在前、誰為長的問題爭執起來。魯隱公就派羽父去開導薛侯。“山有木,工則度之;賓有禮,主則擇之”是羽父勸導薛侯時引用的一句周朝諺語,意思是說,主人選擇賓客的禮儀,就像工匠量材而用一樣,都是根據客觀情況來確定。滕侯是宗姓,應該排在前麵。最後,薛侯接受了羽父的勸導。

久要不可忘,薄終義所尤。

出處

三國曹植《箜篌引》

釋義

長久要好的知己朋友不可忘記,最終淡忘了的老交情是道義所不能允許的。意在老朋友要重視情誼,不要負心。

延伸閱讀

詩詞原文:“置酒高殿上,親友從我遊。中廚辦豐膳,烹羊宰肥牛。秦箏何慷慨,齊瑟和且柔。陽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謳。樂飲過三爵,緩帶傾庶羞。主稱千金壽,賓奉萬年酬。久要不可忘,薄終義所尤。謙謙君子德,磬折欲何求。驚風飄白日,光景馳西流。盛時不可再,百年忽我遒。生存華屋處,零落歸山丘。先民誰不死?知命複何憂。”

該詩為《相和歌·瑟調曲》歌辭,前半是宴飲的描寫,後半是議論。這是一首獨具特色的遊宴詩。它通過歌舞酒宴上樂極悲來的感情變化,深刻地展示了建安時代特有的社會心理。人生短促的苦悶和建立不朽功業的渴求交織成這首詩的主題,表現出“雅好慷慨”的時代風格。

門內有君子,門外君子至。

出處

《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謝知音》

釋義

屋子裏麵住著君子,外麵就會有君子找上門來。意謂什麼樣的人有什麼樣的朋友。

延伸閱讀

俞伯牙從小就酷愛音樂,他的老師成連曾帶著他到東海的蓬萊山,領略大自然的壯美神奇,使他從中悟出了音樂的真諦。他彈起琴來,琴聲優美動聽,猶如高山流水一般。雖然,有許多人讚美他的琴藝,但他卻認為一直沒有遇到真正能聽懂他琴聲的人。他一直在尋覓自己的知音。有一年,俞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遇風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在這野嶺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到的知音,於是他問明打柴人名叫鍾子期,和他喝起酒來。倆人越談越投機,相見恨晚,結拜為兄弟。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裏相會。

和鍾子期灑淚而別後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約來到了漢陽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麼也不見鍾子期來赴約,於是他便彈起琴來召喚這位知音,可是又過了好久,還是不見人來。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聽鍾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訴他,鍾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臨終前,他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俞伯牙的琴聲。

聽了老人的話,俞伯牙萬分悲痛,他來到鍾子期的墳前,淒楚地彈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彈罷,他挑斷了琴弦,長歎了一聲,把心愛的瑤琴在青石上摔了個粉碎。他悲傷地說: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這琴還彈給誰聽呢?”

兩位“知音”的友誼感動了後人,人們在他們相遇的地方,築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們還常用“知音”來形容朋友之間的情誼。後人有詩讚美曰:“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與誰彈?春風滿麵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小人槿花心,朝在夕不存。

出處

唐代孟郊《審交》

釋義

小人的心就像那木槿花一樣,早晨還在開放,到傍晚就不存在了。

延伸閱讀

《詩經杇鄭風》:“有女同車,顏如舜華。有女同行,顏如舜英。”“舜華、舜英”,係指木槿花,比喻女子美貌;齊魯人又謂之玉蒸,言其美而多也,可見為褒義的詞語。迄至唐朝,對木槿花詞義已有變化,孟郊《審交》全詩曰:“君子芳桂性,春榮冬更繁。小人槿花心,朝在夕不存。”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也說:“此花朝開暮落,故名、日及,曰槿、曰,僅榮華一瞬之義也。”

不打不成相識。

出處

《水滸傳》第三十八回

釋義

不交手便不能彼此了解和熟識,意謂好朋友都是通過彼此的言行交爭而相互結識、建立友情的。

延伸閱讀

宋江因犯案被發配到江州,遇到早就想結識他的戴宗。於是兩人一起進城,在一家酒店裏喝酒。才飲得兩三杯,又遇到李逵,後三人又到江邊的琵琶亭酒館去喝酒。吃喝間,宋江嫌送來的魚湯不甚好,叫酒保去做幾碗新鮮魚燒的湯來醒酒。正好酒館裏沒有新鮮魚,於是李逵跳起來說:“我去漁船上討兩尾來與哥哥吃!”戴宗怕他惹事,想叫酒保去取,但李逵一定要自己去。李逵走到江邊,對著漁人喝道:“你們船上活魚把兩條給我。”一個漁人說:“漁主人不來,我們不敢開艙。”

李逵見漁人不拿魚,便跳上一隻船,順手把竹笆蔑一拔。沒想到竹笆蔑是沒有底的,隻用它來攔魚,他這一拔,就讓魚全跑了。李逵一連放跑了好幾條船上的魚,惹怒了幾十個打魚人。大家七手八腳地拿竹篙來打李逵。李逵大怒,兩手一架,早搶過五六條竹篙在手裏,一下子全扭斷了。正在這時,綽號“浪裏百條”的漁主人張順來了。張順見李逵無理取鬧,便與他交起手來。兩人從船上打到江岸,又從江岸打到江裏。張順水性極好,李逵不是他的對手。他將李逵按在水裏,李逵被嗆得暈頭轉向,連聲叫苦。

這時戴宗跑來,對張順喊道:“足下先救了我這位兄弟,快上來見見宋江!”原來,張順認得戴宗,平時又景仰宋江的大名,隻是不曾拜識。聽戴宗一喊,急忙將李逵托上水麵,遊到江邊,向宋江施禮。戴宗向張順介紹說:“這位是俺弟兄,名叫李逵。”張順道:“原來是李大哥,隻是不曾相識!李逵生氣地說:“你嗆得我好苦呀!”張順笑道:“你也打得我好苦呀!說完,兩個人哈哈大笑。戴宗說:“你們兩個今天可做好兄弟了,常言說:不打一聲場不會相識。”幾個人聽了,都笑了起來。

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

出處

《孟子·萬章下》

釋義

交朋友,也就是因為對方有美好的品德而去結交他,因此心中不能存有任何有所倚仗的想法。意謂交朋友就是擇德而友,不能摻雜進諸如尊卑、老少能的雜念。

延伸閱讀

《孟子·萬章下》有這樣一段論述:“萬章問曰:‘敢問友?’孟子曰:‘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孟子認為,“友”應平等相待,理由是“友其德也”。這其中隱含的前提是:所“友”者是有德之人。接著孟子連舉孟獻子、費惠公、晉平公、帝堯四人與他們的布衣之友為例。如:“孟獻子與此五人者友也,無獻子之家者也;此五人者,亦有獻子之家則不與之友矣。”“此五人者”指樂正裘、牧仲及佚名三人,這裏賓主彼此都不把孟獻子當作有百乘之家的大夫看待。再如費惠公:“吾於子思,則師之矣;吾於顏般,則友之矣;王順、長息則事我者也。”把“師”、“友”與“事我者”作了嚴格的區別。不難看出,孟子論“友”之師教對後世的影響是深遠的:清代官員上至督撫下至州縣,對幕友概以平等之禮待之,正是“不可以有挾也”的相友之道的體現;而之所以如此,追本溯源,正緣自孟子“友其德也”之師教。而幕友“盡心”、“盡言”、“立品”、“潔身”的處幕之道,亦正是對“友其德也”之義的自知與自律。

友如作畫須求淡,山似論文不喜平。

出處

清代翁照《與友人尋山》

釋義

交友應該像作畫一樣追求清淡,寫文章則和大山一樣追求起伏。

延伸閱讀

“友如作畫須求淡”化用的是《莊子·山水》中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相傳唐貞觀年間,薛仁貴尚未得誌之前,與妻子住在一個破窯洞中,衣食無著落,全靠王茂生夫婦經常接濟。後來,薛仁貴參軍,在跟隨唐太宗李世民禦駕東征時,因薛仁貴平遼功勞特別大,被封為“平遼王”。一登龍門,身價百倍,前來王府送禮祝賀的文武大臣絡繹不絕,可都被薛仁貴婉言謝絕了。他惟一收下的是普通老百姓王茂生送來的“美酒兩壇”。一打開酒壇,負責啟封的執事官嚇得麵如土色,因為壇中裝的不是美酒而是清水!“啟稟王爺,此人如此大膽戲弄王爺,請王爺重重地懲罰他!”豈料薛仁貴聽了,不但沒有生氣,而且命令執事官取來大碗,當眾飲下三大碗王茂生送來的清水。在場的文武百官不解其意,薛仁貴喝完三大碗清水之後說:“我過去落難時,全靠王兄夫婦經常資助,沒有他們就沒有我今天的榮華富貴。如今我美酒不沾,厚禮不收,卻偏偏要收下王兄送來的清水,因為我知道王兄貧寒,送清水也是王兄的一番美意,這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此後,薛仁貴與王茂生一家關係甚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佳話也就流傳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