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義必許死,臨危當指。
出處
唐代李鹹《古意論交》
釋義
為了正義事業一定要以身相許,當別人處境困難時,一定要樂於救助。
延伸閱讀
“指相贈”的曆史典故出自“三國誌”。魯肅家道殷實,存糧兩各有萬斤之數。周瑜在江東起兵,一無軍糧二無兵器,遂向魯肅求援。魯肅即指一相贈,又以另一作保,雇工開始為周瑜打造單刀5000口。周瑜命兵卒取來麻袋200個,每袋裝50斤,將糧食搬回營地。為擴大招兵影響,周瑜向魯肅借得紙筆,大書“興複漢室”四字,親手貼於糧牆上。
父有諍子,不行無禮;士有諍友,不行不義。
出處
《荀子·子道》
釋義
做父親的有直言規過的兒子,就不會做出不合禮製的事情;士人有直言規過的朋友,就不會做出不合大義的事情。說明交友應當交那些敢於當麵指出自己過失的人。
延伸閱讀
貞觀四年,唐朝社會上便出現了“升平”景象。這之後,又連年豐收,所以天下太平,盜賊不作。早在貞觀元年(623),許多大臣就上書請求李世民封禪。封禪是古代帝王祭告天地的慶功大典,祭祀地點在泰山頂上。李世民也認為開國有功,事業有成,便接受了大臣們的意見,同意赴泰山封禪,獨有魏徵又力排眾議,認為不可。唐太宗這次很不高興,便質問魏徵:“這麼多大臣都同意封禪,為什麼唯獨你反對?難道我的功還不夠高,德還不夠深嗎?國家還沒有安定,四方還沒有臣服嗎?”
魏徵從容地回答:“皇上功業雖高,但是百姓受到的恩惠卻不夠多;您的德行雖深厚,但恩澤還沒有及於所有的人;當今天下雖已太平,但仍是百廢待舉,財力還不十分充裕;糧食雖然豐收,庫存還比較空虛。這怎麼能向天地報告功業呢?再說封禪是大事,四鄰各國酋長都得隨從慶賀,那樣耗費是極大的!而況伊、洛(河南中原地帶)以東地區,至今十分荒涼,這不等於向四方各國展示虛弱,滋生圖謀中原之心嗎?”
魏徵心想:皇上一定是因為剛剛取得了一些成績,便驕傲自滿,注重排場,不愛惜民力了,這是懈怠和墮落的開始,切切不可掉以輕心!他從目前和長遠的利益著眼,力陳不可興師動眾封禪的理由。唐太宗被他說得啞口無言,心裏很不舒服,但嘴上又無法反駁,隻好作罷。這樣一來,國家的一大筆開支就被省下來了。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
出處
晉代陶潛《雜詩十二首》之一
釋義
人,生下來,都應該像兄弟一樣,不必是親兄弟才能相親相愛。
延伸閱讀
雜詩全文:“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得歡當作樂,鬥酒聚比鄰。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從生命之始,生命意象由一連串比喻構成:“人生無根蒂”,把生命暗喻為無根之植物,從而生發出“飄”的意象。“飄”又引出一個明喻:“飄如陌上塵”。“陌上塵”再生發出“分散逐風轉”的意象。“逐風轉”又生發了“落地為兄弟”的意象。“落地”暗含了生命如種子的隱喻,也暗示了生命離開胞胎之初始。既然生命為飄浮的種子、飛塵,它無根無蒂,隨風輾轉於茫茫天地之間,“落地”為人,實屬偶然。生命本非己有,何必骨肉才算至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何必骨肉親”是由生命初始之偶然而對生命意義的大覺悟。這偶然的生命一旦開始,時間便與她產生了永恒的矛盾對立。“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時間在生命麵前匆匆馳過,它不可逆轉,不可重複,永恒地向前方奔去,通向無限長;而生命的計量單位卻由“年”(盛年)到“日”(一日)到“晨”(再晨)到“時”(及時)……愈來愈有限、短暫。生命的偶然、無常、有限與時間行進的必然、永恒和無限構成尖銳的對立。保持這對立雙方平衡的力量是“得歡當作樂,鬥酒聚比鄰”,“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抓住有限,得歡當樂,勉勵發奮,增加生命的密度和質量,以抗衡時間對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時間麵前的無奈。
落落者難合亦難分,欣欣者易親亦易散。
出處
《菜根譚·應酬》
釋義
清高的人難以結交也難以分手,圓滑的人容易親近也容易疏遠。
延伸閱讀
原文為:“落落者,難合亦難分;欣欣者,易親亦易散。是以君子寧以剛方見憚,毋以媚悅取容。”
《菜根譚》是明代還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世集。《菜根譚》是以處世思想為主的格言式小品文集,采用語錄體,糅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無為思想和釋家的出世思想的人生處世哲學的表白。《菜根譚》文辭優美,對仗工整,含義深邃,耐人尋味。是一部有益於人們陶冶情操、磨煉意誌、奮發向上的通俗讀物。作者以“菜根”為本書命名,意謂“人的才智和修養隻有經過艱苦磨煉才能獲得”。正所謂”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相以濕,相濡以沫。
出處
《莊子·天運》
釋義
泉水幹了,魚在陸地上吐著唾沫,互相用唾沫沾濕。
延伸閱讀
原文是“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兩條魚被困在車轍裏麵,為了生存,兩條小魚彼此用嘴裏的濕氣來喂對方。這樣的情景也許令人感動,但是,這樣的生存環境並不是正常的,甚至是無奈的。對於魚兒而言,最理想的情況是,海水終於漫上來,兩條魚也終於要回到屬於它們自己的天地,最後,他們相忘於江湖。在自己最適宜的地方,快樂的生活,忘記對方,也忘記那段相濡以沫的生活。
適心者交淺而愛深,忤神者接久而弭乖。
出處
晉代葛洪《抱樸子·博喻》
釋義
情投意合的人盡管交往時間很短但彼此的感情很深,觀點不一致的人盡管交往時間很長但彼此會越來越疏遠。說明交友貴在情投意合。
延伸閱讀
《抱樸子》今存“內篇”20篇,論述神仙、煉丹、符籙等事,自稱“屬道家”;“外篇”50篇,論述“時政得失,人事臧否”,自稱“屬儒家”。“外篇”中《鈞世》、《尚博》、《辭義》、《文行》等篇有關於文學理論批評的內容。
賢愚在心,不在貴賤;信欺在性,不在親疏。
出處
漢代王符《潛夫論·本政》
釋義
一個人是賢明還是愚鈍,在於他的思想素質,不在身份的貴賤高低;一個人是誠信還是欺詐,在於他的秉性,而不在於遠近親疏。
延伸閱讀
度遼將軍皇甫規解除官職回到安定,同鄉人有用貨財買到雁門太守的人,也離職回家,用名片去進見皇甫規。皇甫規躺著睡覺不出來迎接,那人已經進門後,便問道:“你以前在郡守任裏吃雁肉,味道不錯吧!”不久,又有人報告王符在門口求見。皇甫規素來聽到王符的聲名,於是連忙起床,衣服的帶子尚未係好,趿著鞋子出來迎接,握著王符的手進屋,和他坐在一起,極為歡快。當時人便這樣說道:“二千石的府尹,抵不上一介布衣之士。”就是說書生道德品質之高貴。王符終於沒有做官,老死在家裏。這就是“王符逢掖”的故事。
尚德行者無凶險,務公正者無邪朋。
出處
《新唐書·陳子昂傳》
釋義
注重道德和品行修養的人不會幹凶惡陰險的事,追求公平正直、心無偏私的人不會有不正派的朋友。
延伸閱讀
古代對官吏的要求,主要體現在公、善、慎、廉四個字上,這四個字所包含的內容形成了比較係統的道德規範,其中又以“公”為首要方麵。清初朱舜水在《伯養說》中說:“公則生明,謙則生威”,說明為政必須用心公、持身廉。從為官公正與清明正直的關係方麵論述的言論也不少。《商君書·修權》講,“公私之分明,則小人不嫉賢,而不肖者不護功”。宋人所撰紀傳體唐代史《新唐書·陳子昂傳》講,“尚德行者無凶險,務公正者無邪朋。”《荀子·大略》講,“士有妒友,則賢親不交;君有妒臣,則賢人不至。”公以服人,公以治國,已成公論;而不公,則如《管子·七法》所雲:“言是而不能力,言非而不能廢,有功而不能賞,有罪而不能誅,若是而能治民者,未之有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出處
《老子》三十三章
釋義
能認識別人,又能夠認識自己的人,才稱得上是明智。強調人要有自知之明,要善於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延伸閱讀
老子告訴我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智:表示智慧、明智。“知人者智”是說能洞察他人品行與才能者,可稱之為智慧。智是顯意識,形成於後天,來源於外部世界,是對表麵現象的理解和認識,但是具有局限性和主觀片麵性。明:可以理解為明白、高明,是對世界本質的認識,具有無限性和客觀全麵性。假如我們能夠通過靜觀玄覽,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優與劣,長與短,能與不能者,可謂高明。“知人者”,知於外;“自知者”,明於內。所謂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內;明者,知己知人,內外皆明。所以欲求真知灼見,必返求於道,內外皆通,智明如一,才是真正的覺悟者。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出處
白居易《放言》詩之三
釋義
要知道事物的真偽優劣隻有讓時間去考驗。經過一定時間的觀察比較,事物的本來麵目終會呈現出來的。
延伸閱讀
全詩為“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複誰知?”這是從正麵說明這個方法的正確性,然後掉轉筆鋒,再從反麵說明:“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如果不用這種方法去識別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對周公和王莽的評價,就是例子。周公在輔佐成王的時期,某些人曾經懷疑他有篡權的野心,但曆史證明他對成王一片赤誠,他忠心耿耿是真,說他篡權則是假。王莽在西漢末年,假裝謙恭,曾經迷惑了一些人。《漢書》本傳說他“爵位愈尊,節操愈謙”;但曆史證明他的“謙恭”是偽,代漢自立才是他的真麵目。也就是說了解一個人,不能僅憑一時一事,要經過長時間的觀察、考驗。
審其所好惡,則其長短可知也;觀其交遊,則其賢不肖可察也。
出處
《管子·權修》
釋義
看看他所喜愛的和厭惡的,他的長處和短處也就可以知道了;觀察他交往的朋友,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也就可以判斷了。也就是要知人善任。
延伸閱讀
鄭國大夫子產參與執政,選擇賢能的人來任用他們。馮簡子能夠決斷國家大事;子大叔貌美俊秀而有文采;公孫揮能夠知道四周鄰國諸侯的行動,還能辨別它們大夫的種族姓氏、官職高低、尊貴卑賤、賢愚與否,並且還善於做外交辭令;裨諶善於謀劃計略,在野外謀劃就能獲得成功,在城邑內謀劃就會失敗。每當鄭國要有諸侯之間的外交事宜的時候,子產便向子羽詢問四周鄰國的情況,並且讓他跟他們多做一些外交辭令。之後便與裨諶駕車來到野外,讓他看謀劃計略是否可行。等到回去再告訴馮簡子,讓他來作出決斷。如果決定這件事可行,子產就會把任務分配給子大叔讓他去執行命令,來應酬對付各諸侯派來的賓客。因此子產執政時很少有失敗的事情發生。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出處
《論語·為政》
釋義
考察一個人所做的,觀察他所經曆的,了解他所心安理得的。
延伸閱讀
孔子認為,對人應當聽其言而觀其行,看他的言論與行為是否相一致,還要知道他的之所以這樣說、這樣做的原因,以及他的人生經曆;更要了解一個人言行造作的動機,他為人處世的一貫稟性。從他的言論、行動到他的內心,甚至他的家庭、受教育程度、他的際遇、他的方方麵麵的背景資料,如果掌握了這些,即可以全麵觀察並了解一個人,那麼此人基本上就原形畢露,沒有什麼可以隱藏得了的。連續三個關於由淺入深以觀察他人的動詞——視、觀、察,層層深入細致而精微地考察一個人。從說行為的動機和居心。到做事的手段和途徑。再細致到了解一個人的相關背景資料。
諸葛亮的《將苑》中說:“一曰,間之以是非而觀其誌;二曰,窮之辭辯以觀其變;三曰,谘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四曰,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翻譯成白話就是:“一是通過考察他麵對是非的抉擇來看他的誌向;二是通過辯論詰難來看他的應變能力;三是向他谘詢計謀以觀察他的見識;四是告訴他禍難以觀察他是否勇敢;五是讓他喝醉以觀他的本性;六是以利益引誘以看他是否廉潔;七是與他相約合作,看他是否守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