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話劇重新崛起的啟示(2 / 2)

話劇姓“話”。話劇要想在眾多的現代藝術中站穩腳跟,並不斷擴大自己的影響,不能生吞活剝地照搬其他藝術品種的表現手法,而逐漸淡化或泯滅自己的個性,相反,應當盡量發揮自己的特長和優勢。話劇藝術作為舞台演出藝術,演員與觀眾麵對麵的直接交流是電影、電視等不可比擬、無法取代的,它可以創造出具有較大藝術氛圍的劇場空間,產生極大的藝術感染力,給觀眾以鮮明強烈的印象。話劇在某種意義上是語言的藝術,它能夠運用語言精雕細刻地塑造人物,展示人物複雜的現實關係和微妙的心理活動;同時,它又可以廣泛吸收借鑒各種姊妹藝術,通過寫實與寫意、具象與抽象、再現與表現等多種渠道,創造當代話劇豐富多彩的美學風貌,增強話劇藝術的表現力。充分發揮話劇藝術的這些特征並努力使話劇藝術進一步民族化、群眾化,是話劇這個“外來人家”在中國駐足繁衍發達的重要因素,也是陝西話劇在重新崛起中著重解決和探索的重大藝術課題。在這方麵,話劇界的前輩們已經開拓了廣闊的道路,做出了許多成績。他們或以濃鬱的生活氣息、獨特的地方特色來體現民族風貌;或多方麵地吸取融化中華民族優秀戲曲和地方歌舞音樂藝術以體現民族風格;或在戲劇手法上參照中國傳統藝術的審美精神和情趣而加以綜合創造。陝西話劇循著這個路子,盡量把對新生活的描繪與舞台藝術的創作結合起來,把對人們命運、性格、思想感情的把握與創造具有民族風格、民族氣魄、具有鮮明個性與陝西的地方風情、悠久文化相交融。古長安是中國漫長曆史上十三個朝代建都的地方,中國共產黨也在延安成功地領導指揮了中國革命十三個春秋,這兩個“十三”是陝西的寶貴財富,也是陝西文化藝術所擁有的特殊優勢和魅力,加上豐富多彩、如火如荼的現實生活,就構成了整個陝西文化的特殊麵貌。

這些富於陝西鄉土氣息的話劇,把秦天秦地、秦人秦事、秦風秦韻、秦音秦食,加以藝術地概括和表現,就使這些劇目具有了鮮明的曆史、現實、地域和人物的特征,這也是讓觀眾喜聞樂見的主要原因。話劇藝術與中國革命和建設攜手走過了幾十年路程,現在又向陝西人民生活的深處走去,與那燦爛的曆史文化和特有的民風民俗相結合。這不僅表明了話劇藝術旺盛的生命力,而且也展示了中國話劇在民族化方麵有著沉雄的後勁。

陝西話劇在近年的執著探索中有了一些收獲和進步,然而,在今後話劇的創作和演出中,如何使革命曆史和現實生活在藝術創作中更加有機地交融,如何開掘作品的思想深度和提高藝術質量,仍然是一個十分艱巨的任務,要鍥而不舍的努力。

right《求是》1992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