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陽剛之氣的熱情讚歌——歌劇《張騫》創作談(2 / 2)

為了寫好張騫,還突出了他對“符節”的珍重愛護甚至捍衛。“符節”不單是漢天子的賜物,更是國家、民族的象征,是他的信念。在遠離故土的異國他鄉,正因為“符節”在手,他才那樣大智大勇,氣度非凡。“符節”時時刻刻不離他的左右,凝聚著他的一切愛戀和情意。基於對時勢和民族曆史責任感的深刻理解,他才置個人安危於度外,踏上萬裏西域之途。這是理解張騫這一英雄形象的鑰匙,是張騫精神的內核。《張》劇描寫了張騫的愛情生活。張騫同西域姑娘閼雲的結合和攜手並進,為歌劇開闊了很大的思想藝術空間,化幹戈為玉帛,睦鄰好友,民族團結,發展經濟貿易的往來,這樣才有了絲綢之路,有了駝鈴的吟唱和水車的丁冬,有了辛勤的商旅和葡萄美酒、茶香幽幽。《張》劇藝術地展現出一幅色彩斑斕的西域曆史圖畫,唱出嘹亮的和平友好之歌、民族團結之歌、發展經濟貿易的繁榮富強之歌。

藝術作品總是以藝術來感染人、打動人的,《張》劇在舞台藝術上作了艱苦的探索。在劇本反複修改基本完善的基礎上,按照歌劇藝術的特點和需要,作曲、導演、舞美、燈光效果、服飾設計等,共同進行了全麵的創新嚐試與改革。作曲家與劇作家結伴到河西走廊和新疆深入生活,采風、搜集素材,以中華民族發祥地、也是漢王朝的國都長安所在地——陝西的音樂為基本素材,大量吸收甘肅、新疆一帶的民間音樂、民歌,確立了恢弘舒朗、熱烈豪放、情意兼重的民族化的音樂構想,在注意吸收中國歌劇近數十年來音樂的成功經驗的同時,盡量注意吸收借鑒西洋歌劇的優點,情景交融地去表現人物,描繪那特定的、具有異國風情和地方地域生活特色的曆史。導演陳坪在精心挑選演員、設計角色性格的同時,率劇組全體人員深入沙漠和河西走廊體驗生活。她運用多年在戲曲方麵的深厚積累和注意吸收近年在話劇舞台上馳騁的新鮮豐富經驗的同時,以歌劇舞台為主體、為基本空間,深入學習中外歌劇藝術成果,大膽地進行二度創造,探索中國歌劇舞台藝術的新格局、新道路。

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一個民族也是要有自己的精神的。一曲充滿民族陽剛之氣的歌唱,會得到越來越多的人民群眾的共鳴。《張》劇的根是深植於我們民族漫長悠久的曆史中,那麼,它的情思、它的主題、它的光彩,來自沸騰的現實生活,它的營養、津液和靈氣,是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汲取和噴發的。

right《中國文化報》1994年4月10日